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在歐洲車廂簽署的協定,為何讓段祺瑞欣喜,讓舉國沸騰慶祝?

1918年的11月11日,這一天還沒成為光棍節,當然也沒有成為購物節。這一天對於亞洲人來說,也只是普通的一天,朝堂局勢變幻,對於人們的影響有限,還是得為吃飽穿暖活下去奔波在努力的路上。

但對於歐洲人來,這一天意義非凡,因為這一天,德國人終於同意停戰,協約國代表福煦在法國東北部一個車站裡停靠的列車車廂裡和德國代表在停戰協定上簽字,標誌著一戰的結束。

對於歐洲人來說,這個消息無異於上帝的福音,拯救他們於戰爭的水火。一戰前後共計四年時間,交戰的雙方陣營總計投入六千多萬的兵力,陣亡人數超過一千多萬,平民人數傷亡超過六百多萬。

這一連串冰冷的數字背後,是難以想象的慘烈,歐洲本來人數就不多,經過幾年的消耗,人民對於戰爭普遍苦不堪言,所以戰爭的結束讓歐洲人喜大普奔,但當時的中國在聽聞這個消息以後,興奮程度絲毫不亞於歐洲人。

一個在歐洲車廂簽署的協定,為何讓段祺瑞欣喜,讓舉國沸騰慶祝?

因為當時中國也參加了一戰,而且選擇了協約國一方,所以停戰以後,也可享受戰勝國的待遇,那時候的北京街頭,只要你說一句我們是戰勝國,就可以和別人成為好朋友。北洋政府為了慶祝這一“來之不易”的勝利,舉行了很多的慶祝活動,有以下幾種。

第一、放假。北京的各大高校都按照統一安排,給學生們放了假,然後在大型廣場集會,各大高校的知名學者教授在公開場合演講,言語中滿滿的都是對未來的希望和對封建舊社會的批判。

年輕的學生們在臺上拼命的鼓掌,恨不能去戰場上殺敵立功,以表達心中對祖國和民族的熱愛,任何一個時代的青年人都是最容易接受新思想的人,也是最容易被情緒感染的,北洋政府給學生們放假讓他們能有時間去感受勝利帶來的喜悅,可以增加他們對國家的認同感,提升自身使命感。

一個在歐洲車廂簽署的協定,為何讓段祺瑞欣喜,讓舉國沸騰慶祝?

第二、遊行。其實也不用刻意的組織,各界的人們在聽聞這一消息以後就自發的慶祝,北洋政府也只是順水推舟,把街道場所等公共場合裝飾一番,營造出一種盛大節日的氛圍。

後來又決定舉行全城人民遊行活動,每人提著一盞小燈,星星點點的燈火匯聚成了千萬條火龍,在古老的京城大街小巷裡湧動,像是巨龍身上流動的血液,更是人們對於這個飽受苦難國家的祈福。

一個在歐洲車廂簽署的協定,為何讓段祺瑞欣喜,讓舉國沸騰慶祝?

第三、閱兵。在全國沸騰的大好情況下,北洋政府決定在紫禁城內舉行閱兵儀式,此舉是為了向外界和國人顯示軍隊的實力,讓人們知道勝利的底氣來自哪裡。

這當然是自欺欺人,當初中國參加一戰只是派遣了十幾萬勞工,段祺瑞的軍隊在國內磨蹭的時候戰爭就結束了。但對於人們來說,只要有個勝利的結果就行了,過程並不重要。

一個在歐洲車廂簽署的協定,為何讓段祺瑞欣喜,讓舉國沸騰慶祝?

在萬千慶祝勝利的聲音中,段祺瑞的聲音顯得格外的欣喜,逢人就炫耀勝利,這又是為何?

首先是因為賭注大,幾乎可以說是付出了段祺瑞的全部心血,他為了能順利的推動參加一戰,不僅和幾任總統鬧翻,還到處安撫北洋軍閥,還要獨自面對國內質疑的聲音。

最後雖然順利的參加了一戰,但這件事和段祺瑞的政治生涯劃上了等號,只要中國戰敗,段祺瑞肯定要被當做頭號禍首,被推出來治罪以平民憤。

要多大收穫,就得有多少的付出,無人得知在等待戰果的日子裡段祺瑞遭受了怎樣的煎熬,但可以從此時的喜悅中窺見他當時的壓力。

一個在歐洲車廂簽署的協定,為何讓段祺瑞欣喜,讓舉國沸騰慶祝?

其次因為收穫大。段祺瑞不是一個魯莽的賭徒,他參戰是經過了仔細的考量,而且能捨棄對德國的迷信崇拜,轉而支持協約國,就可以看出他的冷靜。

此番獲勝,除了可以獲得國內民眾的讚譽,讓他的聲望再上一個臺階,更可以獲得實打實的利益,這裡的利益,既有日本許諾他參戰的回報,還可以作為戰勝國去瓜分戰後利益的分配,哪怕只是喝一口湯,而這些回報都可以發展他的勢力,鞏固他的地位和權力。

最後因為民族情感。段祺瑞等北洋軍閥,發跡於清末的小站練兵,親身經歷了清朝的滅亡,見證了國家和民族被列強的蹂躪,飽受戰敗的屈辱,現在好不容易有了一次勝利,段祺瑞等人心裡肯定是五味雜陳,萬千思緒都匯成了最開心的語言,高興的像個幾十歲的孩子。

一個在歐洲車廂簽署的協定,為何讓段祺瑞欣喜,讓舉國沸騰慶祝?

這一個在歐洲車廂裡簽署的停戰協定,讓段祺瑞欣喜,讓舉國沸騰,在接近慶祝尾聲的時候,北洋政府也接到了列強邀請參與巴黎和會,談判如何瓜分勝利果實。國內對此期望很高,參與談判的代表們心中卻很苦澀,沒有實力的國際談判,註定只能被動的接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