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滅一國,大唐英雄王玄策不費國家一兵一卒征服恆河平原!

天竺,古時國人對印度半島諸國的統稱。唐朝初年,天竺地區小國林立,各自混戰,導致政治經濟極度混亂。

自606年至647年,天竺曾經歷過一個短暫的大一統時期,史書稱為戒日王朝。

可惜,647年後,天竺再次陷入四分五裂的狀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政權戛然而止。自此直到近代,印度地區再也沒能完成統一國家的進程。

這一切,只源自一個漢人,王玄策。

他的事蹟相當震撼,叫“一人滅一國”。

一人滅一國,大唐英雄王玄策不費國家一兵一卒征服恆河平原!

印度半島實際統治者戒日王的繼承人阿羅那順心態膨脹,打起了大唐的主意,結果分分鐘被教做人,全族被俘不說,國家也就此滅亡。

更悲催的是,戒日王朝並非亡於大唐的虎狼之師,而是亡於一人之手,括弧,這人既非大唐名將,也非朝廷重臣。

他僅是一個從五品的小官,在此之前幾乎毫無名氣。如果沒有滅亡戒日王朝的事蹟,估計連史書都不會記載。

這個人,就是王玄策。

王玄策簡介

王玄策,洛陽人,生卒年不詳,曾任融州黃水縣令,後升任朝散大夫、右率(帥)府長史。

貞觀十七年(643年),鑑於玄奘為兩國開闢了一條睦鄰友好的邦交道路,唐太宗特意命李義表、王玄策出使天竺、尼泊爾。

一人滅一國,大唐英雄王玄策不費國家一兵一卒征服恆河平原!

老戒日王西拉迪提亞因玄奘的關係,對大唐頗有好感。只可惜4年後,老戒日王被大臣阿羅那順弒殺,繼而阿羅那順篡位,就開始在“作死”的邊緣瘋狂試探。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時任東宮右帥府長史的王玄策,再次受命出使戒日王朝實際所在地,天竺的摩伽陀國。

以王玄策為正使、蔣師仁為副使一行30人,本著睦鄰友好的原則,前來拜訪戒日王。

阿羅那順卻毫不領情,見王玄策一行只有30人,分分鐘派出一票人前去群毆,王玄策寡不敵眾,加之客場作戰,孤立無援,30人盡被阿羅那順俘虜。

阿羅那順扣留王玄策等人,多數人隨即被殺害,只有王玄策、蔣師仁兩人被關進牢獄,隨時有人頭落地的危險。

西域唐藩屬國借兵

這一邊,阿羅那順還在為小勝唐朝沾沾自喜。

另一邊,老戒日王的妹妹拉迦室利公主就暗地買通看守,放跑了王玄策和蔣師仁。

條件只有一個,為我冤死的哥哥報仇雪恨。

其實,拉迦室利公主提不提要求,王玄策都會找阿羅那順報仇的,因為他天生就是一個暴脾。

逃出險境的王玄策並沒有立即回國,他想得很清楚,天竺這種等級的對手,就不要浪費唐軍的時間了。

王玄策與蔣師仁策馬北上,渡過甘第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來到喜馬拉雅山南坡的尼泊爾國。

尼泊爾國王阿姆修瓦爾曼搞不清狀況,更不知道這兩人是光桿司令,王玄策正好藉此機會,以唐朝盟友吐蕃王松贊干布的名義,向尼泊爾國王借調7000騎兵。


一人滅一國,大唐英雄王玄策不費國家一兵一卒征服恆河平原!

松贊干布像

由於此時文成公主剛剛下嫁松贊干布,大唐與吐蕃的關係正值蜜月期。尼泊爾國王根本不敢拒絕,在得到尼泊爾國的兵力支援後,王玄策再以唐使臣名義傳檄西域的唐藩屬國,吐蕃王松贊干布派來1200名騎兵助陣。

沒有任何實際的報償,只有口頭上的承諾,就換來兩國近萬人的軍隊,這就是盛唐的大國氣象!

進攻摩伽陀國

王玄策自任行軍總管,以蔣師仁為先鋒,率領吐蕃、尼泊爾兩國聯軍攻入摩伽陀國。

面對王玄策的復仇,阿羅那順並不慌張。他的軍隊數量更多,其中還包括數百頭大象組成的象軍。

兩軍在印度平原的甘地斯河畔展開交鋒,戰事前期,確實如阿羅那順所料,象軍似乎所向披靡,王玄策的軍隊連連後撤。

一人滅一國,大唐英雄王玄策不費國家一兵一卒征服恆河平原!

阿羅那順下令全軍追擊,追著追著,王玄策的陣型突然散開,阿羅那順只遠遠看見唐軍陣後一片火光迅速襲來。

王玄策在臨行前,早就認真研究了天竺象軍的威力,他特意向尼泊爾國王借了五百頭牛,作戰時先引誘象軍往前衝,然後從陣後放出火牛。

一片火光中,大象被嚇傻了,阿羅那順全軍也被嚇傻了。驚恐萬分的大象開始玩命向後狂奔,天竺軍被大象踩死踩傷者不計其數。

“火牛陣”這種黑科技,由戰國時期齊國田單開創。當然,天竺這邊肯定不知道,更沒見過。

三日後,國都告破,唐軍斬首三千級,敵軍溺水而死者萬餘人。阿羅那順倉惶逃往恆河地區的東印度國,王玄策乘勢攻入東印度平原。

一人滅一國,大唐英雄王玄策不費國家一兵一卒征服恆河平原!


大獲全勝

王玄策在天竺聲威大振,遠近城邑皆望風歸順,整個恆河平原幾乎所有屬國都對王大佬俯首聽命。

數月後,王玄策將阿羅那順等俘虜數千人押回長安獻俘述職,受到唐太宗的嘉獎和封賞。

當然,天竺這種等級的對手,不太能引起唐太宗的重視,因此王玄策“一人滅一國”、一己之力征服恆河平原的壯舉,在史書上並不顯眼,還差點被後人遺忘。

此後,王玄策又於唐高宗顯慶三年(658年)、龍朔元年(661年)兩次出使天竺。


一人滅一國,大唐英雄王玄策不費國家一兵一卒征服恆河平原!

王玄策出使天竺圖

18年間,王玄策共四次出使天竺,帶回諸多佛教文物,對中印文化交流做出很大的貢獻。王玄策著有《中天竺國行記》十卷,圖三卷,現基本失傳。值得一提的是,洛陽龍門石窟中尚存王玄策署名的獻造佛像題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