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6家市級政法委上了中央政法委的發言席「首期政法工作創新交流會」

<strong>導語

<strong>長安君(ID:changan-j):

市域社會治理做得怎麼樣,事關頂層設計落實落地,事關市域社會和諧穩定,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

<strong>12月17日,一場別開生面的會議在中央政法委機關舉行——首期政法工作創新交流會。如何一步一個腳印地把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變為現實?

會上,6家市級單位做了發言,深挖地方亮點特色,有紅牆下的身影,有雷霆般的速度,有興利除弊的村規民約……

長安君為大家第一時間奉上其中5家發言——


<strong>北京市西城區委政法委

<strong>牢固樹立“紅牆意識”

<strong>推進首都核心區社會治理現代化


北京市西城區作為首都功能核心區,是黨和國家首腦機關所在地,是國家政務活動、國際交往的重要承載區,區位特殊,責任重大。西城區黨政機關、街道社區、廣大群眾自覺踐行絕對忠誠、責任擔當、首善標準的“紅牆意識”,將“紅牆意識”紮根思想深處,體現在行動之中,有力維護地區安全穩定,提高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2005年至2016年連續三次獲得“長安杯”,2017年綜治考核位列北京市第一名。


剛剛!6家市級政法委上了中央政法委的發言席「首期政法工作創新交流會」


01

<strong>全面實施“長安行動”,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為黨中央站好崗、放好哨


把確保政治中心區絕對安全作為首要政治任務,以“萬無一失、滴水不漏”的標準,最大限度織嚴織密防控網絡,最大限度消除各類風險隱患。從2017年起,西城區啟動實施“長安行動”計劃,區委政法委具體統籌,全面推進“政治安全、社會穩定、公共安全、基層基礎、科技信息化裝備”五大體系建設,新增軟硬件投入5億元,推動落實18項行動、70項具體任務。把政治中心區常態化防控作為重中之重,優化警力部署,完善防控機制,整合各類專群力量,強化聯值聯守聯動;<strong>深化科技應用,加強物聯網、人流監測、人臉識別等智能技術布建使用,提升精準查控效能。

02

<strong>創新街道管理體制機制,提升城市基層治理的能力水平


基層治理千頭萬緒、任務繁重,但普遍存在著條塊分割、資源分散,基層職能不實、力量不強,“看得見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見”的矛盾。北京市積極探索“街道吹哨、部門報到”,創新街道統籌的聯合治理機制,推動管理、服務、資源下沉到基層,問題解決在基層,在大街小巷築牢維護和諧穩定的基石。

<strong>一是促進治理協同化。建立“吹哨報到”事項清單管理機制,梳理出8類37個項目清單,逐一明確報到主責部門和牽頭處置方案。街道工委書記、社區黨組織書記、街巷長三級“吹哨”,區級部門、街道科站隊所和社會單位等多方“報到”,並由街道、社區對有關單位評議打分。建立街道實體化綜合執法平臺,公安、城管、工商、交通、食品藥品監管部門派員常駐,加強了屬地化管理力量。

<strong>二是促進治理扁平化。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對街道各類機構進行通盤調整、綜合設置,構建形成“一委七辦三中心”的大部制格局(“一委”是街道紀工委;“七辦”是綜合辦公室、黨群工作辦、平安建設辦、城市管理辦、社會建設辦、民生保障辦、地區協調辦;“三中心”是黨群服務中心、全響應街區治理中心和市民服務中心)。明確賦予街道綜合指揮權、決策建議權、考核監督權、幹部任免權、准入審核權、財政自主權6項權力,做實做強街道職能,做到賦實權、真管事。

<strong>三是促進治理信息化。在全區推廣“數字紅牆”經驗,推進街道大數據中心建設,按照“一張底圖、六大基礎應用”的要求,使用統一的空間地理信息底圖,將街道範圍內相關數據疊加到“一張圖”上,建成全響應的社會管理協同平臺,目前有11個街道已建成或正在建設大數據中心。

