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思维暗淡“出局”,该拿什么拯救小程序?

无需安装,用完即走,触手可及,入口丰富,渗透力强……微信小程序自上线一年多以来,正悄然显现着它的威力。


尤其是2018年前后,小程序在社交电商、小游戏领域的火热,再有百度、阿里、今日头条也参与到小程序的撕杀中来,为小程序带来了新的热度。随着微信小程序的流量入口不间断开放,众多企业试水小程序,创造新奇玩法,期望小程序带来“大机会”。

小程序如何去运营推广,最大化发挥它自带的光与热,这是企业一直探索的问题。


优质小程序运营定位

在去年,张小龙提出小程序“用完即走”的概念,但其实还有下半句“走了还会回来”。一个优秀的小程序并非用完即走,而是被用户反复使用。


小程序是产品、工具,还是助力企业宣传的渠道?这是运营者入局小程序之前就必须考虑清楚的。明确定位后可以从细分领域出发,利用双微等社交媒体、视频、户外媒体精准触达各圈层用户群体。

借助用户力量形成裂变传播,借助场景形成沉浸式营销,提升营销效果。宣传时可以展示小程序的功能介绍、Logo、名称及二维码等信息,吸引用户去访问。


随着获客成本越来越高,裂变对于所有行业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大的难题。其中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用户在这些平台上互动是非常困难的,也就是所谓的没有社交属性。

在两个什么样的主体之间构建了一个什么样的连接,就带来了什么样的机会。社交网络是最基本主体之间最基础的连接,是这个世界上最普遍的新高速公路。

因此,充分利用微信的社交心理,找到朋友与朋友之间的关系和用户心态做为传播手段,诸如用户的攀比心、满足感等,会达到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

可想而知,做一款小程序除了要解决用户需求、深挖用户喜好,还有就是对用户进行

场景设定。

流量思维暗淡“出局”,该拿什么拯救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不同于APP,更多是从用户的角度找场景、策划场景、在场景中完成链接用户的过程。这种从流量思维到场景思维的转变是一种质变,也是微信迫使企业必须这么做的结果。

正如《爆裂》中提到“拉力优于推力”。

以前做流量运营是在外部大量花钱,或用各种方式置换流量,流量进入后就要思考流量如何转化,针对转化的用户再去做留存,不断往前迭代,往前跑,这样一种推力的模型。

而在微信生态下的玩法是拉力,流量来了之后并不想去转化它,我们要思考小程序每一个流量、每一个人进来都是裂变的种子,要想各种方法让它出去。

核心逻辑就是,每个用户都能够帮你做裂变,用户觉得这个小程序很好玩,就传播到社群里,之后再做转化和留存。同时,要在每个转化和留存的用户触点上设计一些让用户再跳出去的场景。

相较于用户裂变、场景设定来获客,运营者也可从小程序入口做点什么。目前,小程序已经开放了很多入口:

附近的小程序、公众号关联、小程序互联、QQ浏览器、聊天管理页等。

微信基于小程序的功能和板块都是固定的,但互联网思维千差万别,小程序虽是一股东风,但要想乘风而起,开发新奇玩法必不可少。

例如,健康类小程序可以有效利用用户的运动步数,当步数达到指定数即可兑换一种小礼品,送给自己或者好友。亦或利用分享定位功能,与你的好友来场“不期而遇”。


流量有了,怎么实现用户转化

小程序运营的工作可能会覆盖到市场营销的工作,但又产生了很多更细致的业务流程。原本营销这个概念在互联网公司已经沦为“推广”了,但是在小程序时代,重要性又开始凸显出来。小程序的定位是为用户提供便利服务,没有商业化的服务,最终也是很难持续下去的。所以运营的工作,应该

借鉴营销的思维。

流量思维暗淡“出局”,该拿什么拯救小程序?

去年4月,某咖啡品牌的“社交咖啡”刷爆朋友圈,通过线上+线下玩法实现了意想不到的转化效果。

线上:你收到朋友送的礼品卡 - 转发到朋友圈表达谢意 - 你再送回给朋友(或送给其它朋友) - 其它朋友收到卡 - 再循环。

线下:朋友收到礼品卡 - 到店消费 - 拍照片发朋友圈展示 - 引导其他朋友也去购买礼品卡 - 转发给朋友的朋友。

由此可见,企业根据自己产品的特点和定位 + 流量 + 玩法,用户转化并不是什么难事。

流量思维暗淡“出局”,该拿什么拯救小程序?

小程序发展至今,用了一个又一个爆款案例,证明了自身的实力和潜在的商业价值,相信在未来,更多的流量和玩法都会涌入小程序,就看谁先抓住机会,更好的服务用户,便利用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