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与技术怎样一起到达:王安忆对小说写作难度的追求

思想与技术怎样一起到达:王安忆对小说写作难度的追求

作家王安忆

一、 王安忆的读者群:喜欢的人和不喜欢的人皆众,而且泾渭分明。

王安忆的读者众多,拥有相当可观的粉丝群,且多是女性;当然,不喜欢她的人也不少,不分男女。无论好恶,理由似乎都是一样:她的细腻而密实的文体。

好之者说王安忆小说绵密温情、不疾不徐、摇曳多姿,不喜者认为她的小说啰嗦絮叨、色调阴柔、语言缠绕。

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郝老师就关注王安忆的创作,自然喜欢她的作品。从早期的《雨,沙沙沙》《流逝》到《三恋》,九十年代的《叔叔的故事》《长恨歌》到新世纪的《启蒙时代》《天香》都读过,与一些学者讨论过她的作品的价值,写过有关王安忆的研究文章。

最近一段时间,我又重读了她的一些经典作品,又有新的收获,尤其是从创意写作学的角度,发现王安忆并非大家想象的那样仅仅是一个文体家,仅仅是一个感觉细腻,情绪饱满,作品众多,佳作频出的杰出小说家。

王安忆在思想变革和叙述方式探索方面也是卓有建树。

思想与技术怎样一起到达:王安忆对小说写作难度的追求

长篇小说《长恨歌》书影

我先把王安忆关于创作的一些经验罗列在下面,有利于心急的朋友早点获取,如果时间不允许,可以不读下面的内容;倘若想详细了解王安忆的写作方法,自然要耐心往下看,相信你不会很失望。

1)写小说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对自己的经验层面进行挖掘,尽量用与自己有关的材料,这样容易上手,也容易写出优质的小说;第二步是要走出自己的经验,要进入创造性的写作,即所谓写作的"物质部分"。

2)写小说的最高境界是:你想到一个故事的同时,写作这个故事的叙述方式也一同出炉,没有第二种选择,这是唯一的选择。用这种写作产生的小说便是最优质的小说。

3)小说分故事和情节两个层面。只关注情节是较低一级的写作,故事是在情节的基础上掺入了作家的思想感情和逻辑能力的高级情节,但最终故事还要跃升到更高一级的层面。

4)写小说四不要:不要特殊环境特殊人物;不要材料太多,不要语言的风格化,不要独特性。

5)“逻辑”,时刻都要探索逻辑,相信逻辑的力量,逻辑是使你的小说走向深刻和宏伟的重要元素。

二、王安忆的小说技法更加炫酷:后设小说的叙述方式令人目眩神迷。

《叔叔的故事》提高了写作难度,展示了叙述新技巧,是对八十年代的一次集中反思,甚至是一部揭示真相的小说,它是九十年代的"伤痕文学"。

进入九十年代后,许多作家陷入深深的思考中。王安忆在1990年写出了这篇《叔叔的故事》,令人惊诧她的反思能力。许多人还在愣怔、迷茫、犹疑、手足无措,王安忆却甩出这一篇奇文,令人吃惊。

思想与技术怎样一起到达:王安忆对小说写作难度的追求

中篇小说《叔叔的故事》书影

小说用虚虚实实的写作方法,甚至用"原小说"(后设小说)的方式来结构整篇故事。王安忆此时似乎放开了写,在虚构和纪实中出出入入。

一会儿说故事是道听途说,一会儿说这一段是亲眼见闻,前面交代这里是推断和臆测,后面又说这个情节是在朋友中流传。

叙述者公开承认这个故事是有虚构、想象、拼接和推理的成分,但在读者看来,整篇却又是那么的"真实"可信,充满无可辩驳的现实性。小说一开始,叙述者便坦诚:

这是一个充满主观色彩的故事,一反我以往客观写实的特长;这还是一个充满议论的故事,一反我向来注重细节的倾向。我选择了一个我不胜任的故事来讲,甚至不顾失败的命运,因为讲故事的欲望是那么强烈,而除了这个不胜任的故事,我没有其它故事好讲。或者说,假如不将这个故事讲完,我就没法讲其它的故事。