03

<strong>堅持“民心深處築紅牆”,匯聚共築平安的強大力量


身在“紅牆”邊,樸素的自豪感和幸福感讓西城人對黨中央無比熱愛。新時期,我們大力弘揚和踐行“紅牆意識”,進一步激發西城群眾的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動局面。

深入開展“進千門走萬戶”活動,實施“民生工作民意立項”機制,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今年以來共走訪居民和駐區單位10.6萬次,收集問題建議5.2萬餘條,已解決3.9萬件;重點推進了老舊小區綜合整治等45個項目,廣大群眾有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積極投身共建共治。

“西城大媽”是西城區的一張閃亮名片,我們充分發揮品牌引領效應,深化平安志願服務,完善規範化管理,在職責任務、勤務標識、控點力量、培訓制度、突發處置和慰問激勵等六方面明確制度標準,培育一批平安志願服務特色團隊和項目,在應急防火、養老服務、防恐維穩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strong>目前,“西城大媽”實名註冊人數達8.2萬。2015年以來,提供各類違法犯罪情報3萬多條,涉恐線索1千多條,協助公安機關抓獲犯罪嫌疑人6000餘人,成為護一方穩定、促一方發展的重要力量。

<strong>遼寧省大連市委政法委

<strong>打造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升級版

<strong>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大連


近年來,我們以“大連會議”為新的起點,著眼推進新時代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優化體制機制,創新方法手段,推動治安防控體系提檔升級,連續三屆榮獲“長安杯”。

01

<strong>精準定位,統籌構建治安防控新格局


我們著眼“與現代化國際化城市相適應,保持全國領先水平”的目標,把治安防控體系統籌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編制落實《大連市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十三五”規劃》,逐步構建起全域覆蓋、立體防控的新格局。

<strong>一是以戰略思維織密“八張網”。以“四化”為方向,在全國普遍建立“五張網”的基礎上,增加了矛盾糾紛、沿海口岸、公共安全三張防控網,通過優化佈局、織密網絡、重點建設,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八張網”,確保各類治安要素全部納入體系之內,實現全方位有效管控。

<strong>二是用項目牽引補齊“三個短板”。始終把合力不強、活力不足、效率不高作為治安防控體系建設急需補齊的三個短板,堅持在完善一體化運行機制上用實勁、出真招,相繼啟動並持續推進公共安全風險防控、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基層基礎建設等68個重點項目,有效推動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向縱深發展。

<strong>三是靠健全機制強化“第一責任”。將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納入黨委、政府績效考核,健全完善責任機制,常態化落實警示、約談、通報、掛牌整治和“一票否決”等綜治手段,先後取消3個地區年度平安建設評先資格,對主要領導進行約談,壓實了“一把手”治安防控責任。近年來,全市基本構築起以“三橫八縱兩邊”為骨幹的全時空立體化防控網絡,形成了1分鐘見警、3分鐘處警、5分鐘應急處置的全城封控效能,保證了中朝最高領導人在大連會晤、夏季達沃斯論壇等重要大型活動絕對安全。

02

<strong>升級標準,積極培育治安防控新品牌


我們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對平安美好生活的嚮往和需求,提升標準,豐富載體,培育品牌,不斷為人民群眾提供高質量的平安新產品。

<strong>一是重拳出擊解“憂心”。堅持以人民群眾意願為最大公約數,每年初採取問卷調查等方式,廣泛收集人民群眾憂心、煩心、鬧心的社會治安問題,把排在前三位的及時納入重點整治清單,集中開展專項整治。近年來,通過開展電信網絡詐騙、老年人保健品違法宣傳營銷、校園欺凌及周邊亂象、涉毒違法犯罪等集中整治行動,為群眾挽回電信網絡詐騙經濟損失4600萬元,打掉保健品違法犯罪團伙16個,整治校園周邊治安亂點5082處,青少年涉毒案件同比下降48.96%。

