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8%!網貸行業餘額首現降勢,專家建言金融科技迴歸初心

2018年,是金融科技經歷短暫陣痛曲折發展的一年,也是行業經過良性洗牌後重煥生機的一年。大潮過後,行業該何去何從,12月21日舉辦的中國金融科技發展•未來論壇中給出了一些答案。

此次論壇由網貸天眼主辦,論壇邀請了多位金融科技領域的專家學者和優秀從業者,就“合規、智能、普惠”三大主題展開探討。論壇使與會各方和業內人士對監管的引導作用、技術帶來的機遇和風險、如何實現普惠金融等議題產生了深刻認識。由網貸天眼研究院編撰的《網貸天眼2018互聯網金融年報》也藉此次會議正式發佈。

4.18%!網貸行業餘額首現降勢,專家建言金融科技迴歸初心

監管助力金融科技迴歸本原

監管層在合規層面連續兩年的發力取得了成效,一些不能滿足合規要求的平臺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行業集中度上升,頭部平臺優勢凸顯,行業走上良性健康發展的正軌。

以網貸行業為例,《網貸天眼2018互聯網金融年報》數據顯示,截至今年年底,國內網貸平臺已累計6678家,其中正常運營的平臺降至1798家;行業成交額1.92萬億元,環比下降21.19%;行業貸款餘額首現降勢,較去年下跌4.18%。另一方面,截至12月中旬,共有6家互金機構掛牌上市。其中有5家互金機構赴海外IPO,還有1家在港股上市。

北京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助理秘書長張羽指出,隨著北京多數平臺自主檢查的完成,“大部分極其不合規,比如自融假標現象基本上已經不存在了。”而具體到業內關心的“三降”問題,張羽表示“到底降多少,降到什麼程度,各家平臺按照什麼時間結點,我們會有一個綜合的考量”。

“限額”“雙降”等一系列合規要求,引導一些大標平臺逐步迴歸普惠金融本原,也促使部分具備科技先發優勢的平臺向技術型企業轉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長陳道富談到監管對金融科技的影響時表示,“(通過監管)我們的金融科技要麼走回技術的這條路,要麼回到金融的本原來,重新開始回到金融和科技的融合過程中。”

同時,監管層越來越多的參與到支持金融科技升級發展的過程當中,例如徵信體系的建設,在大數據雲計算等領域的投入等。“我們把一些數據聚合、共享,供大家使用,我們也建立了共享平臺。”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信息科技部副主任李健在談到互金協會著力金融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時提到,“要實現數據生態圈。”

機遇與挑戰並存

隨著金融科技迴歸本原,行業內的人力財力物力會繼續向技術傾斜,大數據風控、生物特徵識別、人工智能和雲計算等等一系列新技術的應用,將會衍生出全新的商業模式和創業機會。

傳統金融有著交易成本高、效率低、信息不對稱、欺詐風險等痛點,而金融科技可以很好的解決這些痛點,國家金融發展實驗室副主任、社科院金融所所長助理楊濤談到金融科技時指出。他表示,“正是由於這樣對應的解決痛點的關係才使得新金融、金融科技真正具有了生命力”。

然而,金融科技的發展道路並不是一條坦途,基礎設施的不完善,模糊的技術創新邊界,技術風險是否可控,數據隱私問題的考量等,都是金融科技未來發展面臨的挑戰。

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教授沈豔談到金融科技跟金融風險之間的關係時提到,“當金融和科技有了更加深度的融合的時候,金融產品創新的週期在變短,覆蓋大範圍人群的能力變強,風險在累積和傳播的速度放大。”這要求金融科技公司要重新審視自身是否具備系統重要性,從而在技術創新時留意其帶來的一系列社會經濟影響。

邁向普惠金融

“從2010年到現在,全球有55個國家已經承諾了2020年的全面普惠金融目標,其中有30個國家已經建立了自上而下的國家政策。” 世行集團IFC金融機構局項目官員朱韻女士談到普惠金融時提到。

在我國,監管層不斷通過合規要求和政策支持,積極引導金融科技發力普惠金融。同時,日新月異的智能科技使互聯網金融行業具備了服務中小微企業的競爭優勢,它將越來越多金融行為由線下搬到線上,降低了合作成本,提升了業務效率。

眾多行業從業者正不斷將踐行普惠金融的理念深入行業根本,正如網貸天眼CEO田維贏所說“以合規為據,智能為力,脫虛向實落地的普惠金融的價值是互聯網金融行業未來發展的重中之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