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刺龍魚——羅平生物群龍魚又發現新種

雲南羅平地區2007年新發現的2.44億年前安尼期化石群中,產出大量龍魚類化石,作為一類高效的捕食者,龍魚是中生代早期水生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消費者。羅平生物群中龍魚類化石高度分異,已鑑定發表的有大窪子龍魚、雲南龍魚、長奇鰭中華龍魚和小型中華龍魚。

披刺龙鱼——罗平生物群龙鱼又发现新种

大窪子龍魚(比例尺1cm)

披刺龙鱼——罗平生物群龙鱼又发现新种

雲南龍魚(比例尺5cm)

披刺龙鱼——罗平生物群龙鱼又发现新种

長奇鰭中華龍魚(比例尺5cm)

披刺龙鱼——罗平生物群龙鱼又发现新种

小型中華龍魚(比例尺2cm)

最近,古脊椎所吳飛翔等研究人員在羅平生物群中又發現龍魚屬一新種——披刺龍魚(新種)(Saurichthys spinosa sp. nov.),在椎骨結構和基本體型上與其他龍魚類有變化。

披刺龙鱼——罗平生物群龙鱼又发现新种

披刺龍魚復原圖(繪圖:楊定華)

披刺龍魚是一種小型龍魚,它的奇鰭鰭條數量較少,體表具有兩列平行的披強壯棘刺的針狀側鱗,代表著龍魚類新的適應策略——底棲生活及其相應的形態變化。披刺龍魚可能以較小的蝦等底棲甲殼類為食;與食魚的同類相比,它代表著中三疊世龍魚類輻射演化階段在營養生態位上的分化。

綜合同時期龍魚類在運動方式和攝食機制的創新,這些因素可能促成了安尼期東特提斯洋龍魚類的爆發式演化,而這正是2.5億年前二疊紀末大絕滅後生物圈復甦過程中快速輻射階段的一個縮影。

披刺龙鱼——罗平生物群龙鱼又发现新种

披刺龍魚化石及素描圖(據吳飛翔論文)

3月18日,中央電視臺策劃製作的大型系列紀錄片節目《中國影像方誌·羅平篇》在羅平開機拍攝。通過前期兩個月的調研和籌備,《中國影像方誌·羅平篇》將從地名記、考古記、歷史記、風物記等方面,展示羅平獨具魅力的地域特色。作為考古記的重要內容,羅平大凹子、九光等地發掘的古生物化石群也將在節目中得到充分展示。

披刺龙鱼——罗平生物群龙鱼又发现新种披刺龙鱼——罗平生物群龙鱼又发现新种
披刺龙鱼——罗平生物群龙鱼又发现新种

為SOS兒童村介紹羅平生物群化石

雲南羅平鱟不僅完好保存了鱟的腿肢和書鰓,並且還識別出了鱟的肌肉和剛毛結構,保存有肌肉的鱟化石極為罕見,目前全球僅有寥寥幾例,而剛毛則是全球首次發現。通過與現生的中國鱟進行對比,研究員確認雲南羅平鱟是一個成年的雌性個體。

披刺龙鱼——罗平生物群龙鱼又发现新种

羅平雲南鱟化石標本

2018年7月,中國地調局成都地調中心羅平生物群研究團隊聯合美國、英國古生物學家在國際古生物學期刊《Journal of Paleontology》報道了中國地史時期最古老的千足蟲-羅平中華千足蟲(Sinosoma Luopingense)。千足蟲是典型的陸生動物,羅平中華千足蟲的發現說明2.44億年前的雲南羅平地區不是汪洋一片,還存在某種規模的史前陸地或島嶼。

披刺龙鱼——罗平生物群龙鱼又发现新种

4月27-28日,由中國地調局成都地調中心、四川省防災減災教育館、成都市科技局、成都市國土資源局、成都市科普教育基地聯合主辦的2018年“世界地球日”地學知識科普宣傳活動在四川省防災減災教育館舉行。

此次活動中,羅平生物群通過科普講座、視頻、展板以及觀眾互動等多種形式向現場觀眾科學普及2.4億年前的羅平生物群以及生命演化等地學知識,使現場觀眾更深入地瞭解了羅平生物群的發現歷程、化石種類、科研意義以及所帶來的社會效益等。

披刺龙鱼——罗平生物群龙鱼又发现新种

文芠工程師為中學生做羅平生物群科普講座

披刺龙鱼——罗平生物群龙鱼又发现新种

向觀眾介紹羅平生物群化石

披刺龙鱼——罗平生物群龙鱼又发现新种

6月15日,由羅平縣委、縣政府出品的全域旅遊宣傳片《心歸羅平》在昆明中國—南亞博覽會現場首映。宣傳片向觀眾展示了東方花園.魅力羅平美麗的自然風光和濃郁的民族風情,羅平生物群化石採場也在片中得到了呈現(03:09-03:13)。

《心歸羅平》

披刺龙鱼——罗平生物群龙鱼又发现新种

宣傳片中展現的化石採場

6月13日,雲南省曲靖市政協主席、市委秘書長朱德光率調研組到羅平調研“全域旅遊發展”工作。調研組一行對羅平縣生物群國家地質公園主碑、化石簡易博物館、科普影視廳等相關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進行了參觀調研。

調研組通過觀看地質公園宣傳紀錄片及實地參觀考察,對羅平生物群化石保護方面的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羅平古生物化石群具有較高的科研科普價值,應予以高度重視,羅平縣要進一步加大管護和開發力度,進一步完善基礎配套設施和地質遺蹟開發相關項目規劃建設,與羅平的“全域旅遊發展”相結合,統籌考慮,充分有效的利用古生物化石資源,突出重點,攻堅克難,全面推動羅平“全域旅遊發展”實現跨越發展。

