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歷史:國際單位制進入“量子時代”

11月16日,第26屆國際度量衡大會經過60個成員國代表的投票表決,重新定義了千克,新定義以普朗克常數為基準,有一百多年曆史的國際千克原器“大K”即將退出舞臺。安培、開爾文和摩爾的定義也被更新,這是國際單位制於 1960 年正式公佈以來最大的一次調整。

見證歷史:國際單位制進入“量子時代”

電腦合成的千克原器圖像。

北京時間11月16日晚,在第 26 屆國際度量衡大會(General Conference on Weights and Measures,GCWM)上,60 個成員國代表投票通過了一項歷史性的決策,對千克、安培、開爾文和摩爾的定義進行了更新。

有賴於科學家近年來對相關常數的精確測量,這次變更之後,7 個基本度量標準全部使用物理常數定義,而不依賴於實體。新標準將於 2019 年 5 月 20 日開始實施。

再見了,大K

在這次變更的定義中,千克無疑是最受關注的一個。在國際單位制(SI)家族的 7 個基本單位中,千克曾經是最後一個依賴於實體進行定義的單位。在過去一百多年中,全世界的質量度量標準都以國際千克原器“大K”(Le Grand K)為參照,這是一個鉑-銥合金圓柱體,被保存在位於法國巴黎的國際度量衡局(International Bureau of Weights and Measures,BIPM)的地下室裡,受到重重保護。許多國家也都保存著各自的千克原器。

見證歷史:國際單位制進入“量子時代”

在法國科學工業城(Cité des Sciences et de l'Industrie)展出的大 K 複製品。| 圖片來源:Wikipedia

其他單位的定義最初也與千克相似,取決於某些特定的實體。以長度單位米為例,法國科學院 1791 年將米定義為 1/4 個地球周長的一千萬分之一,而地球的周長由通過巴黎和地球南北極的經圈來確定。

計量學家始終致力於制定一套普適的計量標準,能夠通行於過去、現在和未來,適用於地球或遙遠的星系。像“拃”或者國王腳長這樣的單位顯然是不行的,甚至地球的形狀也並非恆定,自然常數才是理想的選擇。

還有一個問題讓制定新的質量標準變得更加迫切:大 K 的質量正在神秘丟失。通過和副本進行交叉對比,計量學家們發現它在一個世紀內“瘦”了 50 微克,相當於一根眼睫毛的重量。而由於整個測量體系環環相扣,其他許多物理單位都與質量有關,甚至包括一些基本常數的數值,這種微小的改變最終足以危及整個物理世界的根基。

幾十年前,計量學家用光速和銫原子鐘分別重新定義了米和秒。隨著近年來科學家對自然常數的測量精度不斷提高,其他單位的定義也得以更新,更加完美、恆久的計量標準終將成為可能。

你好,普朗克

新的千克定義將以普朗克常數為基準。普朗克常數代表了量子物理中“一份”能量的大小,而能量可以在宏觀或微觀尺度進行測量。在實際操作中,那個連接量子世界與宏觀尺度的“任意門”就是基布爾秤(Kibble’s balance)。

見證歷史:國際單位制進入“量子時代”

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的基布爾秤。

基布爾秤是一種極其複雜的裝置,它的秤盤底部安裝了線圈,下方是超導電磁鐵,有兩種不同的工作模式。在“稱量模式”(weighing mode),電流通過線圈,產生的感應磁場與下方的磁體互斥,托起秤盤上的物體,這時就可以通過測量相關參數,算出物體的重量。而在“速度模式”(velocity mode),秤盤上不放物體,電機牽引秤盤在磁場中勻速上升,在線圈中產生一個感應電壓。

再借助約瑟夫森效應(Josephson effect)和馮·克里青常數(von Klitzing constant),分別對電壓和電阻進行量子化計算,質量單位和普朗克常數最終將能夠被納入同一個方程中。簡而言之,如果已知普朗克常數或測試質量的其中一個值,就可以用基布爾秤精確測量另一個值。

見證歷史:國際單位制進入“量子時代”

基布爾秤工作原理。

為了讓測量結果儘可能精確,基布爾秤實驗過程中還需要考慮當地氣壓、引力波動甚至潮汐的影響。《自然》(Nature)期刊曾將基布爾秤實驗選為 2012 年最困難的五個物理實驗之一,位列尋找希格斯玻色子和探測引力波之後。

近年來,藉助基布爾秤和多個標準千克原器,5 個國家的國家計量實驗室共同確定了普朗克常數的準確數值,讓重新定義千克成為可能。中國科學家方浩(Hao Fang)、李世松(Shisong Li)在 BIPM 基布爾秤團隊參與了這一項目。

歡迎來到量子時代

新的千克定義解釋起來可能有些複雜。根據最新測量結果,普朗克常數h = 6.62607015 ×10−34

kg m2 s−1,即 1kg = h / 6.62607015 ×10−34 m-2 s。

將其中的米(m)和秒(s)分別用光速 c 和銫133 原子共振頻率 ∆νCs 定義:

  • 光速 c = 299792458 m s−1,因此1m = 1/ 299792458 c·s;
  • 銫133 原子共振頻率 ∆νCs = 9192631770 Hz,即 1s = 9192631770 / ∆νCs

代入前面的公式,得到了新的千克定義:


見證歷史:國際單位制進入“量子時代”

確實有點複雜。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NIST)物理學家詹姆斯·奧托夫(James Olthoff)告訴《科學》(Science),計量學家們確實考慮過更直接的方法,例如計算特定數量的某種原子的質量,但是這不夠實際,並且研究人員已經用數原子的方式確定了阿伏伽德羅常數,進而重新定義了摩爾。過去 1 摩爾被定義為“所含基本微粒個數與 0.012 千克碳12 的原子數相等的系統中物質的量”,而新的阿伏伽德羅常數通過計算一個重 1 千克的高純度硅球(硅28)中的原子數得出,自此切斷了摩爾的定義與千克之間聯繫。

摩爾的定義也在這次會議上得到了更新,一同“升級”的還有安培和開爾文,分別基於基本電荷和玻爾茲曼常數定義。那些進行高精度測量的科學家可能會需要調整自己的工作,不過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定義的變更不會帶來什麼可見的影響——以安培為例,這次更新後電壓單位伏特的大小波動大約在千萬分之一,電阻單位受到的影響還要更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