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购理财产品需要小心哪些坑?

头条理财


  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的的理财产品没有什么坑吧?只是收益高低不同而已。

  真正的坑无非就是两种情况:一是买的压根就不是什么理财产品。比如:被银行工作人员忽悠把保险当成理财产品,买了之后想要把钱取出来时才知道是保险,退保会遭受本金损失。二是被黑心的工作人员掉包了,表面上你是购买了理财产品,实际你的钱被人挪用了,去投资高风险项目。你和银行签订的协议是假的,盖章也是假的。很可能投资亏损了,挪用资金的人也赔不起,你只好认倒霉了。

  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是不一定等于实际收益,只是参考收益,可能最终收益高于预期也可能低于预期。任何理财产品都不保证收益率的,而且除了保本型外其他理财产品都是存在亏本的可能。

  要想避免跳坑,购买前就要做些准备工作:一是选择正规合法渠道去购买,银行门店、手机银行、网上银行、支付宝、微信等平台都不会有问题。二是购买前认真理财产品说明书,搞清其预期收益、投资方向、风险控制等情况。三是不要听信推销人员的一面之词,哪怕他说得天花乱坠,你要看清楚你签名的合约,是否合法,里面的条款能否接受。

  另外还有些理财产品收益是有个一个范围,假设某产品收益浮动范围为2%-8%。推销人员可能光说最高收益8%,而不提最低2%收益的事。到最后,收益不高,你再说什么也没用。自己买的,白纸黑字的条款写得清清楚楚,你不看能怪谁>


善行财富


一、推荐高收益、低风险的产品我们都应该知道风险和收益是成正比的,享受高收益,就要忍受高风险。银行的保本理财产品,年化收益很少有超过4%的,那些年收益动不动就超过10%甚至20%,还承诺保本的产品,一听就该知道是陷阱。

二、理财经理约你私聊现在银行查飞单查得很严,在银行柜台、大户理财室等区域加装了摄像头、录音器,所以理财经理如果想要推销“飞单”,多半会约VIP出去私聊。哪天你的专属理财经理约你出去谈个大项目,你可不要轻易上当了。

三、合同含糊不清如果你打算投资的产品光看合约根本看不清楚到底是什么,那么我建议你还是别买了,合约都没看懂,就盲目投资,才会受骗。

四、没有双录现在买理财产品,按照规定都需要双录:录音、录像,还需要对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评估。如果没有双录,就要小心了,这很有可能不是银行理财。如果大家担心买到假的银行理财,不妨上中国理财网查查真伪。所有的银行理财产品,不管是在哪个渠道售卖,都会在中国理财网备案。如果在中国理财网上找不到,就一定不是银行理财产品。在中国理财网不仅可以查真伪,还可以用风险等级、收益、时间这些因素来筛选银行理财产品。只要是在中国理财网上能查到备案,并且我们核对了合同之后能确定是查询的理财产品的合同,就不用怕买到假货了。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小妹读财 (ID:xmducai)


小妹读财



只要是投资产品,最重要的就是洞察最本质的底层资产。


如果能让你看到底层资产的项目最好。


但是有一些项目其实我们是不知道投到哪里去了。


还有一些就是你以为的是优先,其实已经是别人的劣后了。


这些都是需要避免的坑。


品牌效应可以借鉴,但是相对来说,品牌不代表权威。


还是应该自己去分析真正的底层资产,假设是债权类产品,那么最重要的当然是他有没有还款的能力,说破天,如果他不还款了,各种什么担保,最后走流程就类似,即使拍卖抵押,真心不知道自己是优先还是劣后了。


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帮助。



财富汇盈金融界百保箱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很多客户喜欢买银行理财产品,认为相对比较安全,收益也比定期要高。可也有朋友反映,买银行产品遇到过很多坑,让人不得不防。那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本人从事银行工作近20年。对题主提出的问题回答如下。

一是一定要分清是银行自营的还是代销的产品?很多时候银行销售会模糊这个概念。作为消费者,我们可以自己上网查询一下。建议购买银行自营的产品。因为对于代销产品,银行是不负责管理的。

二是不要相信销售人员的保本保息承诺。根据监管规定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不得夸大或承诺收益。那么销售人员的承诺也就是无效的。我们应该学会自己进行判断。如果风险能力较低,可以选择低中风险的产品。

