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溪故事|《梅雨芭蕉行》帶你走進詩一樣的芙蓉雁湖景區!

<strong>文字:周泰華

<strong>攝影:餘存理

云溪故事|《梅雨芭蕉行》帶你走進詩一樣的芙蓉雁湖景區!


梅雨潭

出了芙蓉街,沿著黃金溪溯流而上,車子一拐過長山頭,便有了一種進山了的感覺,兩邊青山夾峙,層層梯田,稻穀已漸漸金黃。山芋地,隨意而別緻地錯落其中,綠意蔥蔥。山溪曲曲折折,細流涓涓,白的鵝卵石,綠的溪欏樹,景色分明而悅目。山外的喧囂如揚起的土塵,被遠遠地拋在車後。

正如每座縣城都有一座古塔,沿溪而築的自然村頭,都有一棵老樟樹,三四人合抱粗,綠蔭匝地。每臨夏夜,村人陸續前來乘涼,老人一坐就坐成盤根老樹,銀鬚稍一抖動,便抖落一串故事,滿地骨碌碌地滾。姑娘聽不得有些笑語,將心事絞進辮子裡,小夥子的目光如狗尾巴兒草般撩人。只是,這一切都成了遙遠的夢,青壯年都到山外闖世界去了,只留下寂寞的老樟樹,寂寞的夏夜。而對我,老樟樹則是一種隱痛。我十來歲時,父親常擔著補鞋機在這一帶串家走戶,我則拿著彎刀,在田坎塘頭轉悠,為一叢雜草而雀躍。而今,悲慘一生的父親已抱恨而去,伴著愁風苦雨,留下我在車內卻不敢抬頭,惟恐看見父親在樟樹下的佝僂著補鞋的身影,和那落寞的目光。

一直到凌雲村下車,走在石頭路上,我的情緒才漸漸開朗。凌雲村三十來戶人家,大都是浙南山區常見的木瓦結構的老屋,溪石壘成的圍牆長滿苔蘚,爬山虎沿牆蔓生,黃狗鑽出柴門,靠在牆根下翹起後腿,唏唏嘩嘩,極盡酣暢之事。不知誰家升起了裊裊炊煙,頓使古樸的山村充滿生機。徜徉在田間小路,偶然有正在勞作的老農,抬首含笑地望著我們這些山外來客,厚道而友好。一路上,沒有別的遊人,空氣純淨得切入肌膚,使我感覺到了一種孩提時光腚兒在溪裡玩水的自由和舒坦。

跳過一段石步墩,右轉,依山而行。鳥鳴漸漸豐滿起來,此起彼伏,如山巒般崎嶇。一路上,奇峰怪石不多,倒有兩塊相疊的岩石,突出在山巒上,山民戲稱“尼姑背和尚”,野趣橫生。尼僧一道,已是有趣,再來個尼姑背和尚,怎不教人平添許多想象,生出許多不可言傳的笑意?屏息,隱隱約約,聞見了如雨敲芭蕉的水聲,那定是梅雨潭了。循聲急走,只見亂石嶙峋,幾汪積水,一綹水從百米高的山崖上跌下,半空中散為千萬顆水珠,遇山風徐來,化為霧,化為煙,旋進陽光裡,幻出一道彩虹,朦朦朧朧。禁不住掬水入口,如飲清風鳥鳴,已不知身在何處了,只想在這霧中這煙中,結廬而居,做一尊沉默千年的石僧。

云溪故事|《梅雨芭蕉行》帶你走進詩一樣的芙蓉雁湖景區!


云溪故事|《梅雨芭蕉行》帶你走進詩一樣的芙蓉雁湖景區!


百米外的山谷間,曾經建有雁影山房,遙想當年民國名人三絃演奏家蔡旅平先生,常在此面瀑撫琴,山茗待客,暮色四合時,倚窗秉燭夜讀,是何等的詩意。可惜至今唯留一帶斷垣,幾叢雜草,供後人想象,憑弔。這滿世界的人中也許還能找出一兩位尚算有詩意之人,只是已是歷史的空谷餘音,我等慣於卡拉OK的後生,只能站在歷史的邊緣,將楓橋夜泊演繹成一杯酸梅湯。於是,漂飄灑灑的梅雨,只能悲哀地成為幾幀彩照的背景。

云溪故事|《梅雨芭蕉行》帶你走進詩一樣的芙蓉雁湖景區!

