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亡巨大的“淮海戰役“為何被稱為最“名不副實”的一場戰爭

淮海戰役,也被稱為徐蚌會戰,是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在一徐州為中心的廣大地區,對國民黨進行的一次戰略性進攻。


傷亡巨大的“淮海戰役“為何被稱為最“名不副實”的一場戰爭


1948年11月6日,黃海戰役爆發,一直到1949年1月結束,國名黨55.5萬人被消滅或是改編,而解放軍傷亡人數達到了13.4萬人,是中國歷史三大戰役中傷亡最大的一場戰爭,很多的外國軍事專家學者對這場戰爭也非常的重視。

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實這場戰爭是“名不副實”的一場戰爭,其中人員的傷亡,就連國共雙方的領導人也沒有想到,而卻無法控制。

解放軍方面,粟裕的作戰計劃是殲滅兩淮至海州的國民黨軍隊,兩淮包括淮陰和淮安,而海州指的是連雲港,因為在兩淮只海州一帶作戰,所以被稱為淮海戰役。

當時在這一地區的國民黨軍隊是黃百韜兵團和李延年兵團,這兩支兵團並不是解放軍想要殲滅的目標,所以中央也沒有部署中原野戰軍主力參加戰鬥。


傷亡巨大的“淮海戰役“為何被稱為最“名不副實”的一場戰爭


而國民黨方面,則是計劃將主力部隊集中於徐州,再由徐州、蚌埠之間的津浦鐵路擺成一字長蛇陣,可以隨時做到首尾相顧,擊中消滅共產黨的軍隊。因為在徐州和蚌埠之間作戰,所以國民黨也稱為徐蚌會戰。

戰鬥一開始,兩黨的軍隊都按照原定的計劃行軍,可是國民黨軍隊向著徐州方向轉移,這樣一來,解放軍殲滅淮海一帶的國名黨軍隊的計劃就行不通了,所以粟裕立刻進行的調整,命令華野主力追擊黃百韜軍團,向著徐州以東的方向進發。

經過上百里的急行軍,華野主力追到了黃百韜兵團,將其圍困在了碾莊,而國民黨徐蚌會戰的計劃也就此告終,蔣介石得到消息後,急忙派黃維兵團和邱李兵團前去營救。


傷亡巨大的“淮海戰役“為何被稱為最“名不副實”的一場戰爭


邱李兵團遭遇劉鄧大軍阻擋,寸步難行,而本來只是掩護華野的中野在雙堆集直接與黃維兵團進行作戰,黃百韜兵團被殲滅後,黃維兵團被腹面受敵,蔣介石立刻命令杜垏明放棄徐州,組織部隊南撤,並在撤退的過程中儘可能的解救黃維兵團,結果被華野幾十萬大軍圍堵在了徐州以西的陳官莊,國民黨敗局已定。

而最有意思的就是,這場戰爭雖然傷亡慘重且作戰地區廣大,但是兩黨原本計劃兩淮一州、徐州、蚌埠等作戰地點,都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鬥,所以說,稱為淮海戰役或是徐蚌會戰,其實是名不副實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