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翻江倒海的渔叉

一把翻江倒海的渔叉

第一眼看这张图,你看到了什么?估计大部分人看的是车,而我,只看到了那把“渔叉”——三叉戟。

一把翻江倒海的渔叉

<strong>三叉戟是什么?

<strong> 百度:“这是一种多见于神话的双手用长柄兵器。本为希腊神话中海神波塞冬的武器。”

一把翻江倒海的渔叉

饰板上手持三叉戟的波赛冬形象公元前550-525年,现藏于卢浮宫

关于波塞冬,宙斯的哥哥,他的故事要追溯到宙斯成为天神之前——波赛冬、哈迪斯、宙斯三兄弟为了推翻父亲克洛诺斯实施了一场“天庭政变”,这场提坦之战的原因就是克洛诺斯为了防止自己的儿子篡权,吞掉了所有的孩子……波塞冬出生的时候同样被父亲整个含在口中,直到后来宙斯出生长大后,找到女神墨提斯求助,她给这位天神喂了一种魔药,才使他吐出吞掉的所有孩子。

在提坦之战中,独眼巨人基克洛普斯把一个带有魔力的巨型渔叉给了波塞冬,让他帮助他的兄弟宙斯和哈迪斯一同与父亲克洛诺斯战斗;这个巨型渔叉,就是后来成为波塞冬标志的三叉戟。

一把翻江倒海的渔叉

阿提卡赤像画法罂(水瓶hydria)表现阿密摩涅和波赛冬的故事

与此同时,宙斯和哈迪斯在这场战斗中从独眼巨人那里分别得到了闪电长矛和隐形黑暗头盔。在完成这一次政变后,三兄弟“抽签”决定:宙斯成为天神,哈迪斯成为冥神,波塞冬则成为海神。

在艺术作品中,波赛冬一般被描绘成一个手持三叉戟的大胡子。海神的坐骑是金色战马拉的战车,人类世界中的第一匹马也是由波塞冬带来的。当他驾着战车在大海奔驰时,周围会有很多海豚围绕,海面会变得平静。希腊和爱琴海周围的很多渔民都对他有很强大的崇拜。

一把翻江倒海的渔叉

波赛冬和海后安菲特里忒(Amphitrite),现藏于罗浮宫

同为天神之子,宙斯成为了下一代天王,而波塞冬却只能成为海神,野心勃勃的波塞冬自然不会甘心。他曾试图密谋夺取宙斯的王位,但是却没有成功,反被宙斯赶到人间。在太阳神阿波罗的协助下,修筑著名的特洛伊城墙。

不仅跟宙斯争权夺位,波塞冬还和智慧女神雅典娜争夺过雅典城的保护权。在这场对决中,波塞冬用他的三叉戟敲击海面,在海面上出现一匹骏马。雅典娜把她的长矛插在地上,地上长出了一棵橄榄树。在宙斯的主持之下,众神一同评判这场对决。骏马让人联想到战车,代表战争,而橄榄象征着和平;所以在这场对决中,好胜的波塞冬输给了雅典娜。

一把翻江倒海的渔叉

《雅典娜战胜波赛冬》塑像局部雅典卫城博物馆藏

<strong> 人间的渔叉

<strong> 神界的“能量棒”

三叉戟,在希腊神话里代表了海神和海洋的威力,象征着勇猛与不屈。虽名为“戟”,三叉戟更像是一种特殊的枪(或者把“叉”看做是一类武器)。它的外形和长柄渔叉相似,中间刺较长而两侧较短;有时候两侧的尖刺向外弯,并且一般没有倒刺。看得出来,酷爱大海的古希腊人经常在浪花翻滚惊涛拍岸中迸发想象力与灵感,就像海豚、海兽的频繁出现一样;三叉戟的原形无疑也与海有关——这把特大号渔叉就来自于希腊海岸附近古代渔民的工具,他们会打造一些两用的渔叉,可以在危险的时候当作武器使用。