<strong>二是深化創安保“安心”。推進平安創建向基層延伸、向網格拓展,深入開展“六級平安聯創”活動,持續推動平安進社區、進村屯、進網格、進樓棟。近年來,全市持續開展“特色品牌創建”“星級平安小區創建”“幸福村居創建”“平安網格創建”等一系列特色創安活動,實現創建全覆蓋,真正把平安送到了百姓身邊。

<strong>三是化解矛盾促“順心”。全面開展“四級書記抓信訪”,推行矛盾化解“問題清單化--清單責任化--責任落實化”三步工作法,有效化解了一大批困擾多年的“骨頭案”。持續發力醫療矛盾糾紛、訴調對接、物業管理糾紛調解三大中心建設,全面啟動“一社區(村)一律師”工作,著力培育“品牌調解室”“金牌調解員”,全市各類矛盾糾紛化解率始終保持在90%以上。

03

<strong>創新手段,著力提升治安防控新效能


我們著眼提高預測預防預警各類風險能力,堅持以智能化為方向,持續強化科技支撐,向科技要警力、向科技要能力。

<strong>一是深入推進“雪亮工程”。發揮“雪亮工程”在偵查破案、決策指揮、治安防控、應急處置、社會治理等方面的強大優勢,派出所、中心警務室、社區網格全天候開展“三級巡防”,在重要敏感節點預警各類重點人員,發生在居民身邊的可防性案件大幅下降,特別是命案發案連續12年下降,降幅達到70%。

<strong>二是全面推行“網格+警務”社區治理模式。按照“一區一警全到位,兼職職務全到任、同址辦公全進駐、基礎力量全整合”的要求,先後選派1235名民警、1574名輔警進駐社區、下沉網格,及時掌握處置社情、警情、案情、輿情,夯實了基層社會治理基礎。

<strong>三是探索構建“綜治中心+”平安服務體系。以綜治中心為依託,積極構建城鄉社區治理“區塊鏈”工作體系。全面推行“綜治中心+網格化服務”,下沉服務職能100餘項,每年處理各類訴求4萬餘起;全面推行“綜治中心+平安志願服務”,網上招募平安志願者30餘萬人,每天為市民提供500多個服務項目;全面推行“綜治中心+便民服務”,實施一個窗口受理、一個平臺處置、一套制度運作,人民群眾一次走訪、一鍵聯通就能享受到“一攬子”服務。

<strong>上海市金山區委政法委

<strong>聚焦精細化 狠下繡花功

<strong>推動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取得實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城市管理應該像繡花一樣精細。近年來,金山區發揚繡花精神,堅持以基層黨建為統領,以網格管理為基礎,以科技應用為支撐,更加註重在細微處下功夫、見成效,不斷提升基層社會治理精細化水平,連續2屆獲評“全國平安建設先進區”,連續8年公眾安全感滿意度名列全市前茅。


剛剛!6家市級政法委上了中央政法委的發言席「首期政法工作創新交流會」



01

<strong>以基層黨建“穿針引線”,破解人員資源整合難題


繡花繡得怎麼樣,“穿針引線”是關鍵。我們堅持黨建引領,使各級黨組織成為基層社會治理的“主心骨”。

<strong>一是將黨支部建在各級綜治中心。在區委的領導下,創設全市首家綜治社會組織併入駐區綜治中心,建立綜治社會組織黨支部,隸屬區委政法委黨總支;街鎮綜治中心全部建立黨支部,綜治、維穩、信訪、司法等常駐部門黨員組織關係隸屬綜治中心黨支部;村居黨組織書記兼任村居綜治中心主任,公安社區民警兼任村居支部副書記。黨支部建設的全覆蓋,有效促進了三級綜治中心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事往一處做,推動了綜治中心人員從“一起辦公”向“一體辦公”深度轉變。

