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率直表达自我情绪的父母,才能更了解孩子的内心

如果没经历过失恋,那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失恋的人是多么痛苦。或许头脑中可以大致想象出对方的心情,却不可能完全感同身受。如果无法用心体会,即使口口声声说“我理解,我明白”,诚恳地点头表示认同,依然不可能获得对方的信任。就算你用尽浑身解数去安慰别人,由于你并没有亲身经历过,所以即使嘴上说的再怎么头头是道,还是无法开解陷入痛苦中的人。

能够率直表达自我情绪的父母,才能更了解孩子的内心


情绪管理训练也不例外。如果家长一直以来都将别人的敌对情绪看作是“坏情绪”,每当看到他人怀有这种情绪时就努力否定和压抑,那当自己的孩子有一天表现出敌对情绪时,试问如何能坦然接受并包容呢?尽管嘴上可能会说:“小孩子会有厌恶和敌对心理,这很正常。”但在骨子里,却会对孩子表现出这种情绪而心怀排斥心理:“小孩子竟然会怀着这样恐怖的坏心思,成何体统?”一旦到了这个地步,那情绪管理训练只能以失败告终。<strong>想要理解孩子的情绪,并且包容这些情绪,家长就应该首先对自己的情绪有正确的认识,认识情绪不同于表达情绪,不一定要流露出来。只要能够认清涌动在内心的是什么情绪,就可以了。

陌生的自我情绪根源——了解元情绪

有这样一位爸爸,可以说是善解人意型,无论孩子闯了多大的祸,从来都不会动怒,而是耐心地开导孩子,孩子当然也非常喜欢爸爸。无论是孩子功课退步了、沉溺于游戏之中,还是在外玩到天黑了也不回家,甚至是撒谎了,这位爸爸都能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对孩子发火,始终温和且耐心地开导孩子。

不过,凡事都有例外,别看这位爸爸的好脾气达到了一定境界,但对于一件事却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一旦孩子大声吵嚷,昔日温和的爸爸就会瞬间变成猛狮一般,气急败坏到声音都会跑调。“没大没小,竟敢在大人面前大吵大闹,太没规矩了!”训得孩子“啪嗒啪嗒”掉眼泪才算完。一场暴风雨之后,爸爸又会自责得不得了。爸爸想到孩子可能是有情绪才会大声吵嚷的,而自己对孩子的情绪却漠视不管,劈头盖脸地加以训斥,未免过于认真和严厉了。想到这里,就会对自己方才的失态懊悔不已。

能够率直表达自我情绪的父母,才能更了解孩子的内心


<strong>究竟是什么原因,温和慈爱的爸爸只要一看到孩子吵闹,就会失去理智了呢?想要找出答案,就必须从情绪的源头开始分析。其实,爸爸这样讨厌大声吵嚷是有原因的。

原来,这位家长从小生长在家教严格的家庭中。他的父亲是军人出身,在养育子女方面,也将军队的严厉风格贯彻其中。孩子们哪怕有一点点违命都是绝对不允许的,对孩子们来说,只有两个字——服从。每天父亲从外面回来,孩子们就像受了惊吓的小鹿一样,甚至不敢大声呼吸。要是哪天父亲喝了酒回家,那日子就更不好过了。父亲会召集所有的孩子立正站好,严加训斥,俨然将军训话一般,几个小时下来,孩子们通常是耳朵嗡嗡作响。在父亲的高压管教下,孩子们透不过气来,甚至想离家出走,只是因为不忍心抛下可怜的妈妈,最终放弃这种想法。父亲对母亲不尽人意的折磨,孩子们也看在眼中,他们怎么忍心丢下妈妈一人远走高飞呢?

爸爸天生讨厌和排斥大嗓门,探究其情感的背后,细细分析原因,原来是爸爸因为从小就对大声训话的父亲充满了恐惧感,一听到父亲大声训斥就胆战心惊,于是对父亲有畏惧、讨厌、愤怒、无奈和不安等情绪。类似这种不以单纯的情绪告终,而是在其背后又有其他情绪做铺垫的情绪,我们称之为“元情绪”。英语称之为“metaemotion”,这里的“meta”意为“在……之后”、“超越”,所以元情绪又可以理解为“情绪背后的情绪”或“超出情绪的情绪”,是指对于情绪的想法、态度、观点和价值观。

能够率直表达自我情绪的父母,才能更了解孩子的内心


元情绪以无意识反应形式出现

<strong>元情绪主要形成于幼儿情绪形成阶段,受这一阶段的经验、环境及文化的影响。由于是在漫长的过程里无形之中形成的,而且会在相似情形中无意识地表现出来,因此通常本人不知晓元情绪的存在。

有一位女教师,30多岁,挺喜欢孩子,也热爱教师职业,但是她看不惯学生吊儿郎当的样子,可以说达到了忍无可忍的程度。这位老师坦言,看到那些看似不稳重的学生,就有股火从嗓子眼里冒出来,让她气愤难忍。不过对于自己为什么会如此看不惯这种学生,她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我问她:“还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种感觉的吗?”

刚开始她略显犹豫,后来还是小心翼翼地开了口:“大概是从中学时开始的吧。”

“那是因为什么人或因为什么事产生了这种情绪呢?”

“因为伯父。”

“除了伯父,还有更亲近的人吗?”

