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善良是傳承善良”——走近“全國最美家庭”之黃琪龍家庭

信陽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亞雲

在市財政局後勤處,有一個特殊的水電維修工——黃琪龍。說他特殊,是因為他的多重身份:他不僅是24小時隨叫隨到的“水電管家”,還是社區孤寡老人、空巢老人的“好兒子”,是周圍人口口相傳的“活雷鋒”;說他特殊,是因為他的身上榮譽滿身:“河南省崗位學雷鋒標兵” “第二屆最美信陽人”“信陽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大美溮河人”……在今年全國“最美家庭”評選活動中,黃琪龍家庭又光榮當選。

最美家庭美在哪兒?走近黃琪龍這個四口之家,最打動人心的是他們植根於心底的那份善良。

“琪龍這孩子心眼好,對我比親兒子還要親。”提起黃琪龍,年逾八旬的羅金娥除了感激還是感激。獨居且患病在床的她在床上躺了5年,黃琪龍就去看望了5年。“每天上下班,都要去她家看看,怕她一個人在家出了事沒人知道。”黃琪龍說。

讓黃琪龍惦念的不止羅金娥一人,社區的空巢老人、市財政局家屬院的500餘戶人家都牽掛著黃琪龍的心。“有時候正吃著飯,放下碗就走了。有時候深更半夜,睡得正熟,電話一響,拎著工具包就出了門。”提起丈夫的工作,黃琪龍的妻子丁玲形容,“是24小時待命還倒貼錢”。之所以“倒貼錢”,是因為黃琪龍數年如一日,維修水電分文不取,還自費購買材料。東家換個燈管、西家換個水龍頭都是黃琪龍自己掏腰包購買的。

記者見到黃琪龍時,他正從社區改水改電的現場回來。黃琪龍瘦高身材、溫文爾雅,一雙粗糙且佈滿疤痕的雙手在他身上顯得十分突兀。“左手是2012年救火時燒傷的,這幾道口子是修水管不小心割傷的。”黃琪龍的一雙手上寫滿了故事。

正是這樣一雙傷痕累累的手,帶領著一家四口“行善事,做好人”。黃琪龍雖然收入微薄,但一家四口的名字卻常常出現在平橋愛心粥屋的捐款名單上。在我市志願者隊伍中,也常常能找到黃琪龍一家人的身影。

他們的善良植根何處?黃琪龍說,40年前,父親的言傳身教給自己幼小的心靈播種下善的種子。“還記得小時候,父親會些修修補補的活計,每到雨天、農閒時,遠親近鄰拿著家裡漏底的鐵鍋、破洞的膠鞋、折了骨架的雨傘來到我家,父親總是分文不取,還樂呵呵地幫他們修理好一切。”

他們的善良歸於何方?看看黃琪龍的妻子和一雙兒女,我們找到了答案。兩個孩子在父母愛的教育和感召下,省下自己的零花錢,盡己所能,來幫助需要的人。“爸爸常告訴我,贈人玫瑰,手有餘香。我們都要向爸爸學習,做一個好人。”在黃琪龍的女兒丁一眼裡,父親就是最值得敬佩的人。

都說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但在黃琪龍一家人身上,記者看到了“但行好事,前程自明”。代代相傳的善良基因就像一盞明燈,照亮著一代代人前行的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