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港中裡鄉這戶人家被評為最美家庭,靠的是什麼?

11月5日傍晚7點多,遠在廣東打工的貴港市中裡鄉六田村村民鄭依伶看了幾次安裝在家的攝像頭,都沒看到妻子韋秋梅的身影,便急著打電話給妻子:“怎麼這麼晚還沒回家,平時已經回來了。”妻子回道“下班回來路上看見四婆在收玉米頭,幫她把玉米頭拿回家。”“入冬了,早晚涼,要多穿件衣服,早點回家吧。”短短的通話,夫婦倆心都暖暖的。

鄭依伶出身貧苦,在家裡排行老三,12歲時父親不幸離世,母親黃玉蘭一人耕6畝地,含辛茹苦拉扯大6個兒女。

貴港中裡鄉這戶人家被評為最美家庭,靠的是什麼?

兄弟姐妹都成家了。為了工作和生活,鄭依伶在廣東打工,其他兄弟也不在家。韋秋梅原也在廣東工作,但看到婆婆日漸年邁,便回鄉在貴港市龍山一電子廠務工,既有收入,又可照看婆婆和兄弟幾人的一群孩子,讓在外工作的大家庭成員都可安心。

在鄉鄰眼中,鄭依伶家庭母慈子孝,兄弟情深,家庭和諧,是人人羨慕的幸福之家。

韋秋梅溫良賢淑,與婆婆相處如同母女。2013年的一天,黃玉蘭不慎摔傷手和腰。在婆婆住院的半個月裡,韋秋梅告訴在外的每一位親人:家裡有我,不用擔心。她天天幫婆婆洗澡、梳頭,做婆婆愛吃、宜吃的飯菜。前年,為照顧小叔子的孩子,婆婆搬去跟小叔子生活。韋秋梅和婆婆的關係沒有因此而變得疏遠,平時依然隔三岔五去和婆婆聊天,聽婆婆講故事,學習婆婆的堅韌和寬容。

貴港中裡鄉這戶人家被評為最美家庭,靠的是什麼?

鄭依伶兄弟姐妹感情要好。1998年,鄭依伶弟弟阿福考上大學,其學費成為家中最大的經濟負擔。幾個兄弟姐妹二話不說,一同攢錢,同心協力幫助弟弟安心完成大學學業。

而對於韋秋梅的孃家,鄭依伶也很孝敬。韋秋梅的母親和哥哥早年去世,其他姐妹也已外嫁,孃家只剩下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父親。老人患病在家,女兒們要工作要顧家,照顧不到老人,鄭依伶就主動提出把岳父送到貴港的養老院。鄭依伶視岳父為自己的親生父親,積極幫助韋秋梅一起分擔,從不抱怨,只要從廣東回來,都去養老院陪伴岳父。逢年過節,他便把老人接回家中,讓老人和外孫們一起歡度節日。每每提及,韋秋梅都很感動。

貴港中裡鄉這戶人家被評為最美家庭,靠的是什麼?

鄭依伶夫婦收入不多,但對村中公益事業從不吝嗇。2006年,村裡修環屯路,鄭依伶不僅帶頭捐款,還一個一個地去找在廣東打工的村民,動員大家齊心協力修好進屯道路。後來,六田小學搞建設,他又大力支持。

貴港中裡鄉這戶人家被評為最美家庭,靠的是什麼?

記者採訪時,韋秋梅在自家院子前談笑風生:“不好意思,屋子建了幾次才建成,現在還沒能裝修,門外也沒硬化,等幾年吧,眼下孩子讀書最重要。”這份樂觀和重視教育的理念感染了記者。

正聊著,村中姐妹給她來電:“等下我們過去跳舞哦。”韋秋梅勁頭十足:“快來,練好昨晚說的節目,過段時間出去表演。”原來,韋秋梅雖生活清苦,但一直是村裡文藝隊的活躍分子,常在村中組織姐妹唱歌跳舞,傳遞歡樂。

貴港中裡鄉這戶人家被評為最美家庭,靠的是什麼?

長期在外打工的鄭依伶,每天都給妻子打電話,哪怕是問一句“吃了沒”。在他的心中,妻子是定心丸,有她在家,一大家人都放心。

相濡以沫、風雨同舟的鄭依伶夫婦從不因生活瑣事紅過臉、吵過嘴,他們克服了種種困難,用真誠、善良、孝心和樂觀換來了美滿和幸福,詮釋著文明和諧家庭的深刻內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