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康先生在“一帶一路、文化自信、產融創新”專題會上的發言

(本文系賈康先生2019年1月5日在北京大學博雅畫廊舉辦的“一帶一路、文化自信、產融創新”專題會上的發言)

賈康先生在“一帶一路、文化自信、產融創新”專題會上的發言

謝謝主持人。大家好!剛才範周教授說他先做個鋪墊性的發言,我接著再鋪墊一下,因為我知道後面還有許局長和其他專家,都是重頭戲。我注意到我們這次討論的“一帶一路”,後面跟著的主題詞叫“文化自信和產業融合”,我試著從這個視角談談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首先還是得講講我理解的“一帶一路”。這樣一個被稱為重大倡議的實際發展規劃,正在推進過程中,它在中國追求現代化的和平發展中,我認為代表著一種新階段。在我們自己有了改革開放一系列的進展之後“走出去”這個概念之下,現在是成體系地有了叫“一帶一路”、實際上網狀的向西為主的這樣一個和外部世界更多更緊密更深入交流的進程。這個重大倡議內含的“走出去”,為什麼向西為主呢?我的理解是,因為在實際生活中,國際社會雖然有合作,也必然有競爭,中國現不可能向東為主——太平洋方向那是更敏感的、美國作為頭號強國高度關注的區域。和美國之間,現在因為有了中國的追趕,已經進入了在雙邊關係上一個美國要“打壓遏制老二”的新階段,大家都關注的美中貿易摩擦升級,帶來中美之間博弈的新局面。但是往西為主,是相對容易在合作這個方面進一步更多利用潛在空間、取得進展的主要方向。陸上,就是有現在規劃中間的一些沿線經濟體合作,先推進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打開合作局面的縱深和空間;海上,當然也是通過水運可形成的一些主要的聯通路線,然後使各個節點進一步發展,取得和陸上的發展同樣的合作而互利互惠的經濟活動為主的交流,進而帶出更綜合的中國和平發展中間與其他經濟體追求共贏的局面。

在表述上,我也注意到早已有“五通”這樣的概括,總結得還是相當不錯的:政策溝通之後,是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我的理解,政策溝通當然是一個在追求和平和共榮這種取向之下最容易取得共識的切入點,是一個出發的原點,不同的經濟體什麼樣的發展政策,溝通起來當然都會形成一些共同點,就好像中國以西的這樣一些經濟體,一般都是欠發達經濟體,人家迫切需要在中國改革開放提供一定經驗之後,也通過一些基礎設施、產業集聚的區域和增長點這方面的培育,來推進它的升級發展。這方面,我們又已經看到中國確實在基礎設施的架橋、修路、開發區建設等等方面,可以給人家提供所需要的一些經驗和相關的投入要素。這種政策取得溝通以後,後面跟著的自然就是設施聯通,在陸地上各種大通道、交通設施建設以及上面的節點,一些樞紐、產業園區、物流中心,還有相關的宜居城市建設。水路、海運上當然也要有港口,要有相關的後勤補給的中心,有各種各樣相匹配的通訊設施等等,都是自然而然由設施建設帶出來的。跟著的,首先還是經濟生活裡的互通有無,貿易的暢通自然而然又跟上來了。在經濟學研究裡“比較優勢”早就說清楚了這個道理:無論經濟體發達還是欠發達,總有一些可貿易的物品。中國是發展中經濟體,跟美國的貿易不斷擴大,是一個高端一個低端各有各自的比較優勢。所以,前些年在沒有貿易摩擦升級之前,成了雙方共榮為主基調的發展過程,到了一定的時候情況變了,也並不否定中美之間以後仍然會互通有無,仍有互惠互利貿易的空間,中美的貿易絕對不可能歸零。跟其他經濟體更是這樣,沒有這種緊張局勢,更多的還是大家如何做生意的問題。這個比較優勢之下的互通有無,帶來的是貨暢其流,各地的土特產更好地賣出去,賣出去往往還帶來它的增值,比過去就地做些交易,那可能一下子就是“賣了個好價錢”,價錢上去以後,老百姓收入上升,跟著的就是發展的潛力會進一步釋放。貨暢其流後面,跟著的是地盡其利,首先從初級產品來說,和農業,和土地資源發揮作用有關的這些潛力打開了,那麼在貨暢其流、地盡其利之後,跟著的就是人盡其才,人力資本的培育跟著要上來——教育的發展、醫療的發展中,整個人民生活更豐富、更有質量。這樣的一種經貿往來是經濟學原理早已經揭示的生產力發展概念之下提供有效供給來適應人類社會的需要,會產生一種綜合的效應,從經濟而推及社會,推及文化,推及綜合的發展。在這裡面非常重要的一個要素匹配,就是第四句話:資金融通。金融無非就是把錢比較多的這部分人的可用資金,怎麼樣更好地做理財,調節出去,去幫助那些急於用錢而自己錢不夠的主體,使之得到融資的支持,又是一個互惠互利。這個資金的融通在現代社會里,已經被鄧小平評價為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概念,又加上了新經濟、高新技術產業支持的科技金融這個翅膀,在互聯網+和+互聯網的融合裡,當然它也面臨一系列的挑戰,需要防控風險,防止它自己“核心變空心”的偏頗。金融要堅定貫徹中央的精神糾正脫實向虛的偏差,更好支持實體經濟升級換代,高質量發展,而這種資金融通一定是全球化的。在全球範圍之內我們看到金融機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國最主要的銀行都已經有外資所持的股份,我們也“走出去”,“一帶一路”上有了亞投行,有了絲路基金,還會有其他各種各樣以後進一步發展的融資機制。帶出來的最後一個民心相通,那還是回到了總書記說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之下。老百姓解決了溫飽以後要發展,發展以後還要享受,享受裡少不了文化交流,文化的因素,就越來越體現出來它的可接受性和大家對它的需要。精神生活即民心的互融互動,在“一帶一路”這個概念下,以後一定越來越有它的重要意義和影響力。