三叉戟的英文名称是Trident,tri开头的词语表示“三个的、三个一组的、三重的”,dent指“牙、凹下、咬痕”;两个词根的组合,表现出这种武器的主要特征。

一把翻江倒海的渔叉

伊斯坦布尔圣索菲亚大教堂门口的三叉戟与海豚

当海神挥动三叉戟,不仅能掀起滔天巨浪和海啸风暴,更可以引起地震,天崩地裂,将万物打得粉碎。与拥有绝对权力的宙斯相比,海神波塞冬似乎更有摧毁整个世界的力量。这把特大号渔叉,也在流传下来的很多艺术作品中,被赋予强大的神性能量。(写到这里,脑海中突然出现这样一个图像——)

一把翻江倒海的渔叉

巴比伦-亚述神殿中的风暴神阿达德(Adad)

在罗马神话中,海神涅普顿就与波赛冬完全一致,他也手持一把三叉戟。现行通用的天文词汇中,海王星的英文名就是“Neptune”,三叉戟也被抽象地用作海王星的天文符号。实际上,三叉戟多在神话、宗教中登场,很少记载有古代西方正规军使用这种兵器。但有意思的是,在西班牙国家考古博物馆收藏的一块公元3世纪的马赛克饰板上,竟然绘制了使用三叉戟和渔网进行格斗的场景。这种形象最初来源于渔夫,再现了渔夫与大鱼的搏斗,也是当时较有特色并富于娱乐性的一种角斗士种类——“鱼戟角斗士(Retarius Trident)”。

一把翻江倒海的渔叉

<strong> 古代钱币上的海神与三叉戟

海神波赛冬所处的希腊文化影响扩散至南欧、北非及西亚的大部分地区,被传播用于不同的语境中,形成了一个地中海范围的“可栖居世界(Oikoumene)。希腊神的形象也愈发异彩纷呈,在闪耀着多个文明交融之光的古钱币上,也能找到他们的印记。

一把翻江倒海的渔叉

公元前4世纪钱币,左为波赛冬及其子塔拉斯右为塔拉斯骑在海豚背上,手持三叉戟

亚历山大大帝在公元前4世纪末征伐亚洲,他在征服区所创立的新城市,在文化融合的发展中具有关键意义;而他的勇猛善战,他对艺术和文化产生的多层次影响,自然也成为神话的一部分。作为亚里士多德的学生,亚历山大模仿荷马笔下的阿琉喀斯和赫拉克利斯,同时也想把自己王国的种族特性与整个希腊民族的最高神祇混合起来,发扬泛希腊精神。在他随后的继承人和追随者们,都在他们所创建或接管的城市中受到崇拜,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希腊化世界的领袖膜拜网络。

马其顿的“独眼”安提戈努斯(公元前382-301),是安提柯王朝的建立者,其子是生有牛角的“围城者”德米特里乌斯。这枚银质四德拉克马银币的正面正是德米特里乌斯的戴冠头像,背面是他的保护神波赛冬;他被拥护为救世主,在雅典受到敬神规格的欢迎。

一把翻江倒海的渔叉

公元前306-283年,现藏于雅典钱币博物馆

在亚历山大去世后,他的帝国自公元前3世纪初被其继承人瓜分,创立了许多版图较小的王国。位于中亚的希腊化王国大夏,也受到王朝冲突的影响。对于这里的历史记载比较缺乏,钱币构成研究这里本土民风与希腊文化因素积极共存的最好例证。在今天阿富汗巴尔赫出土的钱币上,就出现了带有圆形马其顿织帽的国王像,背面是手持三叉戟的海神波塞冬。(在即将开幕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平民情怀——平山郁夫藏丝路文物展”上,就能看到这件文物)

一把翻江倒海的渔叉

希腊-巴克特里亚王朝的安提马库斯一世四德拉克马银币,前185-170年,平山郁夫藏品

再后来,几百年过去,钱币正面的王者形象变成了贵霜国王,有些钱币还铸上了三叉戟头,也有演变成三叉或四叉的霹雳符号;有文章将此解释为古印度符号,也有人认为这是佛教标志,不知这种徽号的起源是否会跟海神波赛冬的三叉戟有关?