三是要主动认识产品的风险和投资方向。销售人员只会详细的介绍产品的高收益,对高收益背后的高风险却提的比较少。我们作为客户,应该有足够的风险意识,本金的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第四是严防飞单风险。不要过分相信银行从业人员,购买理财的过程中,一定要全身参与。不得要求银行人员代为签字。购买理财资金不得转入银行工作人员的账户。

第五要配合做好双录工作。销售的过程要进行录音、录像是监管对银行提出的要求。为了保证监管可以及时定期检查银行销售的合规性,进而更好的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好了,我要分享的就这么多。我是UncleCai,您身边的财经顾问,欢迎关注与点评。


UncleCai财经说


理财产品选择时会存在一些误区,会有一部分人理解不清楚,比如提到理财产品收益率的问题,理财产品募集期黑洞等等,下面就这几类共性问题说几点。

1.坑一:预期收益于实际收益不一致

封闭式理财一般都是预期收益型,在银行理财产品中有一部分是挂钩型的产品,资产配置中有一定比例权益类投资,波动性比较大,预期收益率只是在设计产品是的预测数值,实际收益还要看挂钩资产的业绩表现,在银行的非保本浮动收益性产品中都会有风险提示,实际收益和预期收益并不一定完全一致,只是大部分都能够达到预期标准而已。

2.坑二:预期收益和到期收益差别很大

有些机构为了博眼球,会把理财产品的宣传语上做一些小“手脚”,比如一款产品的期限是18个月,产品宣传上会写到期收益率是8%,很多人会误以为这是预期收益率,实际上这是用18个月的收益来做的一个回报率,并不是真正的年化收益,实际上应该是8%*12/18=5.33%

3.坑三:理财产品募集期黑洞

在购买理财产品时一定要注意一点,理财产品都有一定的募集期,会有一个募集规模,在募集期内资金是不产生收益的,只按照银行活期利息来计息,这是和货币基金有很大区别的,货币基金可以实现T+1确认份额产生收益,但是理财产品只有在募集期以后才会真正的有理财收益。一般来讲银行理财产品的募集期都在3-5天,也有长达7天甚至10天以上,以此为基础,理财产品的实际到期收益会打一些折扣。

比如,一款91天的理财产品,假如预期收益为4%,募集期是7天,我们投资了5万元,那么到期后会产生的收益就是50000*0.35%*7/365+50000*4%*84/365=3.35+460.2=463.6元,年化收益率算起来应该是3.7%,募集期的越长相对的偏差就会越大一些。

<strong>以上就是理财产品中常见的一些坑,但是这些坑都是建立在你购买的是正规理财的基础之上,如果你购买了虚假理财或者遭遇了“飞单”,那就不是坑这么简单了。


不立而立


一般情况下收益与风险成正比,所以只需要看预期收益和以往的历史收益就知道理财产品风险的高低了。

但这只是一般情况,实际操作中,要灵活应用,什么是灵活应用,就是要了解事情的本质。比如之前的P2P,年化收益可能只有10-20%之间,但实际上最后大部分投资者本金都拿不到,这是事实,所以实操中,第一你要了解资金的去向,第二你要评估这些资金所做的投资风险有多大。比如资金拿去买股票,和买股票指数风险是不一样的。

具体到题主的问题,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和实际收益肯定不一样,实际上可能相差很大,比如一只公募基金,主要投资大消费板块,就是买茅台等一类股票,在2018年之前走势相当可以,那么标注预期收益率20%,然后你买入,在2018年就是这些股票跌得最凶,最终结果亏损30%。

理财产品募集期黑洞,前面有答主说了,募集资金之前有一个资金冻结期,一般几天时间,这段时间不是按照那个收益算的,所以在买理财的时候要将这个时间空窗期扣除掉再来核算收益。

最后选购理财产品到底要避免那些坑,上面已经说了,要了解事情的本质,就是要看清楚产品说明书,不要懒,你今天所有的懒,今后都会为它买单。

如果实在没有理财知识,那就老实一点买四大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相对低一点,但安全有一定保障。


本伟投资日志,欢迎关注。不代表投资建议!


