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追过的H&M设计师合作系列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H&M设计师合作系列

这年头设计师合作系列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以前是快时尚为了销量、为了新闻性、为了附庸风雅,一而再再而三地攀上奢侈品。可现在名目繁多的合作系列,早早就冲破了快时尚、运动品牌、奢侈品、设计师、潮牌、明星网红的界线,甚至冲破了品类和品类之间的界线,于是我们有了蕾哈娜和Puma的合作系列,有了闻所未闻的老干妈合作系列。21世纪初,那个时候整个时装行业还是相对稳定的,大家还是按照某种节奏在按部就班。H&M就做为快时尚领域里绝对的领头羊,开始定期推出设计师/品牌合作系列。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H&M设计师合作系列

2004年H&M X Karl Lagerfeld海报

设计师合作热潮开始于2004年,只要17欧元就可以买到一件Karl Lagerfeld设计的H&M的T恤,上面还印着老头子的头像简笔画(就像现在Karl Lagerfeld这个牌子卖的一样)。一经推出销售激增,WWD报道位于纽约第五大道的H&M店铺每小时都能卖出1500到2000件衣服,而全球范围内整个系列都在一天之内售罄。后来随着时代的变化,消费者的成长与进步,合作系列也凉过,但比起销量,每年制造的话题流量同样不可小觑。比如,你的朋友圈大概就会在接下来的一周内,收到H&M X Moschino在微信公众号做的形形色色的投放。几轮轰炸之下,觉得如果当天不去抢一件,妄为一个时髦人。但其实买还是不买,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喜欢还是不喜欢合作的这个品牌或者设计师,比如我,从来都不喜欢Moschino也不喜欢Jeremy Scott,自然是不会掏钱的。但是,仔细数数,这几年下来,也还是买了不少H&M这些个设计师合作系列的。在系列发布之际,盘点一下过去的系列吧,没有谁好谁坏,单纯凭印象而已。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H&M设计师合作系列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H&M设计师合作系列

H&M X Moschino Lookbook

H&M X Masion Martin Margiela | 2012秋冬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H&M设计师合作系列

这个系列是亲身经历印象最深的,一方面喜欢Masion Martin Margiela,另一方面当时在伦敦读书,多的是时间在街上闲逛。还有一个关键,这个系列是目测所有合作系列中卖得最不好的,但应该是目前为止最有诚意的一个系列。2004第一个设计师合作系列都被一抢而空,一天售罄,但2012年的这个系列在伦敦这个重要的时装市场上,最后却落得统统打五折的命运。

刚刚放出消息,MMM要和H&M合作的时候,就有人说avant-garde已死,MMM在Martin Margiela走了以后自甘堕落,和快时尚品牌合作,觉得不耻。可理性分析分析,大概不见得如此。先说设计,这次时装屋方面提出的概念是recreation,redesign,重现经典这类的东西。品牌没有为H&M重新设计,而这样复刻和重置过去的东西的做法是保险的,且能借由这个机会很好的宣传自己品牌的历史。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H&M设计师合作系列

再次对于当时的Masion Martin Margiela而言,对于这样“小众”的牌子而言,这是一次很好的宣传。起码当时教会了很多中国那些喜欢跟风的女孩儿们,什么是Masion Martin Margiela。她们可能不怎么喜欢,但从此以后知道了原来衣服还可以那样做的,多少走出一点对于大牌的迷信?这也是一种成功。估计在这里面,最没捞着什么的就是H&M了,卖不好没钱赚,花大力气大价钱宣传了,但市场不买帐。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H&M设计师合作系列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H&M设计师合作系列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H&M设计师合作系列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H&M设计师合作系列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H&M设计师合作系列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H&M设计师合作系列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H&M设计师合作系列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H&M设计师合作系列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H&M设计师合作系列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H&M设计师合作系列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H&M设计师合作系列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H&M设计师合作系列

H&M X ALEXANDER WANG | 2014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H&M设计师合作系列

时间到了2014年,中国市场已经成为H&M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于是这个跟华裔设计师的合作系列,当然也要在中国大赚一笔才能罢休。在整个系列全球上架前三天,只在上海限时对圈内人士开放购买。当晚的活动,每人一个手环,场地中间有个大笼子,按照手环的时间,进去选购15分钟,15分钟之后轮到下一个时间段的人再进去买。当晚,哗啦啦买了好几件,不是因为东西好看,纯粹因为比全世界人都要先买到的优越感。后来等到衣服上市,又拿着衣服跑到店里去退掉了好多。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H&M设计师合作系列