<strong> 从海边到内陆

<strong> 三叉戟的“暴”力酷跑

贵霜王朝期间,对于亚历山大东征后留下的种种希腊罗马艺术,对于来自西边伊朗高原上的琐罗亚斯德教、东南边印度半岛的印度教和佛教,都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态度。在文化包容的环境下,希腊化的肖像艺术揉进了各类信仰的表达中。

在韦苏特婆二世(Vasudeva Ⅱ,汉文典籍《魏书》上,此王被称为“波调”)金币上,我们惊讶地又看到了三叉戟——这一次,手持这种特大渔叉的神祇变成了印度教的三大神之一:湿婆(Shiva)。难道,古希腊波赛冬大神的style被湿婆学了过去?

一把翻江倒海的渔叉

金币正面是国王站立像,左手执戟,右手伸向祭坛背面是湿婆和公牛,手持三叉戟

成书于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4世纪的印度经典《摩诃婆罗多》记载:“这件神秘的武器同前一种威力相当,或者更有过之。在整个三界之内,它以舒罗(三叉戟)这一名称为人所知,它的拥有者称作舒林。一支三叉戟在手,将它投掷出去,足以把大地统统烧毁,或使海洋全部干涸,甚至叫整个宇宙彻底毁灭。”从关于湿婆的描写及湿婆在各时期的雕像来看,颈上绕蛇、手持三叉戟成为这个印度教神明的主要标志之一。

尽管希腊神话中的波赛冬和印度神话中的湿婆都手持三叉戟,但是否能找出一些证据,来表明这两种具有同样毁灭性力量的形象的关联,或者,更遥远的文明,是否曾对他们产生过影响——看上去,目前这只是一种大胆且美好的猜测。

一把翻江倒海的渔叉

手持三叉戟的湿婆/Oesho形象,公元3世纪现藏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无论是神话还是现实的环境,海神和湿婆手里的三叉戟都出现在海洋、河流丰富的水源之处;更有意思的是,这把形似特大号渔叉的神器都能驱动风暴,带来暴烈的能量,虽然它也能搅动起湿润与肥沃。<strong>。

仔细分辨这两身神祇手中的三叉戟,特别是爱琴海周边早期的海神波赛冬,所持的三叉戟分叉处都是平直的线条,而湿婆的三叉戟,曲线更为流畅;又或者,是不是可以叫做三股叉?

一把翻江倒海的渔叉

琐罗亚斯德教风神韦什帕克,7-8世纪塔吉克斯坦片治肯特

这把奇妙的三叉戟,不仅在古代社会中被海边的渔民们广泛使用,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和商路的蔓延,翻江倒海的“渔叉”被带上了繁华的丝绸之路,来到中亚甚至中华腹地;似乎曾经充沛的水分被丝路的炎热吸干了,倒越来越像一把帅呆的火叉。

一把翻江倒海的渔叉

陕西靖边统万城翟曹明墓石雕武士,北周

在陕北靖边大夏统万城东侧的石墓中,有一组颇具异域特色的图案——石雕胡人武士所持形状类似三叉戟的兵器。据墓志记载,墓主人为西域粟特人,可以推测,这组威武雄壮的武士手中所持与片治肯特风神(上图)手中的三叉戟应为同类。那么,从希腊神、印度神和祆教神(琐罗亚斯德教)的标志,到粟特武士的兵器,这一件早期的渔猎武器,风尘仆仆地一路酷跑,在历经欧亚多种文化的汇集地,又发生了怎样不为人知的翻江倒海般的“变异”?

一把翻江倒海的渔叉

文化的交流往往不仅是单向、双向,更多的是多层次、多维度;图像所承载的也不仅只是形式,更重要的是其内在的背景、意涵,和在不同语境、情境下的多角度诠释。一把海边的小渔叉,相同的功能导致了近似的形态;至今,在我国东北的鄂伦春族和赫哲族,三齿渔叉仍被使用在传统的渔猎活动中。而单一的形式,在演化发展过程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又形成了新的制式和涵义的差异,从中便可窥见不同时代、族群的偏好和属性,以及文化的变迁与交流——这,也是在图像之外的真趣所在。

其实,古人想告诉我们还有很多,所以,不能急。

<strong>非常感谢夏艺宁同学的图像分享。

<strong>本文部分资料参考自知网,如有不同见地和更多分享,欢迎在后台留言给我。

一把翻江倒海的渔叉

一把翻江倒海的渔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