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瘡的護理

壓瘡護理

壓瘡的評估: 傷口的位置;傷口的大小;傷口的深度;傷口的滲液;傷口顏色;傷口邊緣及周圍皮膚;傷口溫度;傷口感染;傷口的潛行/竇道;傷口氣味。

傷口清洗

1、每次更換敷料時清洗壓瘡和周圍的皮膚。

2、用生理鹽水、蒸餾水、飲用水或冷開水清洗傷口癒合處,清洗壓瘡。

3、可用含有表面活性劑和/或抗菌劑的清洗液清洗有壞死組織、感染、可疑感染和細菌定植的壓瘡創面。

4、可以選擇沖洗、擦洗、淋浴或渦流沖洗等方法清潔壓瘡。

傷口清創:由傷口專科護士根據病人傷口情況選擇合適的清創方法。目前常用的清創方法有: 外科清創;自溶性清創;酶學清創;機械清創;生物清創。

傷口敷料的選擇的目的: 預防傷口的汙染和損傷; 吸收滲液; 填塞腔隙; 減輕水腫; 提供適宜的癒合環境。

傷口護理原則

一般護理

①按中醫內科一般護理常規進行。

②對長期臥床病人應加強受壓部位的皮膚護理,如定期翻身減壓,每2小時翻身一次,必要時每小時翻身1次,建立床頭翻身記錄卡。

③指導家屬正確使用便器,避免拖、拉、羝以防擦傷皮膚。

④重視壓瘡的預防,做到五勤勤翻身、勤整理、勤更換、勤檢查、勤交班。

病情觀察做好護理記錄

①發現受壓部位皮膚顏色變暗,及早處理。

②觀察壓瘡發生的部位,大小、顏色、滲液、氣味等情況,做好傷口的評估,測量和記錄。

分期護理

1期:此時須加強翻身與檢測皮膚變化狀況,避免發紅區持續受壓與受潮溼造成皮膚浸潤,發紅區皮膚不可加壓按摩。可使用泡沫敷料覆蓋於骨突出處。

2期:此時損傷呈表淺性,創面可覆蓋水膠體敷料。視傷口滲出液多少決定更換頻率,若傷口滲出液少,不需每天更換,只待敷料自行脫落,若兩週後仍未脫落,則可自行撕除。此類潰瘍一般一週後大部分癒合,但仍需確實執行翻身,以防壓瘡再度發生。

3期:此時先用生理鹽水洗淨創面,如創面已有黃色腐肉或壞死組織,可使用水凝膠放置於黃色傷口處,達到自動清創的效果。最外層敷料選擇能大量吸收分泌物與維持一定溼度的泡沫敷料為主。此時更換敷料的頻率視分泌物的多少決定,只要當分泌物滲出快要接近敷料邊緣時就須予以更換。

4期:當皮膚出現黑且硬的黑痂時,須進行外科清創術,確定壓瘡傷口侵犯的深度及等級。經過清除壞死組織,傷口可深達肌肉或筋膜層,此時的傷口處理原則為生理鹽水清潔傷口,傷口上塗抹水膠體粉劑、糊劑,促進肉芽組織增生,若滲出液非常多時,可再覆蓋高吸收性敷料(藻酸鹽等),吸收過多滲液,以維持傷口適當溼度,最後覆蓋第三層敷料(最外層敷料),可以選擇泡沫敷料。

4、飲食護理:加強營養,改善全身狀況,奶、雞蛋等血肉自情之品。

5、情志護理:因壓瘡癒合時間長,刺激病人及其家屬產生心理應激反應,如緊張、焦慮、恐懼等心理反應,因此在整個傷口護理期間,需不斷給病人及家屬予以心理支持,如提供成功的病例資料,讓有傷口的病人相互交流;提供攝取的傷口照片資料讓病人及其家屬看到傷口換藥前後的變化,使其配合治療和護理。

6、辯證施護

①氣滯血瘀:飲食宜選活血化疾行氣之品,如山楂粥、丹參茶等。

②熱毒蘊結:多飲水,飲濃綠豆湯,或用鮮蘆根煎水代茶飲,忌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性食品。

③氣血兩虛:飲食多進食補棄血之品,如瘦肉、鴿子、鯉魚湯、雞蛋等。

中醫護理技術應用

1、塗藥法,用於1期壓瘡,取紅花30g加入50%酒精500ml,4天后取溶液塗於創面,每日三次。

2、敷藥法,用於3期、4期壓瘡,黃訶膏適量敷於創面,覆蓋無菌敷料,每日或二日換藥一次。

3、艾灸法,用於氣滯血瘀患者,對準創面溫和灸10分鐘,或雀啄灸5分鐘,以達到活血化瘀、祛腐生新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