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亮|共享經濟的三大特徵

“共享經濟”這個術語最早由美國得克薩斯州立大學社會學教授馬庫斯•費爾森(Marcus Felson)和伊利諾伊大學教授喬•L.斯佩思(Joe L.Spaeth)於1978年發表的論文中提出。大意是:將自己的閒置資源分享給有需求的人,在獲得報酬的同時還產生額外的附加值。

與傳統行業不同,共享經濟平臺公司並不直接擁有固定資產,打破時間、空間、信息限制,通過撮合交易產生相關收益。這些平臺型的互聯網企業利用移動設備、評價系統、支付、LBS等技術手段有效地將需求方和供給方進行最優匹配,達到雙方收益的最大化。

共享經濟背景下的商業模式是以租代買,理論實質是一場無形的產權革命。市場將產權分為支配權與使用權將產生巨大的商業價值。孔子有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從道德的角度來看。而如今,則可以是:己所不欲,當換於人。資源的交換,對資源有效盤活,才會產生交換價值。

“共享經濟”鼻祖羅賓•蔡斯女士提出的共享經濟的公式,對共享經濟做出了很好的總結:共享經濟=產能過剩+共享平臺+人人參與。

劉興亮|共享經濟的三大特徵

共享經濟的三大特徵

因為平臺能讓為數眾多的人把開放出的過剩資源快速轉變為令人驚訝的產品和服務,所以人人共享模型的確能帶來卓越的增長,它並不需要你去建造實體產品,而是永遠都在利用現有的資源——通過將其轉型為新的公用設施,產生新的價值。

這是人人共享的“天賦”。

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一些東西沒有必要購買,我們的家裡有太多隻使用了一次甚至從沒使用過的物品。理論上講,共享經濟可以應用在任何一個能夠產生閒置資源、過剩產能的行業。事實上,共享經濟也正在從交通、住宿拓展到生活服務的其他眾多方面。

Uber被稱為共享經濟模式下的經典案例。從第三方角度搭建平臺,Uber盤活了閒置的私家車資源以滿足人們的出行需求。類似的移動出行平臺還有Lyft、滴滴出行、易到用車等。

輕資產的Airbnb、小豬平臺等,讓更多出門旅行的人不住酒店卻住進了陌生人的家裡,而平臺則從中收取一定比例的交易佣金。

Zipbob網站沒有餐館,卻將喜歡吃家常菜的人聚集在了一起,並通過攢飯局的形式來形成平臺。

WiFi萬能鑰匙自己不提供WiFi,通過共享別人閒置或多餘的WiFi,既有效利用了網絡資源,又減少了路由器的生產量,短短四年間用戶數已經突破8億。

除此之外,共享醫療的春雨醫生、共享品牌傳播人才的開幹、共享知識的在行、共享教學的微課網等都是共享經濟下的新形態。

劉興亮|共享經濟的三大特徵

劉興亮的最新力作《創業3.0時代:共享定義未來》已由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