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諶‖《寫給大人的睡前故事》後感


陳諶‖《寫給大人的睡前故事》後感


「ONE·一個」APP隸屬於上海有樹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是由韓寒主編和監製,原《獨唱團》主創成員共同製作的文藝應用軟件。秉承“複雜世界裡,一個就夠了”的理念,「ONE·一個」每日精挑細選,為用戶帶來優質的圖片、文章、音樂和影視內容。

“太過於複雜的沒有必要,複雜的關係,複雜的思緒,複雜的情感,讓人感覺疲憊,來吧統統拋掉它,只留下一個,一個就夠了。每天,從紛繁複雜的影像中為你選取一個,每天,從不停湧現的報道中選取一個;每天,為你提供一個評論,討論一種思維方式;每天,有一個散文或者小說等你慢讀;一個問題裡,你可以想問誰問誰,最後幫你搜集回答。”——這就是《ONE.一個》,來自韓寒。

在第一期《ONE·一個》裡面,韓寒解釋了將其做得非常簡單的原因:“什麼都太繁多了,什麼都太短暫了。我們做簡單點吧,於是就有了你所看見的這款軟件。每天都只有一張照片,一篇文字,一個問題和他的答案。但也只是一枚碎片。”

在談到自媒體的前景時,韓寒表示並不樂觀,他認為自媒體的意義要在於每一個個體的自由,在於自己可以隨意選擇自己愛看的媒體,而不是一群大V的擁粉自重,包括他自己在內。他說這也是他改動《ONE·一個》logo的原因(新版本把“韓寒”兩字去掉了),他說不想讓人誤會覺得這是他個人的移動應用或者粉絲團內刊。

現在看來,顯然韓寒做到了,而「ONE·一個」也越來越受到廣大熱愛文藝生活的人群的歡迎。

1

其實,不論是哪個平臺,其最本質的還是人與人的交流,以及能夠給別人帶來不一樣的體驗。

老實說,誰不希望自己是唯一?誰不希望自己的生活簡單點,閱讀方式簡單點,內容優質點,甚至將閱讀變成一種生活方式,一種享受?

關於這一點,「ONE·一個」產品於2012年10月發佈上線起,到目前已經迭代數十次,這已經說明了「ONE·一個」的魅力所在。

而能夠有幸成為「ONE·一個」的人氣作者,無疑,這對於熱愛文藝生活的人來說,是一種莫大的榮譽。而陳諶就是「ONE·一個」的人氣作者之一。

當然,其光環遠不止這些。

2

陳諶,90後自由寫作者,「ONE·一個」人氣作者,吉他手、潛伏期歌手。

2013年畢業於廈門大學。2012年因發表《冰箱裡的企鵝》等怪誕現實短篇小說而在人人網一炮而紅。

2013年,經由韓寒監製的「ONE·一個」邀文,先後在「ONE·一個」發表《冰箱裡的企鵝》《時光若刻》《口琴》《逆行的鐘》《莉莉安公主的煩惱》《南極姑娘》等膾炙人口的“高贊”短篇小說,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

主要作品有:《冰箱裡的企鵝》、《時光若刻》、《口琴》、《逆行的鐘》、《莉莉安公主的煩惱》、《南極姑娘》、《一瞬萬世》。

先後出版作品有:《世界上所有童話都是寫給大人看的》、《南極姑娘》、《寫給大人的睡前故事》。

其代表作《世界上所有童話都是寫給大人看的》更是創出暢銷30萬冊的記錄。

2015年11月2日,憑藉《世界上所有童話都是寫給大人看的》獲第一屆網絡文學雙年獎優秀獎。

3

暌違四年,陳諶帶著自己的第二本短篇小說集《寫給大人的睡前故事》再次出現,這是一部多元逗趣、放鬆不安眠的成人睡前故事集。

當然,你別信,舒緩放鬆的是閱讀方式不是心;消除憂傷也只是暫時的;伴你快速睡眠這是不太現實的。

《寫給大人的睡前故事》只會讓你欲罷不能,讓你看得根本停不下來。

對了,看書的時候最好選擇仰著頭,最重要的是備好紙巾,準備好美酒,或是備好幾盒煙。因為,我實在不確定你看完後會不會跟我一樣,忍不住流淚,失眠,或惆悵。

4

你肯定在腦補,是怎樣的故事呢?有多叫人感動呢?……

是大冰式的“土味文藝”,還是張嘉佳式的“溫情”,又或者如嚴歌苓的“冷淡中夾著柔情”?

