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大学教育|「民国书刊上的西南联大记忆」

战时大学教育|「民国书刊上的西南联大记忆」

战时大学教育|「民国书刊上的西南联大记忆」
战时大学教育|「民国书刊上的西南联大记忆」

本文共计 <strong>1787 字 | 预计阅读时间<strong>6分钟

<strong>“民国书刊上的西南联大记忆”系列图书,以历时5年多的资料积累选录了近200篇有关西南联大的各类文章,从不同侧面勾勒了西南联大的办学历程和办学精神,第一次较完整地收录了西南联大建校后11年期间全国大量书刊中刊发的有关西南联大的文章,是西南联大办学历史的真实再现,对于研究西南联大及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史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全(套)书收录的文章数量庞大、体裁多样、写法生动,以散文、报告文学、日记、书信、演讲、评论等形式真实深刻地反映了西南联大的办学历史和办学精神,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学术价值和文化积累价值,对于研究西南联大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启示意义。

全(套)书不只是对西南联大办学历程和办学精神的反映和揭示,同时还记录了抗战以来国家和民族生存、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了抗战中边疆社会的原生形态,是抗战教育文化和抗战生活的纸上纪录片,是对广大读者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 著名作家 谢泳

<strong>战时大学教育

本文选自“民国书刊上的西南联大记忆”丛书之《八千里路云和月——长沙临时大学播迁记》

七七事变后中国大学及中等教育所遭受的损失是不可以数字计的。

战前中国共有大学及专门学校一百十四所,中等学校一千八百九十二所。据最近的统计,一百十四所大学校及专门学校中已有五十四所因战事而停办了。自国军退出诸主要城市后,中国的大学,除停办外,只有两条路可走:<strong>一条是迁到内地去,一条便是避难到上海的租界或是香港。

在所有大学中只有教会大学的燕京,辅仁和协和至今还在日人占领的北平城中上课,而全国大学中尚未遭受战时影响的大学,就只有重庆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和华西协和大学四校。

迁往内地的大学,现在分布于五大城市中,即重庆,成都,昆明,汉中及贵阳。教育部主办之二大联合大学中,包含北京师大、北平大学及北洋大学之西北联大,现已自长沙迁到汉中,最近部令改称西北大学而由胡庶华任校长。

三校联合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strong>西南联合大学,便由长沙迁至昆明,这大学包含过去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有学生一千六百人。在昆明的大学除西南联大外,尚有同济大学,国立中山大学,华中大学等。

而原是省立的云南大学,现在也已改为国立,学生由二百人增至六百人。

在成都,除了有二千人的国立四川大学,有五七三人的华西协和大学,有三百人的光华大学外,假(同“借”)华西协和校舍上课的还有五个大学,就是金陵大学,金陵女大,齐鲁大学,东吴大学生物院和中大医学院。成都大学生的总数是三千六百人。重庆沙坪坝是南京中央大学的新址,共有学生二千七百人,有学生五百人的重庆大学也在那里。而离重庆不远的嘉定是武汉大学之所在地。

贵阳有三所医学院和一所从上海迁去的大学。医学院中包含最新组织之国立贵阳医专、湖南雅礼大学医学院及江苏省立医学院。从上海迁去的大夏大学,现有学生五百人。

除了上述的五大教育区以外,目前学校最多的地方,要算上海的两特区了。不但原在上海四郊的大学,都迁到租界内上课,好像暨南大学,光华大学,复旦大学,大夏大学,大同大学,持志学院,沪江大学,约翰大学等,在苏州的东吴大学,在杭州的之江大学,也和沪江约翰同租南京路的慈淑大楼合并上课,四校总计入学学生二千九百人。而原在广州的岭南大学,现假香港大学校舍上课。

国民政府和各大学当局在抗战二年间,克服了日机轰炸,战事绵延的种种困难,把最高学府分别迁到各安全地带照常上课;日军破坏了五十四所大学和专门学校,使中国在文化教育上的损失几达两万一千七百万元之巨,中国的大学教育,依然和中国的军事国防一样的固若金汤,这不得不叹为一种奇迹。而学校因战事关系数度迁徙,教员学生还跟了长途奔波,像—九三八年春长沙临时大学为战事所迫迁往昆明时,有三百个教员学生,组织了步行队,在六十八天中从长沙走到昆明,这种富有红军长征精神之伟举,在国外舆论界是视作中国新生之象征的。

国外的人对于中国在此抗战期间,依然努力维持大学教育,一方面是钦佩,一方面是惊异。因为在外国,国家遭遇了这样困难,也许早已把所有的学生都送到军队里去了。但是中国的见解却不同,在四万万全人口中,战前大学生的总数,不过四万人至四万五千人,目前的数字,恐怕还不到三万人。这极少数人是将来建设新中国的中心,中国已有足够的人力可以补充军队的缺额,这些学生在政治工作上所能贡献于国家的当十倍于前线的士兵,将来抗战胜利后所需这批大学生在建国工作方面者更大,所以中国教育部部长陈立夫说:<strong>“中国的大学,必得保持他原来的面目,不管有战事或没有战事,课务是必得继续的。”

[选自《良友画报》一九三九年第一四五期]

战时大学教育|「民国书刊上的西南联大记忆」
战时大学教育|「民国书刊上的西南联大记忆」

本文主体内容摘自

龙美光先生主编的

“民国书刊上的西南联大记忆”丛书之

<strong>《八千里路云和月——长沙临时大学播迁记》

文中图片来自本书及网络

战时大学教育|「民国书刊上的西南联大记忆」
战时大学教育|「民国书刊上的西南联大记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