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故事說破人性和財富的關係,決定財富多寡的因素你真的知道嗎

松下說:我們主營人性,兼營電器。

錢不是萬能的,沒錢是萬萬不能的。如果你的生活水平在生存線,談不上生活的時候,錢,真的是萬能的。當我們有財富的保障後,隨著認知水平的提升,我們就會發現最後追求的都是無關財富的東西。安靜的生活,幸福的安寧,簡單的快樂,健康的體魄...但是這些比金錢高的東西都需要更多的財富做根基。

幾個故事說破人性和財富的關係,決定財富多寡的因素你真的知道嗎

但是財富與人性有什麼關係呢?來聽個故事先:

在偏遠的山村裡住著一位貧困的老農,他有兩個親戚,一個親戚住在城裡,做著城裡人的生意,富甲一方。一個親戚住在更偏僻的山村,窮困潦倒。有天窮親戚上門,老農只願意把他平時吃的乾麵包拿出來招待窮親戚。而富親戚上門,老農卻把他辛苦養的雞殺掉,精心烹製了一份晚餐。

這是為什麼呢?其實老子在《道德經》中已經告訴過我們答案: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幾個故事說破人性和財富的關係,決定財富多寡的因素你真的知道嗎

這句話最好的解釋就是《新約馬太福音》中的馬太效應:國王給三個僕人每人一錠銀子出門,三人回來時第一個人用一錠銀子賺了10錠,國王獎給他10座城堡;第二個人用一錠銀子賺了5錠,國王獎給他5座城堡;第三個人的那錠銀子一直包著未動,國王將他那僅有的一錠銀子也奪過來賞給了第一個人,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讓他多多益善”。

幾個故事說破人性和財富的關係,決定財富多寡的因素你真的知道嗎

這就解釋了當下的社會的普遍現象:能力強者能力越來越強,能力弱者能力越來越弱,最終差距越來越大,底層只能仰視上層。

會賺錢的人就會形成賺錢的慣性,越賺越會賺,越賺越多,相反,不會賺錢的人,時時處處和財富規律對著幹,越來越窘迫。

不會賺錢的人,怨天尤人,但是老子已經告訴過我們: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世界是天造成的,是公平的,給予的環境是一樣的,社會是人性造成的,是不公平的,是勝者為王的。

幾個故事說破人性和財富的關係,決定財富多寡的因素你真的知道嗎

木桶原理說:一個由木板紮成的木桶,其最短的一塊木板決定了木桶的盛水量。

在人性財富中,“木桶原理”是不適用的。你在社會的競爭中要用到的不是你的“短板”,而是你的“長板”,就比如我們買一本書,只要翻一翻書,讀幾段,然後就決定購買,可見,吸引他們的不是書的全部內容,而是幾句關鍵的話。同樣,我們評價一個企業好與不好,一定是說他的某一點,比如,海爾的優質服務,沃爾瑪的低價策略等等,即所謂的“核心競爭力”,也即是說顧客是因為木桶中的“長板”來決定對你的選擇。

我們要做的是找到我們的“長板”做到極致,成為亮點。洞徹人性,屢敗屢戰,矢志做匹吃肉的狼,忍受世人棍棒打擊負重前行,最終駕馭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