<strong>二是將每個黨支部建成戰鬥堡壘。

建立綜治中心“黨支部戰鬥堡壘指數”“黨員先鋒模範指數”考評機制,開展“建功立業升級版平安金山”團體技能競賽、“雙十佳”政法綜治幹部評選、優秀基層綜治黨組織創建、村居綜治中心“效能化指數”考評等活動,形成“比學趕超”濃厚氛圍。開展常態化“零距離、面對面、心貼心”走訪服務,綜治中心黨員下沉到“聚心堂”“巷鄰坊”“事合院”等黨建服務點,“黨建+平安”進宅基、埭頭、樓宇,打通了政法綜治聯繫服務群眾的最後一米,形成了“老孃舅屋裡廂”、人民調解“出診法”、“村村有顧問 事事依法行”等金山特色的群眾工作品牌。

02

<strong>以網格管理“加密針腳”,夯實基層社會治理根基


密實針腳,是繡花的基本功。我們在城市網格綜合管理上下足功夫,密實基層社會治理“針腳”。

<strong>一是織密全科網格體系。全科網格,是將全區村居社區清晰地劃分為1344個網格,每個網格由一個服務團隊責任包乾,將群眾工作延伸到最末端。同時,建立“網格長+網格督查員+專職網格員+兼職網格員”的全科網格員隊伍,明確平安網格巡查7大類33小項任務清單,執行統一規範的案事件上報處置、派單督辦、結果反饋的工作流程,實現了“網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在格上、事在格中”。今年共發現處置案事件67200件,其中平安建設案事件18823件,處置率達100%,實現了“大事全網聯動、小事一格解決”。

<strong>二是激發網格隊伍效能。針對網格工作不主動、評價不精準、考核激勵不配套等問題,實行網格督查員實時提醒、每日通報、每月考核制度,督促專兼職網格員履職;制定專職網格員星級評定管理辦法,參照社區工作者待遇,建立“三崗十八級”薪酬體系,大幅提升專職網格員收入水平;為專職網格員配備工作六件套,開展網格知識大比武、技能大比拼,提升網格員履職能力;制定兼職網格員服務積分管理辦法,為兼職網格員購買人身意外險,建立群防群治獎勵基金,調動工作積極性。2015年以來,54名優秀專職網格員被選舉進入村居兩委班子,576名專兼職網格員被表彰為見義勇為先進個人和治安防範積極分子,“有事就找網格員”逐漸成為群眾的一種習慣。

03

<strong>以科技應用“提升繡功”,倍增城市管理服務能級


繡花藉助一定科技手段,可以達到事半功倍效果。我們抓住“雪亮工程”“智慧城市”建設契機,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智能化水平。

<strong>一是“社區大腦”提精度,數據跑腿多了,大家跑腿少了。去年以來,共投入3.2億資金,用於293個社區智能安防建設,統一開發建設社區智能安防平臺,搭建“數據資源池”,彙集用水、用電、醫療等社會信息資源和智能前端設備採集的信息資源,與公安數據中心連接。安裝人臉、車輛識別等前端裝置,如同“眼睛”“鼻子”遍佈社區,前端感知數據實時上傳到“數據資源池”並進行比對,社區重點人員、異常車輛等預警信息推送至社區民警的手持警務終端。居民家庭設置二維碼門牌,與實有人口庫關聯,民警、外口協管員掃碼可知居住人員基本情況,居民掃碼可瞭解社區治安狀況、“一鍵報警”等內容。去年8月,我區社區民警走訪掃碼時,發現一出租屋租客很少出門、情況反常,遂作為線索展開調查,迅速挖出並破獲一起大型傳銷案,101名傳銷人員落網。今年以來全區“110”報警數、接報違法犯罪案件數、盜竊案件數同比分別下降10.8%、6.2%、13.8%。