那一年,太空棉还是一种比较新的材质,穿起来柔软却非常有造型的面料,风靡一时。整个系列中最夺人眼球的一件就是灰色太空棉卫衣,简直一件难求。紧身的运动灵感的连衣裙,不管在材质上还是剪裁上,依然受限于它们只是H&M的宿命里。说直白点,就是,设计是好,但就是因为便宜,材质和剪裁都很差。先不说H&M的设计师合作系列还能不能持续走高,ALEXANDER WANG这个名字甚至都有点过时了。不知道同样是下周上市的ALEXANDER WANG和优衣库合作的保暖内衣系列,能不能销售一空。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H&M设计师合作系列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H&M设计师合作系列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H&M设计师合作系列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H&M设计师合作系列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H&M设计师合作系列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H&M设计师合作系列

H&M X Lanvin | 2011.11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H&M设计师合作系列

Karl Lagerfeld虽然跟H&M有过两次的胶囊系列,但最开始闹过不开心,Karl骂H&M势力,说自己是因为喜欢“让每个人都穿上Karl Lagerfeld”这个概念,才答应合作的,H&M却限量生产这些衣服。但是对于很多奢侈品来说,与快时尚品牌的合作还是存在风险的,如果真的有一天人人都拎着一只很像Birkin的包,而且上面还印了Hermes几个字,Birkin还能是Birkin吗?所以当时Lanvin的创意总监Alber Elbaz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我从来没有想过要为一个大众市场设计衣服,但通过这次的合作,我只是想把Lanvin做为一个商标让更多的人熟悉”。其实纵观H&M全部这些合作品牌中,Lanvin应该是除了Versace以外,最“大牌”的了。当时的感觉,有点类似Pheobe的Celine要跟H&M做合作系列。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H&M设计师合作系列

现在看看这个系列有点可怕,虽然都是最具Lanvin风格的衣服,但似乎每一件都不太高级,始终真丝和雪纺还是有区别的。可是这个系列,在店铺里如果不是通宵排队的话,几乎连边边都摸不着吧。发布当天,在香港,自认为在开门前两个小时去排队已经是我最大诚意了,谁知道,直接连号码牌都拿不到。排队的间隙,看到一行人拎着好几大纸袋的衣服从商场出口上了一辆黑色阿尔法。队伍里有小姑娘开始议论,说刚刚是刘嘉玲,她买了几乎所有的款式走。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H&M设计师合作系列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H&M设计师合作系列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H&M设计师合作系列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H&M设计师合作系列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H&M设计师合作系列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H&M设计师合作系列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H&M设计师合作系列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H&M设计师合作系列

H&M X Erdem | 2011.11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H&M设计师合作系列

上面的那些都是陈年往事了,去年跟Erdem的合作系列,确实期待了好一阵子。不巧在上市的时候刚好在台北,不巧这个系列全球发售中是没有台湾这个地区的。专门跑了一趟,抓着店员问,小姑娘只是一脸懵逼得看着我,不知Erdem是何物。其实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每一次合作系列卖完之后,H&M都会出好多跟合作系列相类似风格的衣服,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商业手段吧。得知Erdem和H&M合作的时候,也是颇为惊讶,因为Erdem本身名气真的不大,还算“小众”,而且他的衣服不容易做得便宜。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H&M设计师合作系列

这个系列包括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白色衬衫,真丝连衣裙和好多的野花印花。是什么让设计师从伦敦东部的工作室“走出去”冒险进入大众时尚?“我都不想往大众时尚发展”设计师曾经在采访中明确表示过。“对于那些在与快时尚时尚品牌合作的设计师来说,这可能是一种成熟的仪式。我根本没有找到正确的动机去做,因为我觉得我不会从这样的经验中学到任何新东西”。但显然,在几年之后他改变了主意,跟H&M走到了一起。“这是一件极其民主的事情,能够覆盖70个不同的国家,并创造出一些可以让很多人彼此不同的东西。”,这是在确定跟H&M合作之后,设计师说的话。根据某些报道,每一个合作系列背后,设计师或者品牌都有高达百万美金的利润,除了这些真金白银,全球范围的知名度收益,简直不可估量。对于这些“小众”品牌,这些利益实在太动人了。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H&M设计师合作系列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H&M设计师合作系列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H&M设计师合作系列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H&M设计师合作系列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H&M设计师合作系列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H&M设计师合作系列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H&M设计师合作系列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H&M设计师合作系列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H&M设计师合作系列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H&M设计师合作系列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H&M设计师合作系列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H&M设计师合作系列

text:卢笛

design:Doreen

produced by Chicology

未经允许请勿擅转至他处,如需转载/合作请联系我们:[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