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徒與穆斯林紛爭——歷史上的阿約迪亞清真寺與羅摩廟事件

印度是世界上受宗教影響最深的國家之一,也是宗教派別最多的地區,被稱為“宗教博物館”。印度最重要的宗教是印度教,約83%的人口(近10億人)信仰印度教。德里蘇丹國時期,伊斯蘭教傳入了印度。英國殖民後,將英屬印度分為以印度教為主的印度和伊斯蘭教為主的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後來分別獨立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國。但是在印度國內,仍然有超過14%的人信仰伊斯蘭教,穆斯林近2億人。

印度教徒與穆斯林紛爭——歷史上的阿約迪亞清真寺與羅摩廟事件

印度教標誌符號

印度國內印度教與伊斯蘭教的教派衝突不斷髮生,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爆發的阿約迪亞清真寺與重建羅摩廟事件就是最具代表性的教派衝突事件。

羅摩(Rama)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的男主人公,後成為印度教崇奉的神,尤其是印度教羅摩派非常崇信。羅摩出生地(Ramajanmabhumi)指的是印度北方邦阿約迪亞的一個地方,那裡是傳說中的印度教國王羅摩的古都。據傳說在那裡修建的一個供奉羅摩的神廟,在莫臥兒帝國時期,隨著伊斯蘭教的強勢傳入,羅摩神廟被莫臥兒王朝的一個皇帝改建成清真寺,現在這裡就存在著一個巴布裡清真寺(Babri Masjid)。

印度教徒與穆斯林紛爭——歷史上的阿約迪亞清真寺與羅摩廟事件

印度影視圖書作品中的羅摩形象

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對阿約迪亞的巴布裡清真寺的爭奪由來已久,印度教徒欲推倒巴布裡清真寺,在原址重建羅摩神廟。80年代以來印度教團體就一直號召印度教徒奪回自己的聖地並重建印度教神廟,1979年正式成立的印度人民黨為了選舉需要,出於吸引印度教徒選票的考慮,不斷引爆這個熱點問題。

1986年,時任印度總理的拉吉夫·甘地因沙·巴諾案件對穆斯林正統派做出讓步,他下令打開了巴布裡清真寺。90年代初,印度人民黨認識到阿約迪亞寺廟之爭是可以利用的機會,可以藉此動員印度教徒,點燃他們的宗教熱情,並把印度人民黨塑造為印度教文化、傳統和宗教利益代言人,於是大肆宣傳和鼓動印度教徒向阿約迪亞進軍。

1990年10月,印度人民黨主席阿德瓦尼本人手持羅摩的武器親自帶領追隨者向阿約迪亞出發,但他本人在比哈爾邦被捕,其信徒則攻擊清真寺並引發流血衝突。印度人民黨隨後撤銷對V.P.辛格政府的支持,導致時任印度政府垮臺。

印度教徒與穆斯林紛爭——歷史上的阿約迪亞清真寺與羅摩廟事件

印度人民黨主席阿德瓦尼乘坐的戰車

在阿德瓦尼被捕到拉奧政府上臺這段時間內,阿約迪亞寺廟之爭的影響在全國各地持續發酵,在北印度的許多邦內發生了很多起流血衝突事件,幾千人傷亡,寺廟之爭已成為全國性的教派衝突。

在這樣的氣氛中進行的印度第十屆人民院選舉,印度人民黨取得了勝利,成為人民院第二大黨。印度人民黨還獲得了北方邦的勝利,成為北方邦的執政黨,寺廟之爭的收益幾乎在各地仍在發生流血事件時就同時出現了。

印度人民黨顯然不會輕易放棄這個影響印度政壇的砝碼,在拉奧政府執政時期,印度人民黨也在利用其挑戰執政的拉奧政府和國大黨。這一次印度人民黨的行動比以前順利得多,因為阿約迪亞所在的北方邦的邦政府掌握在1991年選舉上臺的印度人民黨手中,它很快就組織了大批群眾聚集在阿約迪亞。北方邦的印度人民黨政府不顧法院裁決,以發展旅遊為名,發佈徵地通知,接管了有爭議的清真寺周圍2.77公頃土地,隨即舉行印度教崇拜活動。1992年7月,印度教徒開始在清真寺門前挖土奠基,後在中央政府幹預下暫停。