女老师停顿了一下,略想了想,说:“还有爸爸也是……”说到这里,她就说不下去了。

在她的记忆里,爸爸和伯父从来都没有为养家糊口挣过钱,却像有钱的老爷似的,一身笔挺,穿着白皮鞋四处闲逛,家里的一切全部抛在脑后。可怜弱小的妈妈要肩负养家糊口的重任,给别人做些零活或摆摊卖些小货品,凡是能添补家用的事,妈妈都努力去做。虽然她当时年纪还小,但看到父亲的不负责任和母亲的辛苦劳作,慢慢开始对吊儿郎当、不务正业的人产生了痛恨之感。正是这种厌恶感潜藏在潜意识之中,于是每当她看到不稳重或花哨的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痛恨、气愤、厌恶、颓废和排斥感等错综复杂的情绪。

能够率直表达自我情绪的父母,才能更了解孩子的内心


<strong>相同的情境,元情绪不一定相同

我曾经面向很多教师做过情绪管理训练。其中有位小学老师讲到,对于孩子们喧哗和打闹,他是可以容忍的,毕竟那是孩子们的天性,但如果有谁在课堂中嚼口香糖,那他就会不客气了,会立刻教训学生一通,并罚站。

“当你看到学生在嚼口香糖时,心里是什么感觉?”

这位老师说,孩子的这种举动会让他觉得学生没把他放在眼里,甚至是在取笑自己。

“那过去有没有什么事,让你心里产生过类似的感觉呢?”

“哦,有过。那是我小时候发生的事。有一次,我正嚼着口香糖,爸爸突然问我什么事情,我就边嚼口香糖边回答爸爸的问题。没想到爸爸一巴掌打过来,很痛。爸爸当时很生气,骂我没大没小在大人面前嚼口香糖,样子很凶。从那以后,不管是谁给我口香糖,我都很排斥,绝不会嚼口香糖。”

说到这里,这位老师似乎突然领悟到了什么,惊叫道:“哎呀,这么一说,好像并不是因为那些嚼口香糖的孩子们有多不礼貌,我才会这么大发雷霆,都是因为我自己内心的元情绪,才会让我看那些孩子时,感觉他们很无礼。”就这样,他自然地意识到潜藏于内心的元情绪。

为了进一步了解人们对于嚼口香糖的情绪反应,我又问了一起听课的其他几位老师。

“如果学生在嚼口香糖,老师看到后是什么感觉?”

答案却五花八门。

“没什么感觉。”

“只要不发出声音,那就没什么。”

“吹口香糖给人感觉就像是玩闹一样,让人讨厌。”

“口香糖?我会和别人比赛谁吹得大。”

“只要不是上课时间,那就无所谓。”

“吃过中午饭,我会给每两个同学分发一个口香糖,让他们分成两半嚼,我希望这样可以培养他们分享的好习惯。”

看到一个小小的口香糖竟然可以融入这么多样的情绪,老师们似乎也觉得很神奇,像发现了新大陆般兴奋和热闹。

除了上述负面情境中产生的负面元情绪,还有正面的元情绪。

有个爸爸看到儿子歪歪扭扭写字的样子,脸上像开了花似的,绽放出幸福的笑容。于是我问这位爸爸,过去是否有过与此相似的经历。

爸爸说,小时候他是由奶奶一手带大的,奶奶为他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奶奶虽然目不识丁,但看到孙子像模像样写字的样子,就觉得既满足又自豪,常常会夸赞道:“我的孙子真是了不起!太棒了!”

不认清元情绪,就无法进行情绪管理训练

<strong>认清自身的元情绪,这点很重要。如果认识不到自身存在的元情绪,那就无法读懂孩子的情绪。向来讨厌别人大声说话的爸爸,由于他没有认清自身的元情绪,所以当孩子不顺心而发脾气或发脾气时声音大了,爸爸就会急于发泄自己的元情绪,根本无暇感受孩子的情绪,当然不可能读懂孩子的情绪。

女老师讨厌看到学生吊儿郎当的样子,也是由于自身的元情绪所致。于是当看到这类孩子时,就会怒不可遏,无法进行正常的情绪管理训练。不仅无法解读孩子的情绪,还会批评和训斥孩子,甚至给孩子的内心造成伤害。如果老师能意识到自己内心潜藏的元情绪,就不会劈头盖脸地训斥孩子,也不会误以为自己的眼光就是评判所有人的正确标准。

能够率直表达自我情绪的父母,才能更了解孩子的内心


<strong>认清自身情绪,是情绪管理训练的前提条件。如果自身存在元情绪,不必刻意去区别自己的元情绪是好是坏,不用因为元情绪会给情绪管理训练带来负面影响而全力否定它,甚至试图消灭元情绪。其实,只要能清楚认识到自身的元情绪,就可以了。

<strong>一旦意识到自身的元情绪,就不会盲目责怪孩子、惩罚孩子,并强迫孩子改变。而是会尝试以下3个步骤,即通过“我一转达法”来传递元情绪。

1.首先站在中立的立场述说当时发生的情境;

2.描述当时的情绪;

3.提出你的要求(期望)。

我们可以把上面讲述的实例,用这3步骤来分解:

“爸爸小时候,只要爷爷大声发脾气(情境),就会感到非常害怕和讨厌(情绪)。所以当你大声说话时,我也会不知不觉地发火,情绪激动(情绪)。我希望我的宝贝和爸爸说话时,能温柔点、轻声点(要求)。”

“老师如果看到我的学生态度不诚恳、不够真诚(情境),就会非常生气(情绪)。可能是因为小时候对我来说很重要的人身上也有这些毛病,导致我的家人受了不少苦。我想我现在看到学生吊儿郎当就忍不住生气,也是因为这个缘故吧!如果我的学生每天上学都能展现出端庄的面貌,那我将举双手欢迎(要求)。”

“老师看到有同学在嚼口香糖时(情境),就会感到很不舒服(情绪)。可能是因为小时候我嚼着口香糖回答大人的问题,被狠狠训了一通而受了惊吓的缘故。所以,在我的课上,请同学们尽量不要嚼口香糖(要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