上述这一段很炫酷:叙述者说,我要写个故事,但是与以往不同的是,我不遵守客观写实的写作规矩了,我要任我想象,我要我的主体性;我还有发议论,还要在故事里站出来讲话,不像以前那样完全注重细节。叙述者要"造反",要打破写作规矩,要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更炫的是,叙述者强调这个故事虽然难讲,但讲故事的愿望却强烈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以至于如果不讲这个故事,之后什么故事都不能讲;这个故事讲不好,之前的故事将是一堆废纸。何以如此呢?因为这个故事牵扯到一代人的信仰。

三、主人公既熟悉又陌生,"叔叔"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思想与技术怎样一起到达:王安忆对小说写作难度的追求

叔叔形象

"叔叔"是故事的主人公,他是个作家,全国著名作家,他的事迹传遍全国的文艺圈,但是,他现在陷入了危机:一是精神上的危机,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危机。

他迷茫了。他的一个警句到处流传,以至于大家根据他的这个警句,派生出更多类似的警句,以呼应这种迷茫的情绪和危机四伏的生活实感。小说写道:

他的警句是:"原先我以为自己是幸运者,如今却发现不是。"恰巧在这一天里,因为一些极个人的事故,我心里也升起了一个近似的思想,即:"我一直以为自己是快乐的孩子,却忽然明白其实不是。"

他的警句和我的思想接上了火,我的思想里有一种优美的忧伤,而我又要保护我个人的故事,不想将其公布于众,因为这是与情爱有些关系的。所以我就决定讲他的故事,而寄托自己的思想,这是一种自私的、近乎偷窃的行为,可是讲故事的愿望多么强烈!我们这些人的生活方式,就是将真实的变成虚拟的存在,而后伫足其间,将虚拟的再度变为另一种真实。现在,故事可以开始了……

小说从"叔叔"的警句开始入手,像剥开一层硬壳,"叔叔的故事"由此抽丝剥茧一样展开,而"叔叔"的真实形象也在虚构和纪实中一点点浮出水面。

"叔叔"的形象在故事中完全得到了消解:他是个知名作家,其作品并无多少价值,无非是时代的泡沫膨胀起来的;他到处吹嘘的被打成"右派"的事实,却是假的,只是犯了生活作风错误,被贬到中学工作;他其实并没有受过什么苦,被批斗不是因为其他原因,而是他与女学生有染;他并非一贯温文尔雅,一贯性情和善,而是在家庭中更显得残暴、粗俗、凶恶,学会了底层生活中一切俗人的生活技巧;他并非超凡脱俗,道德高尚,相反,他成名后抛弃发妻,生活糜烂,追逐女色,醉生梦死。

思想与技术怎样一起到达:王安忆对小说写作难度的追求

伤痕文学

"叔叔"精神空虚、思想苍白、趣味低下,行为无常……他唯一的精神支撑点是写了几篇控诉和反思的符合潮流的小说。

而如今,这些小说随着时代的巨大变动而变成几乎毫无价值的废纸。叙述者反思小说这种形式的真实价值,提醒大家:

小说这世界给予我们的是一个假象,我们以为现实也如小说一样,可以任意指点江山;我们以为现实和小说一样,也是一种高智力的游戏。小说给予我们和叔叔的迷惑是一样的,它骗取了我们的信任,以为自己生活在自己编造的故事里。这一个虚拟的世界蒙骗了我们两代人,还将蒙骗更多代的人们。

"叔叔"的高大形象立刻坍塌,令人毛发倒竖;而更可悲的是,叔叔这一代人在历史巨变面前,变得无所适从。

他企图要丢弃的儿子找上门来,巨大的代沟与隔阂使得儿子变得凶悍暴力,试图用刀杀死自己的著名作家父亲。于是"叔叔"彻底陷入了危机:

叔叔一夜间变得白发苍苍,他想,他再不能快乐了;他想,快乐,是几代人,几十代人的事情,他是没有希望了。被践踏过的灵魂是无法快乐的,更何况,他的被践踏的命运延续到了孩子身上。

王安忆在1990年写下"叔叔的故事",意义重大。她反思的不只是作家这个虚妄的名称,她更深入思考的是八十年代过热的思想和膨胀的热情,里面有多少矫饰和虚假的成分。

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进入九十年代之后,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剧变和价值颠荡的人们,开始冷静下来反思八十年代文化的虚假繁荣和自嗨式的人格行为。

