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與現實之間的差距,只能用行動去彌補

想法與現實之間的差距,只能用行動去彌補

你是否遇到過這樣的情景:

突然在工作有了一個想法,極其興奮的與他人分享,結果,被潑了一盆冷水,想法和靈感灰飛煙滅。

亦或者,嘗試的做了一下,效果不理想,不了了之。

有人說這是,想法很美好現實很殘酷。但我不這樣認為,我覺得好的想法往往是靈光一現,嘗試做了,就有成功和成長的機會!

這裡我要明確兩個概念:

1、想法與你的工作有關聯。

舉個例子:你是學財務管理的(舒適區),你的想法最好與經濟活動相關(學習區),不要去暢想量子力學的理論(創新區)。

總之,就是想法最好介於舒適區與創新區之間的學習區,從你熟悉的大圈子著眼。不能天馬行空跨度太大,不是說不可能,但成功概率低,自己還備受打擊。

2、急於求成,即時回報不可取。

希望今天採取了行動,明天就有結果,心情可以理解,心態不可取。

比如,我們業務單元制定了一個促銷方案,你不要希望今天頒佈的政策,明天就有業績的提升,要知道,這個方案從內部管理者-》營銷人員理解-》客戶理解消化-》客戶採取行動-》體現到業績上,需要有一段時間的市場反應期。

讓子彈飛一會兒,才能顯現結果,耐心、漸進和沉穩是必備的心態。

如何做才能讓想法變為現實呢?

一、立刻行動。

實現想法的方案,評估其可行性達到60%時立刻行動,沒有100%完美的方案,當方案真的沒有什麼瑕疵的時候,已經過了實施的最佳時機。

在我們企業大學的初創階段,幾個人業務單元的負責人希望有這樣的學習機會,人力資源經過評估,認為這是一舉多得的事情,既提高了員工技能、培養了講師、發現了人才、又對學習型組織建立有帶動作用。

於是,就從滿足最基層銷售人員需求開始,嘗試推動了第一堂課的教學,《如何成為優秀的營銷人員》,員工講員工聽,講身邊事,講身邊人。內容樸素,心態積極,收到的反饋非常好,也增強了我們把企業大學繼續辦下去的信心。

二、在行動中調整。

調整主要是事後覆盤,覆盤既是在重新理解過去,也是在醞釀未來。

我看很多團隊,好不容易用1個月的時間策劃和執行了一件大事,無論成敗,學費其實都已經交過了,卻沒有一個覆盤,等於讀了四年大學,沒有拿學位證書。

我們企業大學,由於第一次課程效果很好,第二次課程重視程度不夠,準備不充分,導致課程反饋不理想。

事後人力資源發現並及時在講師人選、授課內容和授課形式方面進行了調整,第三次課程又收到很好的效果,於是讓我們認識到事後覆盤的重要性。

自此,即時覆盤成為課後必備工作,參加覆盤的人員,由最初的人力資源,逐漸擴展到聽眾、講師、管理人員。大家共同回答幾個問題:

•課程達成預期的目標?

•如果滿分10分,你給這次課程打幾分?

•如果提高1分,你認為在哪些地方有改善的空間?

通過事後的即時討論,從多層次多角度評估授課得與失,記錄要點,不斷創新,適時調整,為下一場課程做好準備,為企業大學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爭取更多人的支持。

這就是跟人合作的關鍵,你可能沒有手下,但是你做事也需要同事、特別是老闆的支持。

我們企業大學的創辦,沒有一個專職人員,選題、講師人選、備課、試講......都是與業務單元合作,為了使企業大學有個良好的開端,甚至請集團總裁開班致辭!

雖然企業大學才起步,也還沒有看到對績效的直接幫助,但是我們誠懇的請教,積極的傾聽,有效的改善,獲得了更多人的幫助,也得到了各方面的理解,即使有瑕疵,依然很包容。

四、做個可靠的人,說到做到。

如果一個球員發揮穩定,他上場的機會,會比今天發揮很好明天發揮很差的球員多很多。

所以,我們企業大學承諾每個月一次的課程,課程內容更接近實操,對一線人員的幫助更落地。一直堅持這個原則,並不斷提高授課質量,才有把企業大學辦下去的機會!

總之,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經過2次創造—— 一次是在腦子裡構思,一次是真實地做出來。

從想法到現實,首先,從你內心要有底線,即可行性和耐心。其次,要快速行動,在行動中調整和適應,爭取更多人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