我想接著談一下我理解的中國定位的文化自信。既然是“五通”,最後落到民心相通裡的文化生活,不可缺少。中國天然的優勢是什麼?就是人們所說的五千年文明史。有的學者有不同意見,我知道易中天先生說可證明的是3700年,但不要忘了現在有良渚的發現——浙江的良渚我去現場看過,已經有博物館,它的文明就可能不是四千年、五千年了,可能要提到六千年,這都是學術上可以進一步討論的。3700年也好,6000年也好,這樣的文明現在被一般人承認是沒有中斷的。現在所稱的中國大地上往前追溯這幾千年的文明,沒有中斷,在人類的古文明裡是唯一的。我們知道伊拉克那邊的兩河文明中斷了;現在如果去埃及看到金字塔,當年建設金字塔的那個社會群體現在已找不到,不知道到哪兒去了。我們中國被評價為唯一沒有中斷的古老文明,它的積澱自然帶來的是不可否定的對我們文化自信這方面的支撐——使我們自信的有深厚的幾千年文明史的積澱,有相當充足的底蘊。當然我們不否定這方面也有的爭議,我們這些積澱的東西,是不是裡面也有糟粕?不可否認,甚至在工業革命使中國落伍以後,五四前後有的學者激憤地提出要做顛覆性、否定性的對以往中華文明的批判,但現在公允的說法,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個弘揚精華里,我們也不否定在某些方面的爭議,在一些挑戰性的關頭,有的學者會激憤地說“中國的國學是國將不國之學”,意在必須好好做反思以後,去學習更先進的文明,這也是一個側面。然而我覺得又不能走到極端,另外一個側面是中國古老文明裡確實有它的精華,有以後和其他民族、經濟體做充分交流的很好的支撐力。

