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事情大家議 居民事情自己定 西城區廣內街道“社區茶館”推動居民自治協商解難題

社區是居民共同生活的家園,發揮黨建引領動員居民參與社區共建,可以有效凝聚居民共識,共同營造和追求美好的社區生活。自從西城區廣內街道工委推廣“社區茶館”這一基層協商會議的模式之後,居民一下就感受到了當家作主的變化:遇到問題,居民有地兒“訴苦”,街坊四鄰積極商討,有了解決方案後,街道再通過“街道吹哨,部門報到”工作機制,對症下藥,讓居民有更多獲得感。

激發群眾參與 讓居民出主意

位於報國寺社區的善果衚衕作為廣內街道第一批達標的背街小巷,在整治後空出了一些騰退的空間。怎樣改造能使其有效利用,讓百姓受益最大化?居民們又該如何做好後期維護……報國寺社區引入了“社區茶館”以後,以上問題被逐一破解。

“我們組都同意第一種設計方案,既保持了原有的格局,又不做太多改動,是我們居民比較認可的;針對後期的周圍環境維護,我們社區的‘綠馬甲’志願勸導服務隊也可以定期進行清掃和維護。”一組居民代表賈淑芳說。議事會上,社區請來了專業設計師,結合居民前期提出的“廢舊自行車改菜園”的想法,向大家介紹了兩種方案的設計理念、現狀和前期參與情況。參會居民代表按照社區分層協商動員會的議事規則分為兩組,就兩種方案的選擇及應該如何維護周圍環境進行討論,還真給改造項目提出了不少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

此外,協商會還針對居民提出的“項目實施後的維護,除了‘綠馬甲’志願勸導服務隊要盡責,能否有1名專業人員定期進行管理和維護”“自行車座椅能否設計一個遮陽棚或遮陽板”等多個居民關心的問題,展開充分討論,並一一解決。社區黨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社區茶館”通過基層參與式協商的方式,徵求居民的意見,激發居民參與到社區建設,推動政府治理與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

服務更加精準 讓居民說了算

規劃滯後、配套不足、設施老化、服務短板、無物業管理等現象是老舊小區普遍面臨的問題。廣內街道的槐柏樹街1號樓共7個單元門,因為一直沒有物業,樓門門禁年久失修,年初開始出現盜竊、丟車等安全問題。

廣內街道通過“進千門走萬戶”工作機制,對區域內老舊小區的住戶進行集中走訪,聽取民意,陸續解決百姓的居住問題,將“槐柏樹街1號樓安全門改造”列為2018年廣內街道民生工作民意立項工程的試點項目。

長椿里社區以“社區茶館”的形式,通過參與式交流法,就安全門改造方案的選擇、樓棟安全門的後期維護、安全門維護的樓棟公約等問題,組織45戶居民代表現場投票表決,選擇出他們最想要的安全門。

“居住安全是老百姓最關心的問題,多虧了街道重視,門禁鎖的問題才得以這麼快地解決!”當天除長椿里社區1號樓居民代表參加了表決會外,廣內街道其他17個社區的相關負責人也列席了此次大會。今後這種政府與居民共同承擔費用、共同負責後期管護的社區民生改造項目,也將在街道的其他社區推廣。

廣內街道辦事處相關負責人表示,之所以讓居民承擔部分費用,根本目的還在於引導大家更主動更充分地參與到項目決策中來,並主動維護改造後的成果。

如今,街道已經形成了“街道圍著社區轉、社區圍著問題轉、街居圍著居民轉”的生動實踐,機關黨員領導幹部走進社區、走進單位、走近居民,極大地密切了基層黨組織、黨員與轄區單位、居民的關係,掌握了來自社區、居民、單位的第一手需求資料,立足滿足合理需求,形成了一批有生命力的新公共服務項目,提高了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社會治理的創新能力。

(轉自《北京西城報》記者王霄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