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媽媽超詳細分享(2):2歲4個月-3歲 分級讀物

大家好!我一位全職媽媽,閱讀過國內外大量育兒書籍,關注養育孩子的方方面面。家裡有四歲男孩豆豆,1歲開始繪本閱讀,2歲開始在家進行英文啟蒙,到現在可以獨自邊翻書邊聽十幾分鐘的英文繪本,不到兩年時間順利聽讀完了牛津閱讀樹1-9級和其他大量英文繪本,可以輕鬆聽懂動畫片 Ben and Holly's little kingdom、講簡單英文故事、和網上的外教進行基本交流,目前在學習自然拼讀。我自己學的是啞巴英語,完全沒辦法和老外口語交流。和孩子一起學習英語吧!我可以做到,相信你也能做到。我會陸續把最詳細的心得分享與你!


豆豆和我讀Moira's birthday,發音比我標準


在上一篇文章《博士媽媽超詳細分享(1):2歲-2歲4個月英文兒歌磨耳朵》裡,我介紹了豆豆用兒歌入門英語啟蒙的經歷。本篇文章將分享兒歌繪本過渡到分級閱讀的經驗。

資料:分級閱讀---牛津閱讀樹1-4級,培生幼兒分級閱讀預備級和基礎級。動畫片:kid's abc, big muzzy, meg and mog

孩子通過兒歌磨耳朵階段,已經和英語交上了“朋友”:接納英文繪本成為睡前閱讀的一部分,也會照著兒歌模仿一些簡單句型、輸出常用名詞。理想情況下,英文學習的目標是追趕英語母語國家同齡水平,但在非母語國家非雙語環境裡這個目標幾乎不可能實現。我們可以退而求其次,讓孩子的英文聽力水平追趕上其認知水平,即能夠聽懂和心智相符的故事。家長口語不好,就要充分利用原版繪本、原版音頻這兩個語言學習法寶。

分級讀物門檻時非常低,比如培生幼兒預備級,每本只有8頁,一個句型。

對於年齡大一點的孩子,可以跨過兒歌階段直接從分級閱讀開始。對於小學階段的孩子,也可以把分級讀物當成課外拓展。小學英語教材偏重於社交語言,而故事性的原版書強調的是敘述性語言,兩者可以很好地互補。

博士媽媽超詳細分享(2):2歲4個月-3歲 分級讀物

分級閱讀入門

  • 分級讀物簡介

前面的文章裡分析過,分級讀物是為幫助英語母語國家的孩子學習自主閱讀而存在的,特點是:注重語言的基礎教學,詞彙和句型都很簡單;由淺入深,可以讓孩子的聽力水平拾階而上;書目龐大,比如牛津閱讀樹1-2級加起來就有近160本之多;有高品質的配套音頻,發音標準,音速會根據級別調整,非常適合非英語母語國家孩子聽力入門。總之,分級讀物讓孩子的英語入門有了章法,不至於手足無措、望而卻步。

博士媽媽超詳細分享(2):2歲4個月-3歲 分級讀物

牛津閱讀樹

牛津閱讀樹(Oxford Reading Tree)和培生分級都是英音讀物,具備上述所有優點,都是享譽全球的明星產品。牛津閱讀樹大部分沒有被國內引進,引進的部分名為《典範英語》,但數量比原版少太多,建議購買原版。培生分級是培生集團針對中國市場所出版,價格實惠,文後都有譯文。兩者相比,牛津閱讀樹內容更龐雜,分樹幹(Trunk Stories)、樹冠(treetops)、全明星(allstars),樹幹部分包括stage1-9,樹冠部分包括stage9-16,僅樹幹部分就有四五百本之多。培生分級讀物分為幼兒部分和兒童部分,幼兒部分分為:預備級(兩輯共70冊)、基礎級(兩輯共84冊)、提高級(兩輯共48冊),兒童部分包含1-12級。

牛津閱讀樹的1-4級故事圍繞著kipper一家人日常生活展開,從第5級開始圍繞magic key開始了一系列的魔幻冒險故事。整套書連貫性很強,趣味十足,孩子非常感興趣,是備受全球各個國際學校青睞的教材,也是我最推崇的一套讀物。培生的題材比牛津閱讀樹多變,每一輯從故事到畫風都有不同風格的創作。培生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注重重複,能迅速幫孩子掌握簡單句型。孩子打基礎的階段,多涉獵初級讀物有利於擴展詞彙和句型,形成基礎的理解力。分級讀物,一套太少,三套太多,兩套剛好。

2歲4個月-3歲這段時間,豆豆基本上是以牛津閱讀樹為主線,以培生作為輔線,專心走分級閱讀的路線。

博士媽媽超詳細分享(2):2歲4個月-3歲 分級讀物

博士媽媽超詳細分享(2):2歲4個月-3歲 分級讀物

牛津閱讀數第1級

要不要解釋?

有一種理論認為不要解釋,意在創造純英語環境(就像很多機構,純外教課堂,不摻雜一點漢語),相信孩子憑悟性會慢慢理解。還有一種理論認為啟蒙初期要解釋,到後來有了一定基礎後再讓孩子自己領悟。豆豆有一次看完動畫片問我:“你知道emergency signal是什麼意思嗎?”我說不知道啊。他說:“是發動機的聲音”。這就是他自己的理解,和實際意思偏差很大。很難想象,如果不加指導,他何時才能自我糾正....我的意見就是,我們如果創造不出雙語環境,那麼孩子就實現不了絕對的浸入式學習,也就無法達到母語學習的悟性。所以,到底解釋還是不解釋,要根據孩子的情況去平衡。我把英文書作為孩子精學語言的工具,對於新書,前兩次讀一句解釋一句,確保每句話孩子都理解,這樣才能在有限的時間提高學習的效率。

怎麼保證重複率?