王安忆用一部结结实实的《叔叔的故事》给了人们一个实实在在的答案。但是,这部小说的深度远不止于如此,王安忆走得似乎更远。

思想与技术怎样一起到达:王安忆对小说写作难度的追求

行为乖张中寻觅

四、警句的诞生,其实是小说叙述向纵深剖开的过程。

在《叔叔的故事》中,我们还发现小说到处是警句,闪光的格言式的句子俯拾即是。这在王安忆的小说中是不多见的。他之前和之后的小说都不太注重警句或金句的提炼,而是一如既往地用绵密细实的笔调叙述故事,刻画人物。

警句的诞生并非偶然,对王安忆而言,其实是小说叙述方式向纵深展开使然。

小说的技巧并非仅仅因为作者才高,而是因为内容和思想的高超,需要技巧来表达这种内容和思想。技巧有多高,揭示的问题就有多重要,因为在王安忆看来,写作的叙述方式和内容是一体的。

先来看看下面5个金句或警句的成色。

1.深刻是不能实践的。

我们总是追求深刻,对浅薄深恶痛绝,可是又没有勇气过深刻的生活,深刻的生活于我们太过严肃,太过沉重,我们承受不起。但是我们可以编深刻的故事,我们竞赛似的,比谁的故事更深刻。好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似的,有了深刻的故事以后我们再难满足讲叙浅薄的故事。就这样,我选择了叔叔的故事。

2.高雅的人卑鄙起来,在别人看来也是高雅的卑鄙。

他有时候会和我们一起谈女人的事情,口气中不无猥亵。他还相当露骨地表示他对金钱的兴趣,告诉我们他心底里的一些卑鄙的念头。有人说叔叔又坦诚又勇敢,有人则说叔叔是地地道道的无耻。无论是坦诚还是无耻,都是需要本钱的,叔叔已有足够的脱俗的本钱而去做一些俗事了。

3.苦难是可以包装的,苦难可以是一笔收益不小的投资。

他以一个成年男人的经验和魅力击败了我们,他好像是一个现代的普罗米修斯,他崇高的苦难是他的宝贵的财富,供他作出不同凡响的小说,还供他俘虏女孩。

4. 人是一个虚妄的动物,名利之人被虚假欺骗之后他仍然觉得真实可信。

在这个世界里,时间和空间都可听凭人的意志重塑,一切经验都可以修正,可将美丽的崇高的保存下来,而将丑陋的卑琐的统统消灭,可使毁灭了的得到新生。这个世界安慰着叔叔,它使叔叔获得一种可能,那就是做一个新的人。

5.中国的笔会其实是一味致幻药,吃着吃着会上瘾,并不觉得有毒。

笔会是人生中难得一度的偷闲机会,在这样的时候,我们把所有的事情都搁置脑后,并从各人所处的社会关系中解脱出来,暂时地成立了一个小社会,重新组合人际关系。笔会的生活是一种戏剧化文学化的生活,它有模糊人虚实感觉的作用。它使虚拟的世界现实化,又使现实的世界虚拟化,它是我们在那些年里生活的象征。

以上这些警句中充满了辩证精神,也有椎心泣血的经验,也可以探测到王安忆的小说写作达到怎样的深度。

思想与技术怎样一起到达:王安忆对小说写作难度的追求

文学写作如胡杨风骨

比如上面的第1条,其实是说人们都喜欢追逐真理,但是一旦真理摆在你的面前,你是选择严峻的真理,还是选择舒服的谎言,恐怕我们都会自觉不自觉的选择后者,因为谎言是安全的、舒适的、温暖的,而真理是残酷的、严肃的、令人畏惧的。就如人都崇拜鲁迅,但是如果让你做鲁迅那样的人,你会退缩,因为做鲁迅的代价可能是坐牢和杀头,起码会让你丢掉手里的饭碗。

警句里面还包含了王安忆对世道人心的深刻洞察,也见证了她写作水平和思维水平的新高度。

比如上面列举的第3条,成熟男人的魅力来自他的沧桑,但是这种沧桑一旦变成一种市侩的工具,也就变了味道。王安忆观察到在八十年代的社会生活中,有些人故意展示"苦难",消费"苦难",把"苦难"当作渔利渔色的工具。