披刺龙鱼——罗平生物群龙鱼又发现新种

公園管理局劉騰林局長向調研組介紹情況

2018年7月,羅平生物群研究團隊聯合英國布里斯托大學、西班牙瓦倫西亞大學等科研人員報道了羅平生物群中發現的特異保存的牙形石多分子器官。研究團隊通過對羅平生物群中的牙形石齒串化石進行科學研究,完成了41個牙形齒串標本解譯,並採用三維技術成功構建了牙形石Nicoraella屬完整的多分子器官的構成型式。該研究可為解析中三疊世牙形石屬種間分類、異同性、演化關係、結構、功能和捕食方式等提供十分重要的信息。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古生物期刊《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上。

披刺龙鱼——罗平生物群龙鱼又发现新种

15分子Nicoraella牙形石多分子器官構成圖

8月7日至9日,奧地利維也納大學Jürgen Kriwet教授赴羅平開展野外考察。參觀了羅平生物群化石採場、羅平生物群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和羅平生物群野外科學觀測研究基地。羅平生物群魚類化石數量豐富,種類多樣,保存精美,是研究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後魚類輻射和演化的絕佳材料,也可以更好的詮釋羅平生物群的重大科學價值和研究意義。教授在考察期間和羅平生物群研究團隊成員就魚類化石的後續研究方向和方法進行了討論,同時對公園和基地的建設提出了相關建議。

披刺龙鱼——罗平生物群龙鱼又发现新种

Kriwet教授與研究團隊、公園管理人員合影

8月21日,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布里斯托大學Michael J.Benton教授赴羅平開展野外考察。參觀了羅平生物群國家地質公園基礎設施及國土資源部古生物群—雲南羅平野外科學觀測研究基地的建設情況,Benton教授高度評價了羅平生物群國家地質公園以及羅平野外基地近幾年的建設進展和成就,認為羅平野外基地已經成為一個國際知名的三疊紀研究中心,在三疊紀生態復甦、生物輻射研究等方面有較大的影響力。同時對公園和基地的建設提出了相關建議。考察最後,Benton教授在羅平縣國土資源局局長的盛情邀請下,在羅平生物群國家地質公園攜手共植友誼之樹。

披刺龙鱼——罗平生物群龙鱼又发现新种

Benton教授盛讚羅平生物群

披刺龙鱼——罗平生物群龙鱼又发现新种

Benton教授與縣國土局領導共植友誼之樹

披刺龙鱼——罗平生物群龙鱼又发现新种

在友誼之樹前合影留念

9月28日,《古脊椎動物學報》2018年第4期在線發表了古脊椎所吳飛翔等研究人員的文章,報道了羅平生物群中發現的龍魚屬一新種-披刺龍魚(新種) (Saurichthys spinosa sp. nov.),這是一種小型龍魚,在椎骨結構和基本體型上與其他龍魚類有變化。披刺龍魚的奇鰭鰭條數量較少,體表具有兩列平行的披強壯棘刺的針狀側鱗,代表著龍魚類新的適應策略——底棲生活及其相應的形態變化。披刺龍魚可能以較小的蝦等底棲甲殼類為食;與食魚的同類相比,它代表著中三疊世龍魚類輻射演化階段在營養生態位上的分化。

披刺龍魚復原圖(繪圖:楊定華)

10月27日至30日,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組織青年科技人員赴雲南羅平縣開展了為期4天的“羅平生物群野外科學觀測研究基地現場考察”活動。業務人員先後考察了羅平生物群3個化石採場、羅平生物群野外科學觀測研究基地化石陳列室、化石展廳和羅平生物群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考察內容以地層古生物為主題,圍繞羅平生物群主要化石門類、產出層位、沉積特徵和埋藏特徵等方向展開,達到了提高地層古生物學方法的實際應用,促進研究人員的業務水平提升的目的,激發了青年科技人員從事地層古生物研究的興趣。

披刺龙鱼——罗平生物群龙鱼又发现新种

考察隊員野外尋覓化石

披刺龙鱼——罗平生物群龙鱼又发现新种

成都地調中心野外考察人員合影

10月8日,雲南省廣播電視局發佈了關於表彰首屆雲南省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獎獲獎作品的決定,包括優秀圖書在內的13個類別,130件作品獲得首屆雲南省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獎,由成都地質調查中心胡世學研究員、張啟躍研究員等人主編的《羅平生物群:三疊紀海洋生態系統復甦和生物輻射的見證》被評選為科技類(含科普讀物)優秀圖書。

披刺龙鱼——罗平生物群龙鱼又发现新种

《羅平生物群》圖書封面

2018年10月,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羅平生物群研究團隊編著的科普圖書《劫後重生-南盤江盆地三疊紀生物大復甦》已由地質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該書由潘桂棠研究員作序,全書從古生物化石的角度出發,以時間為主線,依託羅平生物群、興義動物群、關嶺生物群,生動地講述了2.5億年前二疊紀末大滅絕事件後生物逐漸復甦、生態系統逐漸重建的過程,讓讀者既能瞭解每個生物群的生物面貌,又能瞭解不同門類的化石特點。全書兼具科學性和科普性,圖片精美,適合各個年齡段的讀者閱讀。

披刺龙鱼——罗平生物群龙鱼又发现新种

《劫後重生》圖書封面

披刺龙鱼——罗平生物群龙鱼又发现新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