創維創始人黃宏生不滿足造客車 放言“開沃一定要出戰乘用車市場”

创维创始人黄宏生不满足造客车 放言“开沃一定要出战乘用车市场”

經濟觀察網 記者 周菊“2018年是40年來最恐懼的一年,每天都睡不著覺。”2019年1月11日,開沃集團董事長黃宏生在開沃汽車集團2018年度媒體會上這樣開場。南京金龍客車製造有限公司(簡稱:南京金龍)是開沃汽車旗下唯一的的整車製造公司。對於南京金龍目前所處的新能源汽車行業來說,這並非言過其實。2018年,汽車行業陷入28年以來的首次負增長,加上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以及中美貿易戰的影響,引發大量企業、平臺相繼倒閉,以及企業大面積出現資金鍊斷裂。

由於南京金龍目前的客車產品發部分為純電動車型,所受退坡補貼的影響更大。“2018年,實際上我們是從50萬(每輛)的補貼降到30萬,又降到18萬,少了12萬的補貼。”開沃集團副總裁樊文堂在現場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南京金龍未公佈具體的盈利情況,不過2018年客車製造企業哀鴻遍野,宇通汽車、金龍汽車、安凱汽車等頭部企業均出現動輒百分之三五十的同比下滑,南京金龍的狀況可想而知。

事實上,造成新能源企業利潤大幅下滑的,除了補貼的退坡,還有補貼的推遲發放。根據乘聯會的數據,2016年和2017年的新能源補貼仍有很大一部分尚未結算,合計約700億元。宇通客車、金龍汽車(持有南京金龍3.6%股權)等公司公司賬上有很大的新能源應收賬款。

不過從銷量及收入上看,南京金龍表現尚可。官方數據顯示,2018年南京金龍銷售額同比增長30%,客車板塊同比增長33.4%。其中10米、12米、8.5米公交車等三款車型佔大客總銷售的70%。與此同時,其第一款乘用車微面“創業者”在2018年銷售1500輛。由於“創業者”的開售,開沃汽車將2018年稱為其“電動乘用車元年”。此前,成立於2011年的開沃汽車,以大、中、輕型客車,及相關零部件的製造與銷售為主業。而其向乘用車轉型是在2017年。

2017年5月,開沃汽車正式獲得工信部批准的乘用車准入資質,同年12月進行了新能源准入資質的驗收。開沃汽車在2018年媒體溝通會上宣佈2018年將進入新能源乘用車市場領域。“開沃汽車就是要在商用車領域大練兵,在產品技術都成熟經得起考驗之後,再發展乘用車,先做B2B,再做B2C。”黃宏生彼時表示。經過一年多的籌備期,以及微面“創業者”的先期探路,開沃汽車在2019年媒體溝通會上宣佈其首款純電動SUV車型即將在2019年發佈,並將於2020年上市銷售。

“反正已經很困難,索性防守變進攻,開沃一定要出戰乘用車市場!越是困難的時候越不能撤退,隨便撤退會死得更快。”一向快人快語的黃宏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新車由開沃汽車乘用車專有BE平臺平臺打造,定位B級別SUV純電動,續航里程將達到500KM,且具備L3級別的自動駕駛功能,加上先進的智能網聯功能,新車將直接對標價位80萬的美國智能電動車品牌特斯拉,但開沃汽車新車的價格會在20萬以內。

黃宏生似乎想把其此前在家電領域的“價格戰”取勝經驗複製到汽車行業。值得一提的是,黃宏生是創維創始人,而開沃汽車是黃宏生在2011年以後的一次轉型之作。“當初創維和日本品牌電視打價格戰,日本一臺電視是16000元,創維賣5999元,是日本品牌的1/3。怎麼樣呢?迅速搶佔了市場。”黃宏生表示。然而當前面對消費升級,“價格戰”已被認為不是站穩汽車行業的好辦法。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保持產品在智能網聯方面的領先,開沃汽車在不僅陸續成立了各級研究院,還在公司內部實行了“內部創業”,以激勵人員在技術方面的創新積極性。“另外通用和福特那裡,我們也挖來了一些人。”自2018年以來,通用和福特的深陷裁員潮,加上業績表現不及預期,許多中國員工在企業調整中也受到波及。黃宏生認為,跨國合資企業的人才加入將幫助開沃汽車乘用車在智能網聯方面保持領先。

渠道也要另起爐灶。由於此前開沃客車渠道主要為2B銷售不適合銷售乘用車,開沃乘用車會單獨建立銷售渠道。開沃集團副總裁、負責乘用車事業部的吳龍八表示,開沃將採取傳統經銷和“體驗店+網上銷售”兩種模式並行,針對不同的區域的特點展開營銷。而對於未來乘用車品牌是否叫開沃或者新成立品牌,目前集團仍在商定中。

雖然開沃汽車在客車領域浸淫多年,但對乘用車市場,開沃汽車無疑還是一個新兵,按照其新品推出的時間,進度甚至落後於許多新造車企業,隨著新造車企業在2019年陸續進入交付階段,傳統汽車企業出身的開沃汽車必將面臨互聯網思維驅動下產品的激烈競爭。與此同時,進軍乘用車意味著巨大的資金投入,這對於任何一個企業來說都是巨大挑戰。

但由於新能源汽車補貼2019年將進一步退坡,開沃汽車在客車優勢板塊本就面臨資金壓力,必須尋找新的資金來源。根據原計劃,開沃汽車在2018年正式申報IPO,衝擊A股,計劃融資2億元,但至今無IPO的進一步信息。唯一的優勢是,開沃汽車集團下的南京創源動力科技有限公司,有多年電池包和電池管理系統的研發生產經驗,或可降低其電池綜合成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