我自己體會,從文化說到自信,它給予的吸引力至少是以下幾個維度。這種中國古老文明的吸引力,第一個維度就是哲理上站得住的東西——在歷史上的軸心時代,西方人所推崇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那個時代,有我們中國的儒家的代表人物出現,形成了一些重要的哲理思想。其中有一句話很精闢,只有8個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在幾十年的研究過程中反覆思考,這是絕對站得住腳的,王陽明的心學無非也說的是這個,人的內心裡所感受到的自己不想要的東西,你不要施加到別人那裡,將心比心,這就是善。這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內涵的哲理,和西方工業革命時代之後在文藝復興基礎上所推崇的自由、平等、博愛,難道不是相通的嗎?我認為就是相通的,在交流的中間一定會產生共鳴,產生它的吸引力。錢鍾書先生有過16個字的評價,強調的是這方面的“共性”:東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學北學,道術未裂。所以,在這個意義上講,中華文明精華的部分有它的吸引力和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價值,它給我們帶來的自信是非常明顯的,這是一個哲理的維度。

第二個,我想提到的是器物的維度。我也跑過不少地方,很感興趣去看各種博物館、陳列館,當然也有感受:到了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波士頓藝術館,等等,還有哈佛的,耶魯的等等這些大學的藝術館裡,很吸引人的很多古典、經典的文物,是來自東方中國的我們的一些文物。這些器物是不是非常有吸引力?我感覺確實如此。現代生活中我們“一帶一路”的交流裡,這種古代藝術和現代文化生活中形成的潛移默化的互動,當然非常值得我們看重,它可以在有一定教育基礎的人士之間交流起來,形成一種使人津津樂道的氛圍,這也是毫無異議的,這不是我們文化自信的一個客觀現實基礎嗎?

還有第三個角度,就是在創新的視角上,中國人現在提出的一些核心理念在世界上完全可以引出共鳴,比如說在杭州二十國集團峰會上最後形成的《共同宣言》裡的核心概念,是結構性改革。我理解,其實就是中國在此之前已經確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種具體表述。結構性的改革一定是發生在供給側的,在供給側才有結構問題(需求側則是總量問題),這是一個在中國已經確立的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主線上的概念。和世界上20國代表性的經濟體的領導人在一起,成為大家都認同的一個帶有創新的、引領意義的概念,它當然也具有文化的內涵。

三個視角上,哲理的,器物的,創新引領的這樣的三個維度上,我們都有這樣應該有的自信。有了這種自信,那就應具體說到在推進“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的過程中,我們怎樣再施加上我們今天會議已經提煉出的主題,就是“創意的管理和產業的融合”。這方面我有一些粗糙的想法,借這個機會跟大家交流一下。

我感覺在實際生活中間,中國本土上地方層面已經意識到,自己在“一帶一路”這盤大棋裡,是一個什麼樣的相對地位,需要進一步由各地來形成自己概念的提煉和形象的樹立。比如連雲港,歐亞大陸橋的最東端,是說了多少年的概念,這次真的“一帶一路”和歐亞大陸橋連在一起,連雲港怎麼樣乘勢而上?乘勢而上過程裡自己特定的文化創意能夠形成什麼樣的Logo,形成什麼讓人家記起來以後就不忘記的那種意象,這就是各個地方政府要打主意的一個切入點。西安更是有文章可做了,古老的長安,魅力無窮,它這樣的“一帶一路”節點,可能其他很多地方是難以與之相提並論的,但是需要在已經有的基礎上,在有這麼多給世人留下印象的臨潼兵馬俑等等的基礎之上,再進一步提升影響。實際上也已臨著其他地方的競爭——西安是前一段時間“搶人大戰”裡的一個熱點,可體會西安的決策層意識到了要趕快乘機把各種要素裡能爭到的人力資本要素,如大學畢業生、研究生,更多吸引到西安來。從西安再往河西走廊那邊,到了敦煌,是不是又一個重要節點?當然是,而且敦煌的文化意象可能是各個地區裡超一流的,但是這個文章怎麼做好,這對甘肅當地的創意管理當然也是一個考驗。此外,關於絲綢之路,歷史上就說還有南方絲綢之路,在成都,在重慶,在昆明,在一系列的地方,麗江也好,瑞麗也好,西雙版納也好,都有可做文章之處。創意管理這方面,從地方視角上怎麼樣給出高水平的規劃設計,然後文化搭臺引出產業唱戲,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思路。只要把這個臺搭好以後,產業唱戲實際上也就是以中國人這些年已經致力的招商引資,綜合開發,形成文化創意帶出的在特定區域之內、產業集群方面的打造和發展。應該講各地是會各有千秋的。

