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的人生

每個人都渴望找到全然聚精會神的時刻——反正我是這樣。時間變慢,雜念消失,複雜的任務輕鬆完成。心理學家稱之為“流”(flow)。運動員管它叫“神級狀態”(the zone)。拿棒球來說,對於進入神級狀態的擊球手,時速160公里的來球就像慢悠悠的沙灘球一樣,可以隨便打。

很遺憾,在工作中,我並不經常處於神級狀態。很多時候,我的注意力會不知不覺離開手頭工作,轉向YouTube上的喵星人視頻。我只能投降。大腦中或許有些隱秘的部分,讓高效表現成為職業運動員或公司CEO的日常,而我無法掌握這些秘密。

不過,根據大量新研究成果,事情並非如此。從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Malcolm Gladwell)對天賦和訓練的論述,到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對大腦思維活動的研究,再到查爾斯·杜希格(Charles Duhigg)的《習慣的力量》(The Power of Habit),研究者們認為,高效的秘密其實唾手可得。等你讀到本文時,可能又會有幾本關於這個話題的新書上市。可所有這些分析和建議,真能讓我們在工作中更高效嗎?在我看來,有幾本書似乎能提供靠譜的行動方案。

高效的人生

《習慣的力量》,查爾斯·杜希格,蘭登書屋,2012年

先說杜希格這本書。<strong>作者認為,那些超級明星能養成好習慣,與大腦基底神經節的使用方式有關。對於我們普通人,這個大腦區域一般用於不需要太多思考的任務,如開車通勤等。區別在於,普通人無意識地形成習慣,而運動明星和企業高管則通過訓練大腦,將低效的習慣換成更好的新習慣。

<strong>杜希格認為,每個習慣都由一個循環構成:始於刺激,繼之以慣性和獎勵。舉個簡單的例子:看到電腦屏幕上顯示Facebook的新消息,你會習慣性地停下工作,點開信息。其中的獎勵是什麼?不是消息的內容,而是分散注意力。你可以做的改變是,把老習慣(查收信息)換成新習慣(出去透透氣或跟同事說說話),原則是讓刺激和獎勵保持不變。表現優異的人會努力改變自己的習慣循環,直到最困難的任務顯得輕而易舉。

這本書裡我最喜歡的一個故事是關於託尼·鄧吉(Tony Dungy)的,他曾是美國NFL橄欖球聯盟坦帕灣海盜隊和印第安納波利斯小馬隊的主教練。鄧吉曾注意到,線衛球員德里克·布魯克斯(Derrick Brooks)在比賽中經常慢一拍。原因在於,布魯克斯習慣同時分析太多信息——跑衛的步伐、四分衛的眼神等等。他其實是在進行多任務工作。這在辦公室裡尚且很難,更何況是在球場上。他需要減少思考,加快行動。因此,鄧吉訓練他換個方式接收刺激(跑衛的動作)和得到獎勵(預判打法):依序分析各個信號,而不是同時觀察所有細節。布魯克斯起初覺得這樣很費腦子,但最終養成了習慣。好習慣成為本能反應,而不是有意選擇。

當然,布魯克斯需要敬業的教練和團隊的幫助,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老闆和同事。杜希格和其他很多探討效率的作者忽略的另一件事,則是情緒對自我變革能力的影響。

高效的人生

《大腦的情感生活》,理查·戴維森、莎倫·貝格利,企鵝出版集團,2012年

前沿研究者理查·戴維森(Richard Davidson)和作家莎倫·貝格利(Sharon Begley)在《大腦的情感生活》(The Emotional Life of Your Brain)一書中指出,情緒是複雜大腦活動的產物,每個人獨特的情緒風格由六個維度決定:復原力、世界觀、社交直覺、自我洞察、環境意識和意圖。我們在這些維度上的傾向,由遺傳基因和生活經驗共同決定,對我們的職業生活也可能有利有弊。

一項研究發現,對於不同個體,與快樂相關的大腦區域(右側前額葉)的活躍度最多可相差30倍。這讓人難以置信。在戴維森的體系中,復原力分數低意味著大腦前額葉抑制負面情緒的能力較差,這可能導致你改變習慣時很痛苦。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壓力大時會重拾老習慣——那樣更輕鬆。

戴維森的書很適合和杜希格那本一起讀,因為它能解釋我們的行為動機出現波動的複雜原因。讀者可能會覺得有些沮喪,但還好有《情緒方程式》(Emotional Equations)這本書。作者奇普·康利(Chip Conley)有力地證明,我們能夠控制大腦活動,改變固有情緒風格。

高效的人生

《情緒方程式》,奇普·康利,Free Press ,2012年

康利是Joie de Vivre Hospitality 的創始人,<strong>在經歷一系列個人危機後,他總結出18個方程式,用來戰勝大腦,抑制負面情緒。作為一個典型的傳道者,他認為每個人都可以做到這些。比如,感到焦慮時,你要記住:焦慮=不確定性×無力感。尋求滿足?要記住:快樂=愛-恐懼。工作進展不順?要記住:“流”=能力/挑戰。康利有時可能顯得有點膚淺,但當我們嘗試新任務時,他這些心理技巧沒準能幫助我們克服內在障礙。

所以總體來說,我喜歡這些書傳達出的信息:只要我能駕馭情緒,大腦就能將困難的新習慣轉化為自發的行為。當然,實踐起來可能難得多——儘管學到了這些新知識,我也明白“神級狀態”不是總能有的。但至少我現在知道,它並非完全可望而不可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