我總結起來,就是“小循環、大循環”

初級的內容很少,幾秒鐘就能讀完一本,每次讀十幾本也花不了多久。以豆豆讀培生幼兒預備級為例,先挑第一輯的五本,讀幾次,再讀另外五本,讀幾次......直到把第一輯35本全部讀完,然後35本放在一起讀,分成兩份,這次讀15本,下次讀15本,依次循環。等第一輯就讀得差不多了,再照同樣的方法把第二輯35本讀完。最後把兩輯70本放在一起,也是分成若干份,循環讀,直到讀熟讀透,就可以換其他。

至於每次讀幾本,一是要具體看孩子的閱讀習慣。比如豆豆睡前閱讀是先讀中文,再讀英文,中英文閱讀時間相當,一般是各佔用十幾分鍾到半個小時。二是要看書的內容,內容長的,循環起來慢,書目不要太多,簡單的循環快,書目可以多一些。

這個階段結束時,豆豆能夠輸出I want to jump ,do you like...? No, I don't ,dig a hole之類簡單句子,也能記住wig這樣的低頻詞。

博士媽媽超詳細分享(2):2歲4個月-3歲 分級讀物

2歲9個月,開始輸出形容詞

  • 過渡到聽音頻看繪本

有的孩子一開始讀分級就能接受音頻,有的孩子則更喜歡媽媽讀。家長口語不好也不是什麼致命的問題,口音差異是現實,不可能每人都操一口標準英音或美音。但是考慮到聽力,輸入的質量就很重要了。如果孩子一直處於不標準的發音環境,將來的辨音就會出現困難,辨音困難直接導致發音不標準、聽力水平低。英語母語國家的孩子從學自然拼讀開始,就要反覆練習發音和辨音,就像我們臨摹字帖一樣反反覆覆強化形腦回路。我記得我初中開始學英語,發音方面缺少系統訓練,這也是啞巴英語的主要癥結所在。

家長口語差,偶爾給孩子讀一本書或者進行日常對話,都不是問題,但是一定要保證孩子有大量的原汁原味的語音輸入。豆豆2歲8月時,開始讀牛津閱讀樹3級,拿著一本新書,我先給他讀了幾次,然後試探著問他要不要聽手機講,手機講得可比媽媽好多了。有些孩子不喜歡嘗試,希望一切維持現狀,這能給他們帶來安全感,對於這樣的孩子一定要尊重,多鼓勵多給與選擇權。我對豆豆說:如果不喜歡也可以再讓媽媽講。過程非常順利,從此孩子走上了聽音頻讀繪本的道路。

對於新書,可以家長先讀一兩遍,然後完全交給音頻。也可以邊聽音頻邊解釋:音頻讀一句,暫停,解釋,再繼續聽音頻讀,再暫停,再解釋....


原版動畫

語言的學習是為了交流,單純聽得懂、會說而不會用,那是毫無意義的。場景練習可以幫助孩子學習怎麼在社交中應用語言。當然最好的場景學習是現實生活,但既然我們沒辦法創造純英語環境,只能退而求其次,藉助原版動畫片。但動畫片節奏快,不像閱讀可以隨時調整節奏,如果說閱讀是精學書面語,那麼動畫片就是泛學生活化語言。原版動畫還是練習聽力的有效資源,是對閱讀的補充。我也將原版動畫當作對語言學習的檢驗,所以在閱讀完了牛津樹1、2級和培生幼兒預備級後才開始給豆豆看第一部教學性質的kid's abc。

kid's abc是日本製作的一部啟蒙式的真人互動的教學動畫,有點像央視的少兒節目。每集10-15分鐘,語速慢,發音清晰,句型簡單,詞彙基礎,生動有趣,還穿插著兒歌、自然拼讀。豆豆當時很喜歡這部動畫,反覆看了有幾個月。

推薦:★★★★★

big muzzy 是bbc於1987年製作的動畫片,帶有教學性質(數字、字母、基本句型),語速很慢,句型簡單,詞彙量少,非常適合啟蒙。動畫片圍繞著外星人big muzzy來到地球上的崗多國發生的一些列故事,一共分兩部,每部六集,每集10分鐘。但缺點很明顯,由於年代久遠,畫質比較差。

推薦:★★★

meg and mog 是2003年由bbc根據系列繪本製作的動畫片,每集5分鐘,一共13集,講的是女巫meg和黑貓mog以及貓頭鷹之間發生的非常滑稽有趣的故事。這部動畫片語速比前兩部快,適合有一定基礎的孩子。

推薦指數★★★★

p.s.這個期間兒歌也一直在聽,兩歲半-三歲已經會唱很多兒歌。


考察學習效果

幼兒天性自然,活在自我的世界裡,一般不喜歡被考問。而家長只有瞭解孩子的語言水平,才能制定下一步的閱讀計劃。對孩子的考察要講究技巧、不露痕跡。可以利用日常對話或者過家家,主動用英語和孩子交流,他會不自覺地給你反饋。孩子從聽懂到開口說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家長切勿太急切,想想一個嬰兒開口說有意義的詞語前,也要專心聽一兩年的時間。開口說一要以聽熟為前提的,二要有環境引導,不會那麼快。

所以我們只要求孩子聽懂,等待孩子自然發聲。

博士媽媽超詳細分享(2):2歲4個月-3歲 分級讀物

此時能聽懂,但輸出很少

博士媽媽超詳細分享(2):2歲4個月-3歲 分級讀物

通過對話或過家家瞭解孩子的掌握情況

預告:下一篇《博士媽媽超詳細分享(3):2歲4個月-4歲分級讀物和系列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