<strong>二是“線上服務”提速度,群眾上網多了、上訪少了。以“平安金山”微信公眾號為依託,打造集“我要辦理、我要查詢、我要反映”於一體的線上服務綜合體,建立“反映受理——研判處置——反饋評價”工作閉環,群眾辦事像網購一樣方便,同時也有效拓寬了群眾舉報治安問題、反映利益訴求、行使監督權利的渠道。今年以來共接受投訴、舉報、諮詢64.6萬人次,群眾到鎮上訪、到區集體訪量同比分別下降16.6%和26%,全區214個村居127個“零上訪”,最大限度實現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

<strong>江西省贛州市委政法委

<strong>從“心”入手 以“防”為主

<strong>在補齊社會治理短板上求實效


近些年,隨著經濟社會快速轉型,人們心理壓力增大,生活失意、心態失衡、行為失常的人員逐步增多,因心理問題引發的個人極端案事件成為影響社會安全的突出因素,也是社會治理亟需補齊的短板。按照中央政法委部署,我市將心防體系建設作為社會治理的重中之重,從“心”入手,以“防”為主,有效降低社會風險,保持了社會安定有序,連續六屆評為全國綜治優秀市,連續四屆獲得綜治“長安杯”。


剛剛!6家市級政法委上了中央政法委的發言席「首期政法工作創新交流會」



01

<strong>構建心防體系,提升工作推動力


針對心理行為異常人員增多的情況,我們積極探索構建心防體系,下大力氣強保障、搭平臺、建隊伍,推動心防工作深入開展。

<strong>一是工作推進一體化。市委、市政府將心防體系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統籌推進,列入平安建設、文明創建、法治建設同步考核,先後出臺心防體系建設規劃等15個政策文件。市本級每年安排專項經費300萬元,縣(市、區)此項經費均在50萬元以上。

<strong>二是平臺運行實體化。縣鄉村綜治中心建立心防工作區,內設心理諮詢室、心理測量室、情緒宣洩室等;在機關、學校、醫院、企事業單位、信訪接待場所、社區矯正中心、強制戒毒所以及青少年心理輔導中心、婦女兒童之家等,建成3150個心理服務場所;設立心理援助熱線,投資700萬元建設“心理夢幻工廠”,心防工作平臺實現全覆蓋。

<strong>三是隊伍建設專業化。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級社會心理健康服務協會,縣(市、區)成立分會。鄉鎮中心小學以上學校至少配備1名心理健康教師;公立醫療機構至少配備或培訓1名精神衛生醫生。同時,引導社區組織、社會組織、社工和志願者參與心防工作。目前,全市組建1.16萬人的心理服務專業隊伍,確保心理服務及時快捷無死角。

02

<strong>聚焦心防對象,提升風險防控力


特殊人群是誘發社會風險的高危人群,其心理問題是影響社會安全的突出問題。我們將特殊人群作為心防工作的重點對象,築牢心理防線,有效防控特殊人群因心理問題可能引發的風險。

<strong>一是全面篩查識別。組織心理專家、鄉村幹部、公安民警等,從特殊人群中篩查出具有心理風險的人員,逐人建立心理檔案,有針對性地提供心防服務。

<strong>二是分級預警防範。根據特殊人員的現實表現、行為特徵、社會危害程度等,逐人評估出高、中、低三個心理風險等級,及時作出一、二、三級預警,組織開展相應的心理疏導、危機干預和預防處置工作。2017年以來,全市各級實施心理預警715次,有效預防因心理問題引發的案事件521起。

<strong>三是精準關愛幫扶。根據不同對象,組織安排精神衛生人員、心理諮詢師提供“個性化”心理疏導服務,實現特殊人員心理關愛無盲區。將2.32萬戶特殊人群貧困家庭列入精準扶貧對象,幹部結對幫扶,既精準施策脫貧,又提供心理服務,增強其生活自信,防止因貧引發風險。市財政每年兜底3000萬元,實施貧困家庭重性精神障礙患者免費救治。在全國率先建立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有獎監護機制,對監護責任落實好的,每年獎勵監護人3000—5000元,並對協助監護的村(居)幹部獎勵600元,全市每年兌付獎勵資金2200餘萬元。2017年,精神障礙患者肇事致人死亡案件比2010年下降93%。創辦江西首個公辦專門學校——贛州十一中學,對問題青少年開展義務教育、法治教育、心理矯治和生活幫扶,五年來共矯治1692人,問題青少年違法犯罪率大幅下降。

