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在作戰時為啥也要揹著行軍揹包,難道不能先放下,打完仗後再背上嗎?

鴻蒙盤古


二戰時期,侵華日軍先後裝備了兩種單兵攜行具,也即1930年定型的“昭五式”,以及1939年更新的“九九式”。

其中,“昭五式”攜行具的製作材料中,包括牛皮和一個木框,類似於在身後揹著一扇牛皮小窗戶,固定性較好但造價較高。

由於製作成本較高,牛皮等戰爭物資消耗極大,不久就改成了全帆布製作,揹包上有若干個金屬環,用於調整和固定放置在背後的其他裝備,但缺乏固定材料後,導致揹包經常不成形。

“九九式”攜行具就此誕生,上面縫製了許多結合的帶子,用來捆束各種裝備和工具,這些帶子酷似章魚腿,俗稱“章魚包”。

“章魚包”用防水帆布製作,其質量包括實用性遠超“昭五式”,因此,受到日軍的歡迎,裡面可用來充塞軍用毛毯、帳篷布、步兵鍬、急救包、雨衣、襯衫等,以及其他洗漱用品等雜物,長途行軍作戰時能裝入罐頭、餅乾、飯糰等食物。

其實,在戰鬥非常緊張和激烈,日本軍隊在發動進攻時,步兵會棄了身上沉重的單兵攜行具,以便自身輕裝上陣,發揮戰場上個人最佳的技戰術性能。

卸下的單兵攜行具,由專職負責後勤的士兵集中保管,如同影視劇中經常出現的我軍為了爭取時間,追趕逃跑的敵人,指揮員會命令戰士們丟了身上的揹包,就攜帶槍支彈藥以及必要的水壺和乾糧跑步前行,道理是一模一樣的。

因此,抗戰影視劇中,日軍步兵在向我軍陣地發動猛烈進攻,或雙方都已經進入拼刺刀,如此你死我活的肉搏場景時,日軍還依然裝逼似的在身上揹著沉重的單兵攜行具,而不卸掉這沉重的負擔,顯然是不符合戰場規律的。

可能影視劇編導也是為了追求細節的真實性,畢竟觀眾對於抗戰神劇不顧時代背景,劇情包括槍械、戰車、汽車等道具的運用嚴重脫離歷史的吐槽,耳朵裡多多少少也灌進去了一些。

因此,戰時日軍身上揹著單兵攜行具,確實符合歷史的真實性,在行軍時如同我八路軍、解放軍等將棉被打包背在身上是一個道理,但打仗的時候,棉被是從背上釋放,輕裝上陣殺敵的。

故而日軍在行軍途中,遭遇抗日軍隊的伏擊,或雙方軍隊發生了遭遇戰,那麼,日軍身上的單兵攜行具仍然背在身上打仗,還稍微說得過去,在其他場合下打仗,都揹著單兵攜行具,就嚴重失真了,不符合當年的戰鬥場景,只能是編導的藝術創作了。


國平軍史


因為這是在進行野外行軍作戰,需要不停的機動作戰,一天至少要跑幾公里。所以東西都得自己帶著,而行軍包裡裝有換洗的軍靴、飯盒、工兵鍬、雨衣、鐮刀、襯衫、襪子、鞋油、手套、毛巾等雜物,有的也有防毒面具,但後來發現在中國戰場上基本上不上,長途行軍時還要裝入應急口糧(罐頭)等等,在揹包邊緣固定的一般是軍用毛毯和帳篷布,並有固定鋼盔的位置。這些東西都是生活的必須品,而在戰場上除非是陣地戰,不然都會自己攜帶。

不過揹著這些東西增加重量,對於運動戰肯定是有影響的,但是由於日軍的野戰部隊通常都是帶夠幾天的作戰物資,保證己方部隊至少4天的單獨作戰的物資,而像電視上八路軍游擊隊和揹著行軍包的鬼子拼刺刀基本是不可能的,因為抗戰時期除了正規軍外是不可能出現電視那樣的場景,要知道這樣的裝備一般只有野戰部隊在進行戰術穿插的時候才會這樣揹著包,所以和這樣的鬼子相遇不是阻擊戰就是遭遇戰,而通常都是中國軍隊吃虧。至於說為什麼打仗的時候還要背個包,因為打完仗之後基本都是不回頭的,因為都是在不停的網前面趕路。而這種揹包無論是中國和美國甚至德國的步兵當中也能看到,所以這並不是什麼特殊的情況。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二戰時期日本士兵為什麼打仗時總是揹著揹包,這個問題要區別看待,日本二戰時期基本都是兩種作戰模式,一個是守備部隊,佔領一個地方要留下一些兵力駐守,包括駐守炮樓的,這樣日軍以防守為主,因此不需要打仗時背上揹包。另外一個就是作戰部隊,這些日軍需要不斷的進攻,行軍,需要攜帶個人用品,因此他們都會背上揹包。二戰時期日本雖然裝備不錯,但大多數都是靠兩條腿走路,日軍又是進攻者,所以需要長距離行軍,揹包裡有他們的口糧。進攻作戰中日軍通常都是有進攻距離的,佔領後就必須要駐守,防止被反擊,需要攜帶單兵裝具隨行。日軍總是在行軍中被伏擊,這些個人的揹包也一直陪在他們身邊,日軍是不允許拋棄這些揹包的,主要是裡面不但有個人物品,還有單兵裝具在上面。


