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常說“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我國的俗語文化在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已經成為了文化傳承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而在歲月的歷史長河中俗語也在不斷的衍生,然而俗語之所以能夠傳承上千年還不被遺忘,其實也是因為俗語彙聚了東西南北之長,其中承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在裡面。與此同時無語也可以從人們三兩句的交談中領悟出一些道理來,而這些也是書本上所學不到的知識,總而言之,俗語具有言簡意賅通俗易懂,並且富含哲理且說起來朗朗上口的特點。下面這幾則俗語不知道農村的小夥伴可否知道呢?大家認為這些農村老話說的有道理嗎?


老話常說“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種地最怕九月風,做人最怕老來窮

九月正是黃葉凝聚成霜的時候,另外九月也更加是金色的,莊稼地裡到處都是金色的色彩。最重要的是在每年的九月份,正好是大豆和玉米等等農作物的成熟季節。對農民來說九月可算是一個大豐收的季節啊。可要是在這個時候颳風,那麼對於農民來說簡直就是一個“致命傷害”,一些半熟不熟的莊稼地就如玉米被風颳倒了,即便是已經成熟了也會讓一些農作物就比如黃豆脫落掉地上,並且這個時候也是耕種的季節。對於農民來說種地都需要有好的墒情,因為這樣農作物也才可以更好的萌芽生長,可要是颳風就會土地的墒情造成一定的影響,所以對於農民來說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在九月颳風了。


老話常說“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另外“做人最怕老來窮”意思就是說,人在年輕的時候,為家庭,孩子,生活等等瑣事耗盡了家裡的錢財,然而到自己老了以後因為身無分文,再者又加上人老了以後身體各項機能下降,已經沒有了賺錢的能力,就會擔心自己會拖累家庭,成為家庭的負擔,而心裡還會擔心會被別人所嫌棄或者是自己的子女不孝順。對於這樣的情況在農村現實生活中也的的確確是有的,再者農村一直以來都有“養兒防老”的觀念,在自己年輕的時候就會將全部精力都放在子女身上,當自己老了以後卻要被子女所“拋棄”。相似的農村老話還有“谷怕午時風,人怕老來窮”,因而農民在為了房子這些發生,農民也會適當的節約一點,以至於“集谷防飢”也是可以的。

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

其中“借米不借柴”意思就是說,另外在農村還有一句老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其中柴為首,就足以說明其重要性。在這裡也不得不說,柴在一個農村家庭的重要性,真的太重要了。清楚記得小時候在農村,家裡東邊三間屋子全部都是柴,然後裡面還堆放了少量的農具。在過去,家裡就兩件事,幹農活,砍柴撿柴。要是家裡沒有柴,就無法將生米做成熟飯。同時在農村人眼中,要是誰家裡沒有柴了會很樂意幫助,即便是自己也缺少米糧食,但一定不能沒有柴燒。記得在很多年以前,因為為了安全,在各地都建起了標準且規範的引火柴的供應站。當農民以聽說要清理燒柴的時候,部分農民就會將自家的柴全部碼在自己倉庫裡面,或者藏在自己家地窖裡面,防止被清理了。


老話常說“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而“借衣不借鞋”意思是說,其實關於這句俗語在農村有兩個版本的說法,第一個說法是在農村人們對於借鞋會比較的忌諱,對此也有老話常說“寧試人家棺材,不試人家新鞋”,由此可見人們對於鞋子還有著另外一種“感情”,而另外一種則是心理的忌諱,一種是擔心別人的腳氣會傳染給自己,但穿衣服就沒有那麼多的講究了。另外一種說法是在過去的農耕社會,對於窮人家庭大都穿的鞋是用草、麻、葛編織成為履,因為鞋子都很便宜,所以也就沒有借的必要。

農村的這些老話不僅僅能讓人們從其中悟出一些道理來,並且也更加可以從這些老話中聯想到一些過去所發生的事情,我想這也就是老話所在的魅力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