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裡如蘭最喜歡的運動,原來是高爾夫的鼻祖

《知否》裡如蘭最喜歡的運動,原來是高爾夫的鼻祖

電視劇《知否》延續了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如夢令》工筆白描的意境,將一幅包含大宋文化生活、人情關係、人性成長等元素的煙火味兒十足的畫卷展現在觀眾面前。劇中除了曲水流觴、點茶插花等文人雅趣之外,還有打馬球、投壺、捶丸等古代士族階層的業餘文化生活令人覺得那時的生活是令人爽朗的。

《知否》裡如蘭最喜歡的運動,原來是高爾夫的鼻祖

盛家嫡女如蘭俏皮有個性,曾數次提及一項體育運動——捶丸,但很遺憾它不是女主喜歡的運動,不能如馬球大會那般用了大量的情節去鋪陳。那麼,捶丸究竟是什麼樣的運動方式呢?

捶丸—馬球的經濟演變

“堅圓淨滑一星流,月杖爭敲未擬休。無滯礙時從撥弄,有遮欄處任鉤留。不辭宛轉長隨手,卻恐相將不到頭。畢竟入門應始了,願君爭取最前籌。”

——唐·女詩人魚玄機《打球作》

唐代女詩人魚玄機暗示意中人要像打球入門一樣爭取最前籌,不要失去求愛的最好時機。可見,球類運動早在唐代就已經盛行。

《知否》裡如蘭最喜歡的運動,原來是高爾夫的鼻祖

唐代盛行騎馬杖擊的馬球,但這種很貴族的運動需要良馬,又有場地限制,玩樂起來有諸多不便。但是老百姓的智慧是無窮的,他們想出了一種更為經濟大球類運動,就是在中晚唐時期出現了一種拿球杆徒步打的球類遊戲,叫做“步打球”。從事這項運動的人不再騎在馬上擊球,但保留了馬球的規則與用具,在地面上徒步以杖擊球入門而計勝負。宋代在步打球的基礎上,變球門為球窩,使之更加不受地形限制,由此而發展出了類似現今高爾夫球的捶丸。

《知否》裡如蘭最喜歡的運動,原來是高爾夫的鼻祖

風行於貴族平民之間

捶丸之風盛行於宋、金、元三代,上至皇帝官員,下至平民百姓,皆樂此不疲。據《宋史禮志》記載,每年陽春三月,宋太宗都要親自主持捶丸活動,朝廷命官和藝人們爭相參加。而北宋另一位文藝皇帝宋徽宗也愛好捶丸,與他大宋皇帝“第一球星”的身份是相符的,據說他有一套豪華的捶丸裝備,球杆以黃金裝飾邊緣,頂上有玉飾,球包是錦囊,領一時之風騷,令人豔羨。

《知否》裡如蘭最喜歡的運動,原來是高爾夫的鼻祖

捶丸自宮廷貴族流出,逐漸蔓延到尋常百姓的日常玩樂中。元雜劇《慶賞端陽》中有道白:“你敢和我捶丸射柳,比試武藝嗎?”捶丸興盛之風可見一斑。明代杜堇的《仕女圖》長卷中描繪了明代貴族婦女的休閒娛樂生活。

《知否》裡如蘭最喜歡的運動,原來是高爾夫的鼻祖

古代的高爾夫

六百多年前的元代,捶丸運動已經有了相對比較完備的賽制和器具規格,時間上比英國的高爾夫球競賽規則的確定時間早了472年。

《知否》裡如蘭最喜歡的運動,原來是高爾夫的鼻祖

捶丸要求地形有凹、有凸、有峻、有仰、有阻、有妨、有迎、有裡、有外、有平的園林為場地,除了利用天然山坡打球,也有人在平坦的草地上,在草地上人們會人為地設置些高低不平的障礙。而高爾夫球場也要求有平坦的地形,還要有凹凸粗糙不平的地段,再加上沙窪地、水溝等障礙物。因此,從捶丸同高爾夫驚人的相似這一點看,二者顯然具有源與流的關係。

《知否》裡如蘭最喜歡的運動,原來是高爾夫的鼻祖

捶丸在比賽過程中,以擊球入窩或所用棒數最少為勝,勝則得籌。籌是竹子製成的,賽前分發給每個人。比賽根據籌的多少,分為大籌(20)、中籌(15)、小籌(10)三種,輸家根據情況把自己的籌付給贏家。此外,捶丸比賽的規矩還包括懲罰條款:不許換球,比賽中不能更換球棒,犯者本人及同組皆輸;即使你是高手,也不許為他人支招兒;錯打了他人的球,也算輸,被發現頂替他人擊球的,則要輸兩倍,被罰雙籌。

《知否》裡如蘭最喜歡的運動,原來是高爾夫的鼻祖

山西省洪洞縣廣勝寺水神廟壁畫中有一副描繪捶丸運動的圖畫:在樹石與雲氣之間的平地上,有兩位身穿硃色長袍的官員,每人右手都握著一支球杖,身前各有一個小球,左邊的那位官員正俯身作出擊打姿勢,右邊的那位官員則蹲下注視前方地上球窩,稍遠處有兩位侍從各持一棒,棒端為圓球體,居中者伸手向左側擊球人指點球窩位置。畫面真實生動地再現了元代捶丸比賽的場面。

《知否》裡如蘭最喜歡的運動,原來是高爾夫的鼻祖

蹴鞠—馬球—驢打球—步打球演變而來的捶丸運動,自清軍入關後,便從史籍中銷聲匿跡了。西方人一般認為高爾夫運動起源於14世紀的蘇格蘭,而後經英格蘭傳至全世界。但中國宋元時期興盛的捶丸,與現代的高爾夫如此高度相似,不難說它就是西方高爾夫的鼻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