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地方窯口—淄博窯

山東淄博窯

山東地區瓷業狀況歷來文獻很少記載。明清兩代方誌只簡單的提到兗州嶧縣及青州益都產粗瓷,而有關淄博窯則隻字未提。20世紀70年代淄博地區在磁村發現了瓷窯遺址,1976年由山東省及淄博市博物館等單位聯合對淄博磁村瓷窯址進行了試掘,從出土標本初步斷明磁村窯始燒於唐而終於金。

山東省地方窯口—淄博窯

宋金時期磁村窯以燒白瓷為主,其次為黑瓷,金代還燒製少量的醬釉及絞胎瓷。白瓷裝飾技法有剔花、刻花、篦劃花、釉下黑花及釉上紅黃綠彩:黑瓷只有凸線紋與白口兩種裝飾。裝燒工藝金代採用了北方瓷窯燒製粗瓷習用的刮圈疊燒方法,定窯創始的覆燒法也在磁村窯金代地層發現,可以確定是受河北定窯影響,但定窯刻花與印花裝飾方法則未為磁村窯採用。

山東省地方窯口—淄博窯

從磁村窯址出土的大量標本可以看出,裝飾工藝與河南禹縣扒村窯及磁州窯相似。絞胎工藝始於唐代,宋代河南修武當陽峪窯繼承了這種工藝,燒製壺、盞等器,坯體褐白兩色相間,有狀如羽毛的花紋。

磁村窯絞胎當是仿自當陽峪窯。在白瓷盤碗裡壁刻以花草紋,空間以篦狀工具劃出不同式樣的複線,既突出了主題,又增加了裝飾效果,這種裝飾流行於河北磁縣的觀臺、彭城及河南鶴壁、禹縣扒村等窯。磁村窯採用刮圈方法疊燒,而觀臺等窯則採用條狀支釘疊燒,燒後碗內都留有幾個條狀支痕。

在白釉盤碗內施以紅黃綠彩色紋飾始於金代,已知的有磁州密、禹縣扒村窯和山西長治窯。墓葬出土這類釉上紅綠黃彩繪碗的有山西候馬金明昌七年(1196年)墓;出土白釉彩繪瓷俑的有3例,它們是山東德州出士男女俑各一件,河北臨水縣窖藏出土有金彩繪俑十餘件,福建泉州也出土有南宋時期彩繪俑,這4批彩繪瓷碗及瓷俑對於研究金代彩繪瓷裝飾有重要參考價值。

在黑釉瓷器上飾以凸線紋的也最早出現於河南禹縣扒村鶴壁窯,以後在魯山和寶豐等窯續有發現,此類凸線紋多飾於瓶、罐的外壁,河南瓷窯線條較細,磁村窯則較粗,前者採用局部的有規則的間隔排列,磁村窯則於器物外部全飾以凸線紋,根據這些裝飾手法、風格的差異,可以區別它們分屬不同的窯口。

山東省地方窯口—淄博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