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刀工只是為了炫技?刀法到底有多少種?不看不知道!

大家常常看到大酒店廚師五花八門的刀工,一盤菜整得跟一幅畫似的。好看是好看,但不明白為什麼花那麼多時間去切菜是為了什麼,提不了鮮增不了香,練刀工的廚師是為了炫技嗎?當然不是,我們一起來看看為什麼要練刀工。

練刀工只是為了炫技?刀法到底有多少種?不看不知道!

在第四集《風味人間》裡,周曉燕先生講得很明白了:“刀工有一個基本的功能,就是便於入味,第二是便於成熟一致,第三是為了美觀。所有的菜系都講究刀工,它是中國非常有特色的烹飪技藝。”曾經有一位“大廚”到成都某家酒店應聘,拿出自己烹飪比賽的獎牌,提出要四萬月薪。

練刀工只是為了炫技?刀法到底有多少種?不看不知道!

某位川菜老師傅忍不住想考考他,從後廚找了姜蔥蒜,讓他把自己知道的切法都表現一下,然後說明是做什麼菜用。大概切了四五種蔥的花樣,這位“大廚”就歇菜了。後來川菜特級廚師簡奎光先生在我面前一口氣說了十多種切法,也就是刀法:蔥彈子蔥花蔥絲蔥段蔥結眉毛蔥馬耳朵蔥、金絲蔥銀絲蔥寸蔥開花蔥開雙花開單花……

練刀工只是為了炫技?刀法到底有多少種?不看不知道!

這絕對不是為了炫技,每種切法都跟菜餚裡的其他原料相配,也要考慮烹飪的火候、以及是否方便食客夾取。下面具體分析一下不同的刀工和對應的菜品,相信大家會有很直觀的認識:

首先是“直切”,刀身垂直下刀,一刀到底,通常用於無骨脆性原料,比如蔬菜瓜果,難點在於每刀下去厚薄均勻。這種刀法熟練了的話就是“噔噔噔噔”快速的落刀聲,因此又叫“跳切”。 炒萵筍、炒土豆絲等家常菜就是直切刀工的代表。

練刀工只是為了炫技?刀法到底有多少種?不看不知道!

直切時把刀身往前推一下再切入原料的方法叫

“推切”,一般用於韌性原料,比如瘦肉、豆腐乾;如果把刀從前往後一拉到底,就變成了“拉切”,第四集中張建中先生在製作精工冷盤時就用了這種方法。

練刀工只是為了炫技?刀法到底有多少種?不看不知道!

再略微變一下就是鍘法:將刀柄抬高,刀尖緊貼砧板,刀刃中部對準要切的原料,左手按住刀背,右手用力向下壓“鍘”食材(刀一定要正),比如做水煮牛肉的刀口海椒,就是用這種方法切碎,要求動作乾淨利落,不能復鍘。以前廚房沒有攪拌機,任何食材,比如椒麻,就是花椒和小蔥的融合,都用這種辦法處理。第四集裡切樹番茄的刀法也是如此。

練刀工只是為了炫技?刀法到底有多少種?不看不知道!

還有一種常用的是“鋸切”,先推、後拉,垂直下刀,用於大塊無骨或鬆散易碎的食材,比如切回鍋肉。理想的狀態當然還是厚薄均勻,如果在後廚切肉的時候把二刀肉的肥瘦部分“鋸”分開了,也是要捱罵的。

練刀工只是為了炫技?刀法到底有多少種?不看不知道!

第六種就是猛一點的“宰”,類似屠夫在案板上的操作。很多人不瞭解,做宮保雞丁時,就要用到這種刀法:先把雞腿肉的筋用菜刀尾部劃斷,再腕部發力、一刀刀宰下去,切成大小勻淨的丁塊。宰雞也是同理——大多數人可能每次下刀的位置都不一樣,把雞身宰出累累傷痕……沒有刀工,你都對不起雞!

練刀工只是為了炫技?刀法到底有多少種?不看不知道!

第七種是需要手臂發力的“砍”,用於對付豬蹄、棒子骨等大塊的原料。這種刀法最重要的就是:拿穩。否則可能傷人傷己,每一刀也最好下到同一處,才能保證切口的齊整。時常感嘆中餐的偉大,一把菜刀幻化出72種武器,比起西餐後廚,真是省了不少錢。菜刀除了豎著切,橫過來也有很多玩法。

練刀工只是為了炫技?刀法到底有多少種?不看不知道!

第八種方法:

——就是拍蒜拍姜拍黃瓜,目的是讓食材破、松,方便出味和入味。訣竅就是刀和菜板一定要平行,根據需要控制力度大小,技術不好的人就會拍得滿天飛。第九種刀法是“片”(平刀法),對刀有一定要求,要薄、鋒利,片的原料要修理邊角,處理齊整。通常片出來的東西薄而寬,不能破損,更不能出現跟梯坎一樣的痕跡(那說明手不夠穩)。蒜泥白肉就是用的片法,肉又薄又寬,方便涼拌。

練刀工只是為了炫技?刀法到底有多少種?不看不知道!

“無刀不成席”,諸如回鍋肉、鍋巴肉片需要切成“片”,魚香肉絲、乾煸肉絲需要切成“絲”、紅燒肉需要切成“塊”,不可能隨意替換。而當這種技術上升到“藝術”的層面,就是中餐廚師獨步天下的秘密武器,小編相信如果刀工領域有奧林匹克比賽,金牌一定屬於中國廚師。

練刀工只是為了炫技?刀法到底有多少種?不看不知道!

那麼你覺得刀工對一個廚師來說到底重不重要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討論哦!喜歡小編的麻煩動動小手點個關注,您的支持就是小編最大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