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筆之祖《始平公造像記》的臨習與創作

《始平公造像記》全稱為《比丘慧成為亡父始平公造像題記》,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498年),刻於河南洛陽龍門古陽洞北壁,是附屬於佛龕的題記,由孟達撰文,朱義章楷書,共10行,每行20字。清乾隆年間始被黃易發現,受到書壇重視,列入“龍門二十品”。 此碑與其它諸碑不同之處是全碑用陽刻法,逐字界格,為歷代石刻所僅見,在造像記中獨樹一幟。在“龍門二十品”中被視為第一珍品。

《始平公造像記》書法一反南朝靡弱書風,是開創北碑方筆的典型,以陽剛之美流傳後世。此碑書法端嚴飄逸,將森嚴方樸的北朝書風,寫得激揚流動,在筆法上變柔為剛,變藏為露。此碑用筆方峻斬截、茁實渾厚、稜角畢見,筆畫折處重頓方勒,結體扁方緊密,點畫厚重飽滿,鋒芒畢露,雄峻非凡,端謹莊嚴中有寬博飄逸之趣,是方筆魏碑的極則,被推為魏碑方筆剛健風格的代表。康有為《廣藝舟雙楫》有言:遍臨諸品,終於《始平公》,極意疎蕩。骨格成,體形定,得其勢雄力厚,一生無靡弱之病。

當代書家孫伯翔與此碑用功最勤,成就最大。


臨習與創作要點:

1、此碑刀痕斬截,突出表現了筆法實質,加強筆法與筆形相合的功能和效果。

2、用筆方折峻整、稜角分明,起筆處折鋒頓筆,收筆處頓筆藏鋒,轉折處重頓方勒,鋒芒畢露,顯得雄峻非凡,筆力渾厚,點畫寬厚肥壯而不呆板;用筆不生硬而有金石韻味、頗富書寫味道,刀鋒筆鋒整合為一,給人以外剛內柔之感。

3、起筆和收筆都方如刀削,故臨習時毛筆筆鋒要略長,鋒形宜略扁,落筆一般不用逆鋒,要疾勢、側鋒、迅落,在行筆過程中調成中鋒。收筆或用回筆,或提筆即收,成方正之勢。

4、此造像被推為魏碑方筆剛健風格的代表,在臨寫時對字型一定要做到鋒稜突顯,但不要僅僅為了表現而去刻意描畫。書法之妙,全在用筆能方圓自如,達到熟能生巧,妙造自然的境地。

5、臨習時要注意善於用鋒,如起筆露鋒切入、鋪毫運行和斂鋒收筆,氣脈貫通。筆畫出鋒不宜過尖過長,以保持整體風格的協調。要注意提按的有效控制,著意於重筆的同時以細筆的輔之,著意於方筆的同時間以少量圓線的輔助,避免通篇方筆粗畫所帶來的板滯生硬之弊,在以方筆為主的風格中起到調劑的作用。

方筆之祖《始平公造像記》的臨習與創作

方筆之祖《始平公造像記》的臨習與創作

方筆之祖《始平公造像記》的臨習與創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