03

<strong>用活心防手段,提升矛盾化解力


小紛爭、小事件、小案件處理不好,極易引發社會穩定大問題。我們靈活運用心防手段,全市矛盾糾紛化解成功率保持在98%以上,“民轉刑”案件同比下降65%。

<strong>一是撫平心態促和諧。通過心理知識宣傳、典型案例展示、舉辦專家講座等形式,深入開展心理科普進機關、進企業、進學校、進農村、進社區活動,組織心理專家對矛盾糾紛多發地區開展“點對點”服務。今年以來,共舉辦中高考學生及家長、機關和扶貧幹部、基層群眾等心理科普講座2300餘場次,受益人次達260萬,從源頭上預防減少矛盾糾紛發生。

<strong>二是疏導心理止紛爭。贛州95%的人口是客家人。客家人注重家族關係、宗族利益,由此引發的宗祠墳地、土地權屬、家庭鄰里等糾紛佔總量的55%以上。我們發揮客家人重情理、講道理、論法理的優勢,啟用鄉賢能人,成立“老師傅”“老孃舅”“老表哥”等鄉土調解隊伍,以“請吃茶”“ 心交心”“屋場說理”“亭下說事”等方式,將心理疏導的科學方法與重情崇禮的客家傳統運用到婚姻感情、贍養撫養、財產繼承、宗族鄰里等常見糾紛化解中,實現“小事不出家門、大事不出村門、難事不出鄉門”。

<strong>三是解開心結化積案。針對全市111名性格偏執、言行極端、風險等級較高的信訪積案當事人,建立“七幫一”(一名縣領導、鄉鎮領導、村幹部、律師、心防專家、心防志願者、政法幹警)個案化解機制,實行“一案一策”,採取心理疏導與釋疑解惑相結合、心理服務與法律服務相結合、危機干預與風險防範相結合、解決心理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的方式,推動91件疑難信訪積案當事人息訴息訪。

<strong>雲南省玉溪市委政法委

<strong>堅持黨建引領

<strong>充分發掘基層自治新動能


玉溪市地處滇中,享有“一地四鄉”(生命起源地、聶耳故鄉、雲煙之鄉、花燈之鄉、高原水鄉)的美譽。近年來,針對基層治理中黨組織作用發揮不夠、社會自律規則完善不夠、多元治理主體參與不夠等問題,我們堅持黨建引領,樹牢民本理念,積極探索民主開放包容的市域善治新路子,激發了基層社會治理內生動力。2017年榮獲“長安杯”,今年被列為全國城市基層黨建示範市。


剛剛!6家市級政法委上了中央政法委的發言席「首期政法工作創新交流會」



01

<strong>以黨群服務中心凝心鑄魂,打造基層自治新平臺


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是基層社會治理中發揮黨建統領這個政治優勢的重要抓手。市委出臺《關於加強新時代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的意見》,以黨群服務中心紅色陣地群建設為依託,使基層治理中黨的形象“亮起來”、黨的凝聚力“強起來”。

<strong>讓黨群服務中心建設“有標”。按照示範街道“八有”和示範社區“八化”標準,強化資源整合,完善功能佈局,建成黨群服務中心64個,其中街道不少於1000平方米,社區、工業園區、商務樓宇、居民小區等不少於400平方米。

<strong>讓黨群服務中心活動“有料”。強化政治功能與優化為民服務並舉,開展社區黨建“十個一”活動和“愛心助餐”“社區文體匯”等接地氣、有內涵的群眾服務項目。全市3500餘個黨支部在黨群服務中心開展主題黨日活動2萬餘場次、公益活動2.2萬批次。

