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帝国海军第一型“无畏舰”——“拿骚”级战列舰


拿骚级战列舰(德语:Nassau-Klasse )是德意志帝国海军(德语:Kaiserliche Marine)的第一级无畏舰,于1907年开工建造。

按前后和两舷侧的六角形配置6座主炮炮塔,装备12门280毫米主炮,主炮口径小于无畏号,射速较快。这种六边形的炮塔布置使得在每侧船舷方向只能保证8门主炮同时射击。

该级战列舰是德国海军为了与皇家海军无畏号战列舰对抗而建造的首级现代化无畏舰。共四艘,拿骚号、威斯特法仑号、莱茵兰号、波森号。

该级舰加宽了舰体,而舷侧炮塔的重量导致军舰在风浪中航行时横摇幅度过大。为应付数千米内的炮战,采用了较大口径的副炮,是与英国海军同期建造的战列舰不同之处。

在动力方面,由于德国海军对大型蒸汽轮机的使用缺乏经验,拿骚级依然采用往复式蒸汽机,使用燃煤锅炉。

1915年,德国海军改为使用油煤混烧作为动力,也对拿骚级的锅炉进行了改装,取消4台燃煤锅炉,改装6台燃油锅炉。

该级舰秉承了德国战舰节省吨位用于加强装甲防护,抗损性能强的传统,不太重视舰只的适航能力和续航性能。

拿骚级使用克虏伯公司的表面渗碳硬化装甲,全舰装甲重量约5800吨,占排水量31.2%("无畏"号占27.6%)。全舰装甲防护最强的地方是舷侧中部的装甲带,装甲厚度为300毫米,提供机舱和锅炉舱的防护。

其次是主炮塔正、侧面和舰桥的指挥塔,为280毫米。为减轻重量,舷侧装甲从中间向两端逐渐削减,至舰艏为203毫米,至舰艉为127毫米,整体较"无畏"号装甲平均厚2英寸左右。

主装甲带上方和前后为203毫米舷侧装甲,水线以下为双层舰壳。由于在海战中弹道形状的影响,战舰舷侧中弹的概率和危险性要大于垂直方向,拿骚级的甲板装甲厚度为50毫米,上敷设76~150毫米的但泽橡木和柚木甲板覆盖。

主炮炮塔和弹药库的防护一向是战舰装甲布置的关键。拿骚级使用的11英寸主炮塔一共分为6层,炮塔侧面、正面和底座装甲厚度均为280毫米。

炮塔底座构成280毫米的装甲防护圈,从第2层一直延伸到第4层,并与中部舷侧装甲带齐平,这里是炮塔的弹药库,防护最为严密。装甲防护圈再向下方延伸的装甲厚度为178毫米,直到水密舱甲板。炮塔的顶部装甲厚度为90毫米。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1916年日德兰海战中4艘拿骚级战列舰隶属于公海舰队第一战列舰队第二分队,在夜战中均受轻伤。

拿骚级战列舰充分体现了德国海军在战略方面的一些优点和日耳曼民族的一贯谨慎。首先是其出色的防护性能秉承了德国战舰抗损性能强的传统,其次是机械可靠性十分优秀。

标准排水量18873吨,满载排水量20535吨;舰长146.1米,宽26.8米,吃水8.76米;2台舒尔茨-桑尼克罗夫特燃煤锅炉,3座三缸往复式蒸汽机;最高航速20节,续航力9400海里/10节;编制1008人。

6座双联装280毫米/45倍径克虏伯SK L/45主炮;12门单装150毫米SK C/16炮;16门单装88毫米/45倍径防鱼雷艇/防空炮;6座450毫米鱼雷发射管(水下安装,舰体前后各一门,A炮塔和D炮塔两侧各一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