印度教徒與穆斯林紛爭——歷史上的阿約迪亞清真寺與羅摩廟事件

印度教徒拆除巴布裡清真寺並與穆斯林沖突

1992年12月6日,一群印度教徒終於衝進清真寺,毀壞了清真寺的部分建築並在那裡搭建了一個臨時的印度教神廟。毀寺事件使得印度全國各地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的衝突再次爆發,死亡數字不斷增加到近2000人,印度還受到世界其他穆斯林國家的嚴重抗議,寺廟之爭成為引起國際矚目的大事件。

印度教徒與穆斯林紛爭——歷史上的阿約迪亞清真寺與羅摩廟事件

印度教徒拆除巴布裡清真寺

被動的印度總理拉奧在一次緊急內閣會議後宣佈解散印度人民黨執政的北方邦政府,禁止印度人民黨的兩個同盟組織國民志願團(RSS)和世界印度教大會(VHP)活動,成立專門委員會調查毀寺事件,表示政府將重建被毀的清真寺。

印度教徒與穆斯林紛爭——歷史上的阿約迪亞清真寺與羅摩廟事件

拆毀前後的巴布裡清真寺

阿約迪亞寺廟之爭,表面上看,是印度教和伊斯蘭教關於宗教聖地爭奪的宗教問題。實際上,它更是一個政治問題。1990年和1992年阿約迪亞寺廟之爭兩次被引爆,都是印度人民黨一手策劃的政治議程,目的在於利用宗教矛盾獲得政治利益特別是選舉政治的收益。

在V.P.辛格執政時期,印度人民黨發起羅摩出生地運動目的是為了與其競爭,獲得更多印度教徒的支持。辛格支持曼德爾委員會為其他落後種姓(OBC)保留職位的建議損害了印度廣大高級種姓的利益,而高級種姓無論在北印度還是南印度都是印度人民黨的忠實支持者,但印度人民黨無法直接反對OBC,轉而變換策略反對穆斯林,因為穆斯林是辛格的支持者,通過反對穆斯林而突出界定印度教徒,這樣便可以使印度人民黨成為所有印度教徒的代表,以此達到吸引OBC成為印度人民黨支持者的目的。

1992年,為了獲得全國選舉的勝利,印度人民黨還必須繼續利用寺廟之爭進行宗教政治動員,挑戰國大黨政府以期在未來選舉中獲勝。然而,由於巴布裡清真寺被毀,印度人民黨執政的北方邦、中央邦、喜馬偕爾邦和拉賈斯坦邦政府被解散,在1993年11月進行的邦議會選舉中,印度人民黨遭受重創。

雖然選舉又失敗了,沒有獲得理想中的收益,但印度人民黨發起阿約迪亞寺廟之爭,依靠宗教衝突和教派主義鼓動,使得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的分歧和不信任乃至敵對情緒劇增,印度教徒感到印度教在國家的主體地位和優越性受到穆斯林的威脅,愈發團結成為一個整體,他們雖然在內部存在分歧但在對待穆斯林的問題上卻獲得了高度一致。

印度國內的民眾就被明顯地分為支持印度教文化傳統的印度教徒與對印度教文化和印度國家產生威脅的穆斯林或其他少數族群這兩大陣營,在選舉政治中民眾也必須據此而投票選擇自己的支持者,要麼是印度人民黨或其他低種姓政黨要麼是印度國大黨或更狹隘的全印穆斯林聯盟。

當然,在印度這樣一個印度教徒佔據絕對優勢的國家,巴布裡清真寺的命運在被拆毀之後就已經註定了。2010年,印度高等法院就爭議清真寺的所有權作出判定:三分之二土地歸印度教徒所有。這一判決,等於從側面承認了印度教徒興建羅摩神廟的合法性。

(本文圖片來自於網絡搜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