另外一個,我覺得要說到企業,說到市場人士,也包括現在中央給了空間,知識分子加入產學研結合中,大家能推動什麼樣和“一帶一路”文化創意管理相對接的切入點。

我舉一個小例子,這是我身邊發生的:我們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在萬豐路上有一個辦公區,那裡叫做銀座和諧廣場——實際上是個綜合體,“廣場”是沿用前些年大家已經接受的廣場不大、樓宇為主這麼一個綜合體概念。這裡面我指導過的一位博士後學生,他聯絡了很多收藏界人士,在裡面已經辦出一個像模像樣的歷代金銀器的展覽區,請了國家博物館等處的專家論證過,認為這個涉及絲綢之路金銀器文物的展覽,使國內公立的其他博物館,已都不能望其項背了,能達到這樣的水平。我去看了,裡面有不少令人感受到震撼的展品。他想做什麼呢?這些金銀器很多都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各種各樣的關係,他想以這個形成為一個平臺,進一步擴大社會影響,做巡展,在“一帶一路”節點上做它的分館、做與之相關的園區,然後還可切入論壇、招商會、產業集群的建設,也加上金融科技等等的支持。這是他的一個粗線條的思路。而我馬上想到了又可以對接到PPP,這些園區的發展,這些園區以後在境內外能夠引起共鳴的一些節點。要建的那些項目,可以打包:一個展覽館,一個文化園區,結合著產業園區,用PPP的方式開發。我們國內這些年已經有了一些經驗的積累,從英國、阿聯酋、澳大利亞等等那裡,也可借鑑國際經驗。把這些融合在一起,是不是就是創意管理再加上產融結合、加上以後產業的發展?還是會落到五通上——PPP是個典型的五通機制。以後要想,PPP在“一帶一路”上發展,政策的溝通是大前提,跟著有設施聯通,建出設施了以後做什麼呢?要有生產——生產出產品要有貿易的暢通,進而這個過程要有資金的支持即資金的融通。所帶來的,是更多文化要素合在一起,人類命運共同體式的民心相通。我覺得這些都很值得我們進一步關注和進一步研究。謝謝大家!


賈 康 介 紹

第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博導,中國財政學會顧問,中國財政學會PPP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家發改委PPP專家庫專家委員會成員,北京市等多地人民政府諮詢委員,北京大學等多家高校特聘教授。1995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被評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高層次學術帶頭人。曾受多位中央領導同志之邀座談經濟工作(被媒體稱之為“中南海問策”)。擔任2010年1月8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財稅體制改革”專題講解人之一。孫冶方經濟學獎、黃達—蒙代爾經濟學獎和中國軟科學大獎獲得者。國家“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曾長期擔任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1988年曾入選亨氏基金項目,到美國匹茲堡大學做訪問學者一年。2013年,主編《新供給:經濟學理論的中國創新》,發起成立“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和“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任首任院長、首任秘書長),2015年-2016年與蘇京春合著出版《新供給經濟學》專著、《供給側改革:新供給簡明讀本》、以及《中國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獲評中國圖書評論學會和央視的“2016年度中國好書”),2016年出版的《供給側改革十講》被中組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國家圖書館評為全國精品教材。2017年領銜出版《中國住房制度與房地產稅改革》、《新供給:創新發展,攻堅突破》、《構建現代治理基礎:中國財稅體制改革40年》等。根據《中國社會科學評估》公佈的2006~2015年我國哲學社會科學6268種學術期刊700餘萬篇文獻的大數據統計分析,賈康先生的發文量(398篇),總被引頻次(4231次)和總下載頻次(204115次)均列第一位,綜合指數3429,遙居第一,是經濟學核心作者中的代表性學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