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級的養育,就是看見孩子的情緒

01

最高級的養育,就是看見孩子的情緒

孩子剛開始上幼兒園時,每天都會揹著他的小書包,開心地跳上車,然後大聲說“上學去嘍”。可是好景不長,他就鬧情緒了,不願意再去上學,而且還經常感冒,每天早晨起床會咳嗽,還說肚子痛,我們都認為他是初入校園,新鮮勁過去了,故意耍賴不想去上學。

可是兩個月過去了,他仍然早晨咳嗽,一到上學時間就肚子痛,帶他去醫院做了各項檢,醫生說肚子沒問題,咳嗽是過敏性的,要堅持長期吃藥,於是就開始了漫長的吃藥之旅,每隔兩星期我們就去一次醫院,醫生給他配一些抗過敏的藥,回家後吃兩週,再去醫院配藥,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孩子上幼兒園中班。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仍然不願意去學校,每次我們都軟硬兼施,強制把他送去學校。直到有一天早晨,在送他去學校的路上,他竟然從電瓶車上跳了下來,這是多麼恐懼上學啊。

我們膽戰心驚地把他抱起來,和他進行了一次時間較長的交談,問他為什麼不喜歡去上學,他才說他們的老師經常打人,她一不高興,就用腳踢小朋友,用手揪小朋友的耳朵,有個小同學都被老師嚇得不會說話了,以前不結巴,現在結巴了。還說那個老師沒事就坐在座位上偷吃小朋友的東西,那些東西本來是獎勵給表現好的小朋友吃的。

當時我們只是認為那個老師太嚴厲了,讓孩子對她心生恐懼,從而認為上學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直到我讀了《看見孩子 看見自己:與不開心的孩子聊聊內心衝突》這本書,才後知後覺地知道,這位老師帶給孩子的心裡壓力和精神折磨,遠遠超出了我們成年人的想像,以致引發了孩子身體機能的混亂,導致他感覺頭暈,肚子痛甚至結巴。

最高級的養育,就是看見孩子的情緒

02

對於這些只有軀體症狀沒有生理病因的問題,《看見孩子 看見自己:與不開心的孩子聊聊內心衝突》的作者,來自英國的心理諮詢師布拉夫曼博士告訴我們:只需要與不開心的孩子聊聊內心的衝突!

《看見孩子 看見自己:與不開心的孩子聊聊內心衝突》這本書的作者布拉夫曼(A.H.Brafman)是英國的醫學博士,也是英國國家健康中心的心理諮詢師,50多年來,一直在從事兒童和青少年心理諮詢工作。在瑪麗皇后醫院,負責組織五歲以下幼兒及其家長的每週見面會,給有需要的兒童和家庭提供指導和幫助。他的著作有《圖畫的語言:心理諮詢新發現》、《打開心結:如何與父母和孩子一起工作》等,還發表了各種關於臨床醫療主題的研究文章。

布拉夫曼博士在《看見孩子 看見自己:與不開心的孩子聊聊內心衝突》這本書中,以24個生動的案例告訴我們,“如果孩子的情緒沒有得到理解,那他們就會通過身體語言去表達自己的苦惱。”

03那麼孩子的這些情緒具體來自於哪些方面呢?首先:來自父母的行為、家庭或學校等外部環境。《看見孩子 看見自己:與不開心的孩子聊聊內心衝突》這本書中,大多數的案例都屬於外部環境原因帶給孩子的困擾,從而讓幼小的孩子們產生焦慮,帶來生理上的一些“疾病表現”,比如3歲半的傑里米,因為媽媽情緒緊張焦慮,給孩子帶來了情緒困擾,從而經常便秘;看到父母激烈吵架,擔心父母會離婚,9歲的安德魯大便失禁;父母的情緒和行為影響到孩子的情感發育,12歲的皮特表現出怪異行為。我們從這些小孩子和大孩子身上,發現了一個共同點:父母的情緒和言行會深深地影響到孩子。曾經看過一段話是這樣說的:

不管在外面有多勞累,回家打開家裡的那扇門時,都應該開開心心的。把不開心的關在門外,走進家門就要面帶微笑,因為孩子是極其敏感的,可以感知到家庭的氣氛。

如果想讓孩子心態平和,做父母的要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不要帶著情緒或者自認為正確的方式去解讀孩子。如果孩子有了情緒,那就和孩子聊聊不開心的事,確認孩子的情緒是因何而起,從而排除不良情緒,千萬不要和孩子爭辯對錯,用大人認為正確的觀點教育他,或者把大人的感知強壓在孩子身上。

如果父母看見了孩子的情緒,並正確理解了孩子的焦慮,那麼一切都會好起來;但是如果父母的反應不符合孩子的情感體驗,父母言行不當,孩子的模仿能力極強,對環境感知又很敏感,就會找到自己的情緒出口,那麼孩子可能會重複某種行為,這樣就陷入一種惡性循:孩子和父母都覺得自己不被理解,從而變得越來越沮喪。

其次:來自孩子自身的內部原因,也會讓孩子情緒紊亂。

就像《看見孩子 看見自己:與不開心的孩子聊聊內心的衝突》這本書中的案例,8歲的簡經常頭痛、尿床,她用這種身體不適來表達痛苦,希望引起母親的關注,以獲得與母親的親密關係,當她得到了媽媽更多的愛後,這些身體“症狀”就不治而愈了。

還有3歲的伊芙,白天黑夜都會尿褲子,原來只是想讓父母知道她的憂慮。

04

孩子是何其單純,又是何其複雜,只要我們理解了他們的所想所需,一切都會迎刃而解。布拉夫曼博士總結道:想要消除孩子的症狀,關鍵在於以下兩點。

第一:幫助孩子明白,自己無意識焦慮的原因。當這些患有不同程度疾病的孩子,在經過全科醫生的檢查後,被轉診到布拉夫曼博士這裡時,布拉夫曼博士都會耐心地與孩子交談,然後讓孩子畫一幅畫,這些畫在《看見孩子 看見自己:與不開心的孩子聊聊內心的衝突》這本書中屢屢出現。孩子的畫在別人看來是塗鴉之作,但是在布拉夫曼博士眼中,就是孩子的病歷卡,他能從孩子的畫中解讀出孩子的情緒,找到孩子焦慮之所在,然後循循善誘進行引導,對孩子進行心理上的療傷。

第二:幫助父母明白,如何根據孩子的症狀去解讀孩子的情緒。布拉夫曼博士會和孩子的父母詳細交談,瞭解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以及孩子的成長環境,並把孩子在畫中表現的信息和家長進行交流,讓父母明白孩子的情緒導致的結果,讓父母根據孩子的症狀去了解、幫助孩子。

《看見孩子 看見自己:與不開心的孩子聊聊內心的衝突》這本書中的案例,最後的結果都是,當父母終於知道究竟是什麼在折磨著他們的孩子,並且努力改變他們對待孩子的方式時,孩子的症狀基本都會消失。

布拉夫曼博士說“真正成熟的父母,不會只想著去處理孩子的問題,而是先去處理孩子的感受”。如果清楚孩子的所思所想,知道孩子需要進一步的幫助,讓孩子和父母知道這一事實也非常重要。

最高級的養育,就是看見孩子的情緒
最高級的養育,就是看見孩子的情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