其實,都不是,還是那個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配方。

這一次,陳諶依舊用擅用的幽默風趣的語言(並不是,更多的像冷笑話),荒誕清奇的腦洞,描繪出一個個光怪陸離的奇幻故事。筆觸平和(更近似冷淡),觀感鬆弛(感性的隨意,又叫人忍不住期待),卻發人深省。

這種方式我想是所有大人的都很難拒絕的,而且裡面的每一個故事都各有“世界”,每個人似乎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這樣的童話故事與其說是寫給大人的,倒不如說是為過去,為有故事的你所寫。

5

有時候,我會想,陳諶在寫完這些故事之後是否會陷入短暫的沉默呢?

呆呆的坐著,或是傻傻的看著遠方,想起某個人,思念某個人,又或是兀自嘆息,悄然點燃一支菸,默默的倒一杯酒,一杯敬朝陽,一杯敬月光。

但顯然,我會。

每次看完一個故事,我總要停下來,沉默一會兒,點燃一支菸,閉上眼,或是淡然一笑。

誰知道我那笑容裡,藏著多少心事?誰又知道,煙裡燻紅的眼淚為誰而流?

為故事嗎?那明明是假的呢!為自己嗎?又是為何!那是為何呢?……好像我們總是有理由傷悲的,哪怕毫無緣由,哪怕只是因為某個明知道是編的故事。

6

我得承認,陳諶的故事確實很有力度,很打動我。

不論是主篇《輿論大師》裡的“我們只是引誘亞當和夏娃吃下禁果的蛇,不過亞當夏娃吃的是善惡果,而我們給的是罌粟種子。”這種老道而現實的說法,又或者更多類似的關於“在網絡上女性主義者,比‘公知’還要難搞”這種帶著某種“真知灼見”,又或是“白都是比出來的,而不是洗出來”這種對於年輕人來說,可謂是“罌粟種子”了。

有多少人將這世俗的偏見當成真理,又有多少人在踩著鋼絲在跳舞?

最後的結局,更像是在開頭就已經寫好了。就像最後作者寫的“或許大劉還在,或許無數個像大劉的人還在,更或許從來沒有過什麼大劉……”

我想大多數人對於這個結局是滿意的,因為我們總是在一些“殘酷”的事情上加上或許就好受多了,誰又能說這不是自欺欺人呢!

7

也許是作者太熟稔了,對於寫故事的手法太熟稔了,不論是對現今極其普遍的現象, 還是對生活的細緻的觀察,又或者如何拿捏去群眾的心理,我得承認,我很快就被帶進了故事裡,場景裡,情緒裡,但這又不完全是。

更像是,留給你思考的時間,但是你也會記得故事裡的內容,就好像故事裡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場景真的和自己有關?好像他們在腦海裡活過來了,漸漸地,悄然的,從文字到形象,從形象到產生情緒,產生情感,一切都自然而然的被吸引。

這種既帶著滿足,又帶著某種期待的感覺簡直太折磨人了。

又或者,這就是成年人的思考方式吧?我們何嘗不是這樣呢?簡單的容易往復雜的方向想,迷茫、似懂非懂,又或者帶著某些偏見,固執,極端,自命不凡,自以為是,有時候又會覺得孤獨,覺得恐慌。

就像《時光書店》那輕飄飄的一句話,卻一再的在心中乍起水花。——“要知道生而為人,一輩子會發生太多太多的故事,但並不是每個故事都會有一個你其所待的結局。”

8

《寫給大人的睡前故事》全書由10個風格迥異的故事組成,且每篇都定製了一幅精美插畫。

作者就是藉著這些故事在說話,說著對社會、生活、情感、人際關係乃至自身的剖析和思考。

抽象畫的插畫,怪誕驚奇、光怪陸離的故事,篇幅有長又短,總是容易被帶進故事,退出故事時,眼睛又總是蒙著一層霧,心中好像多了某種鬱結。

這種感覺就像是在異鄉遇見故舊,在另一個世界看到了另一個自己,真實的,荒誕的,親情、愛情、友情、喜劇、悲劇、善、惡、好、壞、愛過、恨過、笑過、流淚了。

有故事的人,你可曾在等我?尋一個自己,尋世界的另一種可能,另一種真實和虛妄,現實和夢幻……

——讀《寫給大人的睡前故事》有感


書上狐狸

2018年11月《愛有所愛》節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