<strong>讓黨建網格和綜治網格“兩網合一”。政法、組織部門加強統籌協調,將全市703個村(社區)劃分為6690個網格,推行“縣區—街道—社區—網格—樓棟”五級治理模式,同步建立“社區黨組織+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四級服務網絡,將黨群服務延伸進網格,實現基層黨建與基層治理“聯建雙推”,為和諧社區、平安小區、平安單位創建奠定基礎。

02

<strong>以村規民約修訂興利除弊,重塑基層自治新規則


村規民約是鄉土社會價值觀、道德觀的具體體現。玉溪市村級集體經濟水平居全省前列,但多年來,由於村規民約不同程度“帶病運行”,外嫁女等“保留戶口”人員待遇問題誘發大量矛盾糾紛,成為影響市域和諧穩定的“痛點”。為此,我們積極推開村規民約修訂完善工作。

<strong>緊緊抓住協商民主這個基本方法,堅持依法依規、嚴格程序、民主協商,組織宣講小分隊進村入戶釋法明理,召開村組會議、戶代表會議民主討論表決,做到“三示三認可”,即制定前告示、有疑問明示、制定後公示和黨委政府、法制部門、人民群眾認可,讓依法辦事的種子播進村規民約。群眾參與率和通過率均達到90%以上。

<strong>緊緊扭住維護群眾利益這個“牛鼻子”,聚焦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認定的重點難點,制定婚喪嫁娶等情形“成員自由進出、權利義務掛鉤、收益高低搭配、待遇逐步穩定”的辦法,確保了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穩定性和增減靈活性。截至2017年底,99%“保留戶口”人員的資格待遇問題得到妥善解決。

<strong>緊緊扣住移風易俗樹新風這個重要著力點,既充分考慮“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做到一村一法、不搞一刀切;又注重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破除陳規陋習,倡導崇德向善,厚植淳樸民風。紅塔區小石橋鄉彝族群眾祖輩沿襲的病癒出院、喬遷、升學等大宴全村的“瞧背囉”舊習被取消。

03

<strong>以社會組織參與擴能增效,培育基層自治新主體


在黨委統一領導下,政法綜治部門著眼社會治理新情況,探索引導支持新路子,讓基層社會組織的微治理釋放大能量、促進大和諧。

<strong>發揮“樞紐型”社會組織骨幹作用。以工青婦、科協、殘聯、紅十字會等為龍頭,動員各類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履行社會責任。在撫仙湖生態移民搬遷中,市委政法委牽頭綜治、信訪、工青婦、殘聯等力量,成立“仙湖衛士”工作室和社區議事調委會,幫助群眾算清生態、經濟、搬遷“三筆賬”,僅用64天就完成6000多人的整村搬遷任務。

<strong>發揮非公經濟組織自律作用。推動綜治工作進入非公經濟組織,成立民營企業維權委員會和律師服務團,在創建平安企業的同時,積極參與轄區社會治理。針對物流行業安全監管難題,綜治部門牽頭推進平安智慧物流創建工作,由企業出資建成車輛動態監管平臺,與網格化信息系統連接,實現物流運輸信息透明、可控、共享。

<strong>發揮志願服務示範作用。創新完善志願服務機制,註冊志願服務組織1273個、志願者13.5萬人,打造形成“小桔燈夜校”“蝴蝶微心願”“民情格子鋪”等特色服務品牌。玉溪市“義工聯”推出的“布衣工程”“溫暖玉溪全城搜救”等項目獲中國青年志願服務項目大賽金獎、中國公益慈善展覽項目百強獎。

<strong>發揮基層治保會帶動作用。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基層治安保衛委員會建設的意見》,著力破解治保會建設“空殼化”難題,治保主任按村居副職崗位津貼標準給予保障,由政府出資購買20萬元人身意外險。目前已建立完善治保會702個,有治保員9800餘人,2017年共調處矛盾糾紛5633起,有效發揮了群防群治的基礎性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