而第4条警句简直就是哲学判断。人是善于记忆对自己有利的经验,而故意遗忘自己否定自己的过往,人之所以志得意满,骄傲跋扈,那是因为肯定自己的经验占据了思维的主体,而遗忘掉了自己的卑鄙和下作。人被自己制造的假象哄骗着、愚弄着、操纵着却不自知,是在可悲至极。"叔叔"就是这样被生活架空了,而整个八十年代的所谓思想解放和文化繁荣,也是一个空虚的幻象。

思想与技术怎样一起到达:王安忆对小说写作难度的追求

虚无迷失

五、王安忆小说写作的三个特点:经验和逻辑一元化、凸显叙述者身份、絮语与金句杂糅的语体风格。

写小说一开始是写自己的经验,写熟悉的生活,但是写到一定的程度,要突破的时候,就要创造性地展开自己,让叙述变成一项可操作的工作,王安忆称之为小说的"物质部分"。

王安忆说,她起初写小说是因为有话要说,倾诉自己的情感,对走过的人生道路所获得的经验和感想落实在小说中。在这样的写作中,王安忆不承认小说有思想和物质两部分内容,因为她的写作所倾诉的情感带有自然状态,好比瓜熟蒂落。

但是,我渐渐地赶到了不满足。其实在我选择写小说作为我的倾诉活动的时候,就潜伏了另一个需要,那就是创造的需要。这时候,自我倾诉便无法满足创造的需要了。而一旦承认小说是要创造一个存在物,自己个人的经验变成了很大的限制。要突破限制,仅仅依靠个人经验的积累和认识,是不够的,因为任何人的经验和认识都是有限的,还应当依靠一种逻辑的推动力量,这部分力量,我就称之为小说的物质部分。(王安忆《我的小说观》)

这段话是王安忆写作的一个枢纽性的自述。

思想与技术怎样一起到达:王安忆对小说写作难度的追求

有话要说

郝老师认为,王安忆小说写作密码总机关就在这里。所谓小说的"物质部分",就是作家用逻辑的力量推演与创造小说的手段和过程。

就是说,你不能只写自己的经验,经验会写尽;你要加强逻辑的力量,逻辑会使你的题材呈几何级裂变。王安忆写作的一个特点就是经验和逻辑一元化,既注重经验的提炼和加工,更要在逻辑推演上下力气。

《叔叔的故事》中,小说的逻辑起点是作家,或知识分子的危机。八十年代之后的知识分子普遍陷入精神危机,面对这个危机,王安忆用"叔叔"来揭开这个危机的内幕。

逻辑的力量成为这部小说的发展动力,沿着这个思路,王安忆开始了她的虚构和纪实之旅,忽而道听途说,忽而言辞凿凿,忽而调侃揶揄,忽而议论风声,撒开了笔墨,一路歌行,一路摇曳,尤其是那些清词丽句,成篇成行地在笔下涌动。

思想与技术怎样一起到达:王安忆对小说写作难度的追求

80年代知识分子精神面貌

这样,王安忆的小说有了自己的腔调,自己的声音,也就是说,叙事者控制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叙事者的身份越来越明显。这是王安忆小说的第二个特点:叙事者的身份凸显。

叙事者的身份凸显是什么意思?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对写作者来说,小说的叙事者身份越明显,你的叙述便越能控制。

控制能力是一个小说家的本领体现。比如,你写一个事件,如果你只是用描写来"呈现",小说家不动声色,让人物自己说话,自己动作,事件自然而然的发生,好处是生动,有画面感,让读者身临其境。坏处是,故事如何发展,小说家不好主观控制,如果生硬的话,往往弄巧成拙。而作为叙述着来"讲述"这个故事,往往就会加强控制力。

《叔叔的故事》几乎完全是叙述语言。这种叙述语言的运用,凸显了叙事者的存在感,也加强了故事的控制力,这就为王安忆在纪实和虚构中游走、文本内外穿插出现、议论与叙述结合等方面提供了巨大的回旋余地。

换句话说,叙述者的凸显让文本变得灵活而多姿,对施展叙述的各种技巧提供了很大空间。

另外,王安忆的语体风格也是值得学习的,尤其是对女作家来说,更是值得借鉴,甚至可以模仿,那就是絮语和金句杂糅的语言风格。限于篇幅,此处不再赘述。

总之,王安忆的小说学习的地方很多,不单单是她的文体风格,更重要的是他的写作思路和破解写作困境的方法,更值得研究和借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