本伟投资日志


从银行角度讲销售理财产品赚的钱属于中间业务收入,卖一款年化收益在市场中游的理财产品收入只是千分之2-5,注意是收入,不是利润哦,还要考虑税,网点运营ect一大堆其他的成本,所以理财销售不到达一定的规模,银行基本不!赚!钱!销售理财是银行获得客户的手段而已。

而在理财起息之前的活期存款对银行的意义就不一样了,银行只需要支付活期存款利息给客户就可以赚取净利息收入,再加上客户如果经常购买一个月短期理财,一年下来活期的日子很长的(具体算账看配图,一目了然)。

追求短期流动性,牺牲部分收益无可厚非。那么划重点的来了!!!:::

买理财的同时,签约一个银行的宝宝类产品(主流的股份制银行都有)这样在起息之前投资者获得的是货币基金收益(远高于活期存款)起息后自动转理财,到期后又转成了货币基金,周而复始,资金年华收益可以显著提升!



金融业的张智


理财产品一直在创新,购买理财产品遇到的坑也越来越新颖。早前常见的坑有:在银行存款却买成了保险;购买普通的理财产品却买成了股票型基金;还有把一些高风险产品宣传为低风险产品,没有足够的风险提示。

那目前比较新颖的坑有什么呢?

第一,预期收益率特别高,这个主要适用于目前比较流行的结构型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高达9%或以上。但实际情况是这样高的收益率非常难以实现,然而在宣传的时候过多宣传收益率,而没有提示相关风险;

第二,在银行能买到各种各样的理财产品,甚至包括P2P产品。对于此类产品风险提示不够;

第三,理财产品收取超额管理费的比例过高。目前一些净值型理财产品对于超过业绩基准的收益部分抽成作为超额管理费,但是一些提取比例过高。


私行小学徒


里面的坑还是比较多的。尤其是中老年人缺少理财经验和意识的要尤其注意其中的风险。

1.保险也属于理财产品。不少老年人到银行去想买银行的理财产品,结果有人被忽悠买成了保险。当然有些分红保险收益比较高,到期之后会顺利还给你。但是有些如果你提前支取本金,可能还会亏本金的。


2.预期收益肯定不等于实际收益。就算他再怎么运作的好,说未来收益预期有多高,那只是一个噱头,还是要看到期后的实际收益,一般风险性的能比较高,债券型都比较保守低一点。


3.作为一个产品。要首先要广告宣传的。这个拉客户的时期,就是募集的时候,这段时间内是不产生收益的,只按照银行活期利息来计息。也就是募集期时间越长,你损失的利息就越多。选择的时候就要看清楚,时间越短越好了。


我是夭夭,专注金融,等你关注哦。


夭夭财经


理财产品主要看选购的品种,总体来说选择理财产品需谨慎!

①通常情况下很多的理财产品说年收益高达20%或者更高,这些百分百都是坑!理财收益没有那么高的理财产品,很多普通的理财者会上当!

②理财产品通常情况下都是选择基金、股票就好,其他的什么衍生投资品种很复杂,风险也很大,比如黄金外汇等等!这些品种坚决不碰,只做基金或者股票的理财就好!

③基金理财中的坑:1、基金只购买指数基金、债券基金,其他基金都不建议碰。2、股票型基金风险大。3、混合基金行业内为了有好的业绩,所谓混合基金其实都是股票基金。4、保本基金与货币基金基本上没什么收益,购买意义不大。5、债券基金只买长期纯债基金,短期收益肯定亏损,长期来看收益非常不错!

④股票市场购买的是上市公司,这里面的坑就是很多投资者自己的坑,相信什么所谓的技术分析,KDJ啥啥的,最后亏损的一塌糊涂,股市购买的是上公司,研究其公司的价值,未来这个公司的业绩是否会持续的增长,这才是重点,市场对某一产品的需求不断的扩大规模,公司的业绩好股价自然而然上涨的好,那么什么主力资金、低吸啥的,短期操作没一个挣钱的,长远目光看待投资,必定收益满满!比如你10年花3000元购买格力空调,换成购买其格力的股权,到现在上涨多少倍了?自己算吧!

最后说理财中很多的坑,层出不穷需要的是长期的不断学习,当有一天你自己能看一眼看懂商业时,离财务自由之路不远了,也不会再掉进去这些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