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宮崎市定中國史》

讀《宮崎市定中國史》

閱讀這本書時感受比較新鮮的是,作者將中國歷史按照時代區分法中的四分法來進行區分,這種方式在之前閱讀的歷史數目中比較少見。

一般情況下都是按照時間順序,一朝一代的講述下去,基本都是側重政治方面對各個朝代的影響,這本書打破了類似的講述方式,除了政治方面外,還講述了經濟、社會等多方面的因素,得出了經濟發展、人民生活的狀態其實是左右朝代更替的決定性因素。

作者還引入了經濟上的景氣與不景氣現象對一個朝代的影響,好景氣的時代,經濟持續發展,貨幣發行量持續增長,人民安居樂業,國事有條不紊,政治容易取得效果,即便多少有些失敗,也不會留下痕跡,就算昏庸的君主在位,其缺點也不會被大肆議論。而如果是不景氣的時代,不管在政治上怎麼努力,都難以挽回形勢,結果大都是接二連三的失敗。於是產生了治世因名君而生、亂世因昏君而始的歷史法則,但其實很多情況下,治世便是好景氣,亂世則是不景氣的別名。而中國的歷史便是在這種景氣與不景氣之間輪迴。

<strong>作者對中國歷史的四分法分別如下:

讀《宮崎市定中國史》

古代(太古至漢代)

首先是由以家族為小單位的氏族、部族等團體,結合成為更為強固的組織--都市國家,即“邑”,“邦”,“國”等。然後都市國家之間不斷產生武力衝突,最後以強大的都市國家為中心,產生了可稱為領土國家的存在,領土國家之間以其中一國將其他國家全部吞併而落幕,大一統的國家稱為“古代帝國”。

讀《宮崎市定中國史》

中世(三國至唐末五代)

中世是明暗交織、有著複雜特性的時代,也是不景氣的時代,經濟上是退步和惡化的時代,是古代沒落之後出現的黑暗時代。

中世也是異民族入侵的時代,政治上的離心力也開始佔據上風,倒退到分裂割據的傾向顯著起來,從三國至唐末五代一直處於分裂割據時代。

在這樣不景氣的時代,富人在投入資本時,更加願意選擇安全係數比較高的行業,而這莫過於土地。於是便形成了土地兼併的現象,進而促使莊園得以興起,形成了依賴土地和莊園的貴族階級,產生了土地兼併,進而促成莊園的興起。

讀《宮崎市定中國史》

近世(宋至清朝滅亡)

進入近世,社會突然打破沉滯,開始了生機勃勃的活動,也可稱為中國文藝復興的開始;近世的到來是由於中世貴族的沒落引起的,混亂期不需要貴族文化來裝點政治,因而貴族失去了政權的保護,被捲入戰亂中一個接著一個的沒落下去。

宋朝時開始使用煤炭,並且也開始制鐵,於是鐵的產量開始激增,能夠容易地使用鐵,促進了生產效率的提升,成了使宋代文化向上發展的槓桿。以經濟上的良好環境、好景氣和高速發展為背景,文化上也在各個方面有了革命性的飛躍。

讀《宮崎市定中國史》

最近世(中華民國之後)

歐洲受到西亞和中國文化的影響,最晚經歷文藝復興,卻因此創造了最為成熟的文藝復興文化。而且一旦經過了這一階段,其後的進步便非常驚人。

首先產生於歐洲的先進的工業革命文化,使得各個領域一個接著一個有著飛躍式的發現和發明,特別是自然科學和技術方面的急劇提升,而這必然要對其他世界產生影響。

工業革命進行到19世紀初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英國作為西洋諸國的代表與中國展開了交鋒。清朝最初消極抵抗,試圖通過約束本國人民來加以禁絕,於是兩國間開啟了戰端。最後中國只能忍受簽訂《南京條約》的屈辱,與英國議和。而這便是近世和最近世的分界線。

讀《宮崎市定中國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