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營銷亦“疲勞”

市民淡定面對“雙11”

“雙11”網上購物狂歡節,讓眾多市民忍不住展開“血拼”,甚至頻頻囤貨,所購物品的數量早已超出正常使用的量,很多物品標籤都沒拆就過期了。也有人消費開始理性,購買的是自己所需的物品。

過度營銷亦“疲勞”

囤貨消費不可取

“密封盒、筷子、碗、熱水袋、手電筒等這些不常用的她也會買,家裡的櫃子都裝不下了。”市區南濱花園的王小姐說,她的婆婆比較節儉,但是每遇到超市打折,她的購買慾就非常強,買回來的東西幾乎都堆在屋裡很少使用。每次勸婆婆不要買,婆婆就說東西總有用到的時候。家裡的雨傘已有十幾把,結果一年到頭也沒用過幾次。除了生活用品外,遇到蔬菜、水果等促銷,婆婆也是買很多,常常吃不完就已壞掉了。

王小姐告訴記者,婆婆年輕時就喜歡囤東西,老家的屋裡塞滿各種舊衣服、舊傢俱、瓶瓶罐罐等物品。生活中我們也經常遇到這樣的人,喜歡囤書和生活用品等,總認為會看、會用,結果都沒去動過,這種行為就跟松鼠囤堅果一樣。“壹點靈”心理諮詢專家朱浩亮告訴記者,有數據顯示現代人90%患有松鼠症,這和焦慮症、“懶癌”一起被列為本世紀人類“三大絕症”。通常說的松鼠症可以理解為囤積行為,但不是囤積症。囤積症一般是強迫症的一個表現形式,一般是對囤積的物品有興趣和情感,如果讓其捨棄會很痛苦,所以一般囤積症的患者家裡都很髒亂,物品到處都是。“囤積行為是一些人為了減輕壓力和緩解情緒而出現的行為,他們在囤積的過程中會很開心和享受。”適當釋放壓力的方法,可以逛街購物,但是如果到了購物狂的地步,有可能出現強迫症的問題,所以建議大家不管是日常生活中還是“雙11”都要注意節制。

提倡理智購物

對於一些女士來說,衣櫃永遠都“少一件衣服”,即使面對一櫃子的衣服,還會覺得沒衣服穿,於是就忍不住買買買。去年廈門一女子在近兩年的“雙11”中瘋狂買買買,竟然花完積蓄刷爆信用卡,還向親戚和網貸平臺借錢,加上利息高達140多萬元。

網購“雙11”和“6·18”全年不斷檔,實體店“品牌節”和“品類節”輪番不停歇。在越來越密集的購物節背後,究竟是消費者得實惠還是商家享收益?“從10月份開始,很多人就不停收到商家的‘雙11’廣告,甚至夜裡1點也不停歇,我想很多人都會對此反感。”市民黃女士告訴記者,她已經被類似“轟炸”好幾輪,短信、電話、彈窗……促銷廣告以各種形式密集“攻佔”消費者,“只要是購買過的商家,都要給我發一條短信,最不解的是有一些品牌旗艦店,我既沒有買過商品也沒有收藏關注,卻依然收到了‘雙11’預售短信。”黃女士去年就開始冷對“雙11”,不該買的商品絕對不買也不關注,有意避開了“雙11”糟糕的消費體驗期。

“與其成天琢磨各種促銷花樣,還不如把心思好好用在提升商品和服務質量上。”有市民建議,商家應誠信守法經營,讓類似購物節徹底告別不合理的低價傾銷和虛假促銷,同時也應當以更理性、規範的方式開展促銷推廣,並實現線上線下的協調統一,達到分流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