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广州有竹升面,江门人说吃过这碗面才算是回家了

讲到竹升面,大家总是不约而然的想起了广州,但其实离广州不远的江门,有一种面食,与竹升面有异曲同工之处,这就是<strong>江门外海面

不止广州有竹升面,江门人说吃过这碗面才算是回家了

外海面因起源于江门外海镇而得名,它的制面技艺亦已经有数百年了。

位于珠三角冲击平原的外海,鱼网密布,人们对于口感温润的食物,尤其偏爱。外海面凭借其醇厚的底汤,入口软韧爽滑的口感俘获无数食客的心。

不止广州有竹升面,江门人说吃过这碗面才算是回家了

云吞面

和不少粤菜一样,外海面的制作也透着看似简单,实则讲究的气息。

一斤上好的面粉,要和上4两的鸭蛋,蛋清的粘稠度和胶着度与面粉融合,能带来不一样的韧性。师傅极富耐心的把面粉和鸭蛋均匀的揉搓,确保每一颗面粉均匀的沾上蛋清。

然后,就是带着江湖色彩的压面。

竹升是外海面的灵魂。选择一根天然的粗竹竿,固定住其中一头,另一头则由师傅的跨坐,通过师傅的弹跳使竹竿均匀的碾压面团,成年人的体重有着超乎手劲的力量。

不止广州有竹升面,江门人说吃过这碗面才算是回家了

别看人工压面耗时费力,这可是是机器所无法取代的。

人工压制的面皮,带着人为色彩的丰富褶皱,有一种恰巧的丰富口感。碾压的时间亦大有讲究过久则面条过硬,时间不够则面条稀软,只有恰到好处,才能得到极致的美味。经验老到的制面师傅,都宛如绿林豪杰,立足江湖自有自己独特的判断秘籍。

不止广州有竹升面,江门人说吃过这碗面才算是回家了

薄如纸张的面皮

均匀的切细,细如银丝,因此也有银丝面的别称。

切好的面条团成一个个相同大小的面团,在阳光下生晒。待水分逐渐挥发,外海面便可以上街售卖了。

不止广州有竹升面,江门人说吃过这碗面才算是回家了

烹煮,是另一个见证实力的环节。外海面的烹煮讲究一个“快”字。沸水下锅,筷子快速搅拌,30秒即可出锅,过“冷河”,便可倒入碗中。面条熟而不软,爽口弹牙的因子能最大限度的保留。

不止广州有竹升面,江门人说吃过这碗面才算是回家了

外海面最初以流动面担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走街串巷的面担敲击着两块竹板,发出“笃得笃得”之声,不绝于耳,惊邻动里,也带着几分市井气。

由于价格合宜,味道鲜美,外海面逐渐流行于街头巷尾,成为江门的某种时代印记。

不止广州有竹升面,江门人说吃过这碗面才算是回家了

然而,战争不断的动荡时光,不少江门人迫于压力外迁港澳或远洋,谋求更好的生活和发展。那个来自家乡的润物细无声的清淡美味,那碗来自街头的外海面,萦绕在无数漂泊异乡的江门人心中。当条件允许,他们便回到牵绊许久的家乡,寻求那味道的纽带。

不止广州有竹升面,江门人说吃过这碗面才算是回家了

外海面也借着无数华侨的传播,声名远扬,流传海外。直到今天,来自海外的订单,依然络绎不绝。

不止广州有竹升面,江门人说吃过这碗面才算是回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