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吃到大的送饭利器“腐乳”竟被列入了“恶心食物博物馆”?

家里吃饭有个习惯:饭桌上无论是什么菜,总会有一小碟非常刺激食欲的腐乳。夹起半块腐乳,放在温热的白饭上,红红的酱汁渗透到每一粒米饭,即便不想吃饭,但在这种诱惑下也会拿起筷子大口扒饭。

从小吃到大的送饭利器“腐乳”竟被列入了“恶心食物博物馆”?

记得小时候,姥姥舅舅是极喜欢吃腐乳,大概是因为便宜,一块只要几分钱,买的时候定要商家多浇些酱汁,回家可以抹在热乎的大白馒头中间,咸香浓郁的豆腐乳和散发着麦香的热馒头绝对是那个年代的黄金组合,唇齿之间流淌香浓味道,眨眼间就把舌头带到味觉的巅峰,每次都是三下五除二就把一个馒头搞定,还意犹未尽,回味无穷。姥姥也常说,腐乳配白粥,给她龙肉都不换。

寥寥几块腐乳,是那个清贫年代里最珍贵的作料。

从小吃到大的送饭利器“腐乳”竟被列入了“恶心食物博物馆”?

腐乳,被称为“东方乳酪”,去年10月的时候,中国的腐乳被列入瑞典马尔默的“恶心食物博物馆”展览,同时展出的还有爱尔兰鲨鱼腐肉、撒丁岛活蛆奶酪、日本鳕鱼精子……

腐乳表示:我真的很委屈,我不过就是臭了点,还是有很多人喜欢我的啊!

不然清人李调元怎么会写诗赞美:才闻香气已先贪,白褚油封由小餐。滑似油膏挑不起,可怜风味似淮南。看吧!喜欢它的人,连它的气味闻着都是香的。

如果腐乳真的恶心,明朝李日华的《蓬栊夜话》中就不会详细记录它的做法以示后人,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就不会夸它“味咸甘心”,清代老中医王士雄也不会夸它“陈久愈佳,最宜病人”了。


从小吃到大的送饭利器“腐乳”竟被列入了“恶心食物博物馆”?


你要问我,“腐乳真的是发霉的豆腐吗?”,emmm……,是的,它是……

腐乳在成为腐乳之前,它只是一块平凡的豆腐。做腐乳,豆腐不能太嫩,否则做出来不成形;水分不能太大,要将豆腐隔着纱布把它压干,使其不再渗水。切成小方块,晾放几个小时,收敛水分后用干净的竹筐,铺一层稻草,码一层豆腐,再铺上一层稻草,再码。放在阴凉处,半个月后,豆腐就会长出一层白毛,这时便可将调料拌和均匀,放进土坛子,加入白酒,封坛。剩下的,就交由时间,采集、酝酿、发酵、新生且融合为崭新的内涵。

从小吃到大的送饭利器“腐乳”竟被列入了“恶心食物博物馆”?

各地腐乳,发酵、沾盐、浸酒等工序别无二致,不同就在于发酵的温度、湿度、作料造就了味道的迥异。灌入带有米酒成分的白汤,就成了白方(白腐乳);灌入有红曲菌发酵大米的红汤,就成了红方,要是里头还有点玫瑰花的成分,那就是名副其实的玫瑰腐乳了。


从小吃到大的送饭利器“腐乳”竟被列入了“恶心食物博物馆”?


腐乳的流派很多,猫乳、猫鱼都是些不明觉厉的地方称谓。北方部分地区称它为酱豆腐,西南地区叫霉豆腐的多,广东人说腐乳,一定是白的,被称为南乳的一定是红的。按颜色有分红方、青方、白方;按口味有咸香、麻辣、香辣,还有臭腐乳;

形态上,有干的,有带汁的,有菜叶包着的,还有裹海椒面的。这种带汁的裹煳海椒面的霉豆腐,我在武陵山区的酉阳吃过,海椒面是在柴火红灰里炮制后用手搓出来的,那股煳辣鲜香像是从原始社会飘过来的。


从小吃到大的送饭利器“腐乳”竟被列入了“恶心食物博物馆”?


老北京的腐乳呈豆青色,300多年前,王致和的酱园在前门开业。因为在制作腐乳的工序中多加了苦浆水,它发酵出了别地腐乳所不具备的特殊甜味和酯香。慈禧太后吃过都说好,赐名为“青方”


从小吃到大的送饭利器“腐乳”竟被列入了“恶心食物博物馆”?


巴蜀之地的腐乳自成特色,每块豆腐乳都被干干的辣椒碎包裹,表皮有点辣,戳开以后,咸、麻、辣、香的综合恰当好处,肉质细腻绵密。

从小吃到大的送饭利器“腐乳”竟被列入了“恶心食物博物馆”?

一块腐乳配一碗粥或一碗米饭,在江浙沪皖一带的餐桌上总占据一席之地,象征着一份简单极致的幸福。其中,火腿腐乳,算是腐乳中的战斗机。扬州、绍兴、黄山、上海四地,是将火腿腐乳发扬光大的主力。他们有带火腿丝和遍寻整瓶不见腿的区别,味道倒差别不大,甜中带着点辣,吃起来能感受到一点点嗲。

从小吃到大的送饭利器“腐乳”竟被列入了“恶心食物博物馆”?

广东说腐乳,一定是白色的,稍稍往里添加一点辣椒、透出点点红色的腐乳会被称为南乳。广东人在把毛豆腐请入玻璃罐,加入酒汤发酵完之后,会把卤再倒出来,另外添加一遍澄清的卤才售卖。经过这项步骤,做出来的白腐乳口味清淡,豆腐本身的味道更为突出,契合了粤菜的口味。


从小吃到大的送饭利器“腐乳”竟被列入了“恶心食物博物馆”?


如果说老干妈是下饭神器,那么腐乳就是送粥利器。人生清淡到极致,或者落魄到极点,最后总有腐乳相伴吧。所以,可以说腐乳是拯救神器了。

腐乳是清贫生活中的烟火,臭得短暂,香得热烈,咸得绚烂。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即使吃得再简单,也有滋有味。即便过了物资匮乏的年代,但味道深刻在记忆里挥之不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