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

前幾天,話題#15億光年神秘太空信號# 登上了微博熱搜話題前十。加拿大天文學家偵測到遠自15億光年外某處所發射的“快速電波爆發”,這來自遠方的電波信號引發了全球關注:宇宙中是否真的存在外星人?如果真的存在,我們要不要回復這些信號?

《流浪地球》: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

這引發我腦洞大開:

如果真的有外星人,他們離我們有多遠?

他們是以何種物理形態存在,會向人類一樣有肉體嗎?

如果外星人對地球發起侵佔,我們有機會逃脫嗎?

如果需要逃脫,宇宙中還有適合我們生存的星球嗎?

這讓我想起了劉慈欣的科幻短篇《流浪地球》,根據這部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也即將在大年初一上映。

《流浪地球》: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

科學家檢測到太陽將會在400年內發生氦閃的劇烈爆炸,太陽系不再適合人類生存。為了尋求生路,人類準備向外太空恆星際——半人馬座比鄰星移民。

<strong>1、“飛船派:我們不和地球派傻瓜在地球上等死!”

在探討移民的方法中,人類分成了兩派:地球派VS飛船派。

地球派:只有地球可以維持在十幾萬年的路程中人類所需的存活生態系統。

飛船派:只有飛船可以確保人類會航行的足夠遠,不受到太陽爆炸時的波折。

兩派的鬥爭,各自有理,都是在未知中進行冒險。誰都無法擔保未來的發展如何,結果如何。但人類和地球就像嬰兒和母親的關係,在“母親”的呵護下,人類才能在險惡的太空環境下生存下去。

<strong>2、“我們必須抱有希望,這並不是因為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為我們要做高貴的人。”

在一萬兩千個地球發動機的推動下,地球停止自轉,開始圍繞太陽做加速運動。地球表面環境受到極度破壞,最後地球上沒有了鮮花蝴蝶,沒有了綠草大樹。海洋在極度氣溫下被凍結。人類轉移到地表下生活。在這種惡劣生態環境下,人類不再追求藝術哲學,愛情也無法使他們興奮激動,死亡的威脅和逃生的慾望已壓倒一切。

<strong>3、“在已經進行了四十代人、還要延續一百代人的艱難奮鬥中,永遠保持理智確實是一個奢求。”

太陽並沒有在預測的時間點發生爆炸。地球派的最後五千多人在鬥爭中,為了保護地球和人類的延續,自願投降。在極度寒冷中痛苦的死去。

在地球派為自己的信仰犧牲後,那遲到的氦閃爆發才慢慢開始。可是五千多人的性命已無法挽回。

地球派的犧牲讓我感到痛惜憤怒。如果太陽爆發再早一點點,他們無端揹負的指責就可以被平反;如果地球派再晚一點投降,他們就不會在圍觀者瘋狂的憤怒中無端死去。如果圍觀者再寬容冷靜一點,他們還有機會看到自己的真理被證實的那一刻。

可是就連小說裡也沒有“如果”。即時當我處在類似的境地,可能也無法擔保自己就能保持理智,做出正確的決定。這一點,劉慈欣對人性的把握和描寫實在是深刻到位,讓我敬佩。

<strong>4、“流浪宇宙才是他們原本的歸屬。”

大劉在一次訪談中分享對這次逃離看法:“人類需要2500年,100代人的代價實現探索新家園計劃,但是2500實在太過於漫長,在地球流浪的過程中,新生的人類已經慢慢的忘記原本是為了到半人馬星系定居,他們已經習慣了在太空漫長的旅途,他們自出生開始到生命的結束,都是在漂泊中度過,所以他們就算到了宜居的星系也不會停留,他們已經認定,流浪宇宙才是他們原本的歸屬。”

《流浪地球》: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

大劉在領取2018年度克拉克想象力服務社會獎(Unleash Imagination Arthur C.Clarke Awards)時,發言道:“我最初創作科幻小說的目的,是為了逃離平淡的生活,用想象力去接觸那些我永遠無法到達的神奇時空。”

正如大劉所說的那樣,人類因為有著對未來,對宇宙的好奇,地球的科技才有動力發展和進步,才會千百年來持續努力著去探索這充滿未知的宇宙。

《流浪地球》: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

璀璨的星空,無限的宇宙,值得去看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