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酒壺上的大唐盛世與劇變

據《明皇實錄》記載

唐玄宗曾命人訓練舞馬一百匹它們被用繡花的綢緞、金銀絡頭和珠玉裝飾。當舞馬的表演到達高潮時,玄宗會命壯士舉一榻,讓馬在榻上起舞。如此盛景,讓各國使臣目瞪口呆,卻也迅速消逝舞馬的身姿只留在了一把被埋於地底的銀壺上。

<strong>何家村地下,埋藏著一個盛世

1970年10月5日,陝西省公安廳下屬的個收容所挖地基,挖出了一個陶,還有一個銀罐。收容所在西安市南郊的何家村。陝西考古所的杭德洲帶了幾個工作人員,隨即趕往現場。到達時,陶和銀罐已被打開,裡面的東西擺在會議室的桌上,滿滿一桌子金黃銀白,讓所有人目瞪口呆。

幾天後,在離第一個陶甕出土地一米處,第二個陶甕又被發現了一這個收容所下面居然埋藏著二十世紀唐代考古最重要的發現兩個陶甕裡,裝滿了精美絕倫的金銀器玉器、錢幣和銅器,還有琥珀、石乳等珍貴藥材,多達千餘件。其中,僅錢幣就有近40種,包括30枚金“開元通寶”,421枚銀“開元通寶”,還有西域高昌國的吉利錢、日本元明天皇時期的“和同開珎”銀幣、波斯薩珊王朝的銀幣、東羅馬帝國的金幣。所有文物,都把時間指向了歷史上的一個盛世一李唐王朝。

它們以一種近乎炫耀的方式突然重現。在所有寶藏中,有一件銀壺尤為奪人眼目。銀壺的壺形如扁圓的皮囊,以銀片捶打、焊接而成,上有鎏金提樑。提樑前為壺口,蓋以鎏金覆蓮瓣紋壺蓋,蓋頂鉚接銀環。一條細巧的銀鏈把壺蓋和提樑連接起來。

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酒壺上的大唐盛世與劇變

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

在壺身兩面,有兩匹對應的鎏金駿馬。馬的後腿彎曲蹲坐,前腿直立,馬尾高揚。馬口中銜一隻酒杯,脖子上繫有綵帶,飄灑於身後。馬的形狀是在壺壁上捶打出來的,所以如浮雕般凸起。得益於精湛的捶探技法,馬口鼻眼的細節和軀幹的肌肉線條都歷歷可見。

而皮囊形的壺身,顯然是借鑑了遊牧民族的器物形制。北方的契丹民族常常攜帶這種形狀的皮囊,用來盛水盛酒。唐朝的工匠毫不顧忌地借鑑了少數民族的器物外形,創造出獨特的華美之制。

大唐劇變下埋下的寶藏

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酒壺上的大唐盛世與劇變

錢選畫選 楊貴妃上馬圖

為何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會埋在何家村地下?

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在何家村窖藏出土,轟動文物界之後,郭沫若曾考證認為,這些珍寶是在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安祿山之亂時,邠王李守禮的後人所窖藏。

但是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齊東方有不同的看法。史籍記載,邠王李守禮雖是唐高宗長孫,但無才無德,揮霍無度,經常負債數千貫,不大可能留下大筆的珍寶。而且邠王府邸早在安史之亂前就已不存在。

齊東方先生考察了與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埋藏在一起的器物紋飾流行的年代,認為它們被埋藏的時間應在公元8世紀晚期。當時,長安城剛剛從安史之亂的浩劫中喘息過來,又陷入了一次突然的災禍。

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八月,叛將李希烈圍攻襄陽,為解襄陽之圍,玄宗的曾孫、唐德宗李適詔令涇源節度使率軍救援。當年十月,涇源節度使姚令言帶領五千土卒到達長安城,隨後行進到產水。朝廷的賞賜微薄,僅給粗飯,引起了士兵的憤怒。士兵們說:

吾輩將死於敵,而食且不飽,安能以微命拒白刃!聞瓊林、大盈二庫,金帛盈溢,不如相與取之。

於是譁變。德宗急忙派人裝了兩車綵繒,前往安撫,但是亂軍已經抵達丹風闕下,皇帝又急令神策軍去抵擋,但無一人聽命。於是,德宗只好與“太子諸王妃主百餘人”倉皇出北苑,逃往奉天(今陝西乾縣)。叛軍隨即大掠長安。第二年五月,官軍才擊敗叛軍,德宗回到劫後的長安城。逃亡中,他發佈罪己詔,說自己的削藩政策“失其道”,引起了天下大亂,赦免了叛亂的節度使和將領。從此,唐朝的藩鎮割據遂成積重難返之勢。大唐天子的威嚴,再也無法號令中國。

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酒壺上的大唐盛世與劇變

唐德宗李適

而在那場突如其來的兵亂中,有人倉皇不及,將這些財物埋在了興化坊的地下。這個人是誰?史學界還無定論。也許他死於亂軍之中,也許在官軍收復長安之後被作為亂黨正法,總之,他再也沒能回來,取出這些珍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