西石樑大瀑

云溪故事|《梅雨芭蕉行》帶你走進詩一樣的芙蓉雁湖景區!

云溪故事|《梅雨芭蕉行》帶你走進詩一樣的芙蓉雁湖景區!

云溪故事|《梅雨芭蕉行》帶你走進詩一樣的芙蓉雁湖景區!

拾級而上,我頻頻回首,兩百多步的石階顯得愈加漫長,只有山坡上星星楓葉,給寂寞的山野,橫秋的心境,點綴出些許秋天的高爽。走過一段橫路,鑽出石門,步下臺階,便有一泓深潭出現眼前,藍天被它攬入懷中,深幽而闊廣,小魚在白雲間暢遊,自由,愜意。攀過險絕的屏雲石,驟見一方洞天豁然在前,二尺來寬的瀑布,貼著微皺的巖壁徐徐鋪下,雪白雪白,悄聲潛入半月形的清潭,恍然似是越女浣紗,四周一片寧靜,走進去如同進入戀人的心扉,不得不誠惶誠恐,不得不屏息凝神,深怕咳嗽一聲,都會驚散這夢境。這寧靜,這雪白,教人想起母親的乳房戀人的笑靨,如面對處女雪白的胴體,我眼裡不含一絲塵念。“相看兩不厭,惟有敬亭山”,我不知該怎樣來描述我的全部感受,只能俯下身去,以牛飲來表達我的驚喜和虔誠,爾後,點起一根菸,倚石而坐,閉目聆聽不知何處傳來的丁冬聲,心裡充盈得如一片空白。

云溪故事|《梅雨芭蕉行》帶你走進詩一樣的芙蓉雁湖景區!


云溪故事|《梅雨芭蕉行》帶你走進詩一樣的芙蓉雁湖景區!


羅帶瀑

離開羅帶瀑,我不敢回首,唯覺心兒已被蝕去一角。當我坐在芭蕉洞前的牆垛上,看山巒盡染,萬鳥歸林時,我知道,我所有對故鄉的情結,全凝聚在這山這水了。芭蕉洞原名西石樑,位於山腰上,因洞口植有芭蕉而得名。洞內木樓三間,已歷七十多年的風霜雪雨,木紋畢露,似一位年已古稀但風骨健在的老者,向青山白雲,默默述說歲月之滄桑。正堂原是拜佛唸經之處,現已徒無一物,只有一尊不到尺高的瓷觀音,是地攤上常見的那種,伴著一豆油燈;四壁塗滿的題詩,墨跡已見年代,愈加顯得破落,寒傖,肅條。

一位本地婦女獨居於此,年過半百,臉如核桃,面呈菜色,給我們上茶以後,又坐回矮凳上摺疊銀紙,喃喃唸經,夕陽照著她花白的頭髮和佝僂著的身影,安詳而寂寞。唯有道壇裡的十幾株雞冠花,血紅血紅,給這沉寂的世界添了些許生氣。在這氛圍裡,我不敢動問她出家的緣由,只是得知,伏在長凳上做作業的小女孩,是七年前她從虹橋領養的。她說,在這深山空穴,總得有個伴。

云溪故事|《梅雨芭蕉行》帶你走進詩一樣的芙蓉雁湖景區!


山裡的老人家

云溪故事|《梅雨芭蕉行》帶你走進詩一樣的芙蓉雁湖景區!


挑夫

是呀!每個人都需要一個伴,一顆永無著落的心,總不能僅僅面對冰冷的巖壁,聆聽歲月流逝的聲音。李白輕舟泛遊,鄭板橋身許瘦竹,陶淵明抱月眠江畔,而我呢?千載失意萬古愁,一根香菸一杯濁酒了得,且呼一二知友來,在此雪天圍爐品茗,秋夜憑窗聽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