二戰時期日軍沒有專門的後勤部隊幫助日軍攜帶個人物品,這個揹包就是一個日本士兵全部的家當,覆蓋了一個日本士兵日常生活的全部功能,毛毯、衣襪、個人洗漱用品、口糧、雨衣、睡袋等等,都需要自己攜帶。日軍作戰也都是一直往前走,不會回頭再取東西,並且居無定處,走哪就睡哪,沒有這個揹包無法生活。二戰時期日軍的後勤供給並不充足,和美軍比不了,日軍採取的是以戰養戰的策略,走一路搶一路,除了罐頭可以隨時吃,日軍口糧由個人攜帶,按照作戰中隊、小隊統一埋鍋造飯,每個士兵都從個人攜帶的口糧中拿出一些糧食,然後會把搶來的糧食放入揹包中。正是二戰時期日本軍隊沒有專門的物資保障措施,以及特殊的進攻作戰模式,讓日本士兵需要隨身攜帶這個集個人用品和裝備攜一體的揹包,所以日本士兵總是揹著揹包背行軍作戰。



兔哥42928


二戰中,日軍在野戰的時候,總是要揹著行軍揹包,即便是作戰的時候,他們也不會暫時放下揹包。日軍這樣做雖然會大大降低了他們的行動敏捷性,但是他們還是不敢把揹包暫時放下來,這是因為放下揹包這個小事情關係到他們的任務完成率和生存率。

二戰的時候,日軍士兵野戰裝備標準是10公斤水、2日口糧、1套襯衣襯褲、2雙襪子、1件雨衣、1條軍毯以及1套工具,加上武器的話,裝備的總重量達到了36公斤,是新加坡英國駐軍士兵裝備重量的2倍。這些裝備中,除了武器外,最重要是水、口糧和工具,它們是保證日軍士兵能夠生存的關鍵物品,放下行軍揹包意味著完不成任務和死亡隨時降臨。

如果日軍士兵放下行軍揹包,那麼他們作戰完就未必有時間回去拿揹包了。例如在新加坡戰場上,山下奉文接到的命令是100天內越過700公里的馬來半島,然後從背後攻克新加坡。為了能夠順利完成任務,山下奉文采用的是偷襲戰術,日軍打得英軍節節敗退。山下奉文的目標很明確,他要在英軍還沒組織起有效防禦前,快速消滅掉英軍。

如果日軍士兵在戰場上放下沉重的行軍揹包的話,他們作戰完又要折回去拿揹包,這樣就會影響到行軍速度,那麼山下奉文肯定是無法完成日本大本營給他下的命令,而且日軍打得英軍節節敗退,他們一路追擊英軍,如果他們中途突然返回去拿行軍揹包的話,那麼偷襲戰術就失效了。

新加坡戰場上,日軍3萬人在兩週內急行軍了800公里,這要是打個10公里,然後折回拿行軍揹包,再往前追,來回折騰幾次後,肯定貽誤戰機,後面的戰鬥就不好打了。日軍在東南亞的戰鬥都是靠登陸偷襲,他們在登陸作戰的時候,既沒辦法把大量的汽車運到島上,也沒辦法抽調出大量的士兵來專門提供後勤支援,士兵只能是自己攜帶行軍物品。

日軍士兵作戰時放下行軍揹包,除了會耽誤行軍速度外,還會讓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脅。《亮劍》中,山崎大隊孤軍進入抗日根據地,然後被我們的八路軍包圍殲滅,這樣的事情在現實的中國戰場上不少見。山崎大隊在被包圍後,立刻就依託地形修建防禦工事,如果他們不揹著行軍揹包的話,他們就沒有挖防禦工事的工具,那麼他們在八路軍的圍攻下,會死得非常快。還有,我們的八路軍最常用的就是游擊戰和麻雀戰,如果日軍一開打就放下行軍揹包,估計等他們回去拿揹包的時候,揹包早就成了八路軍的戰利品了,失去糧食和水後,他們很難走出根據地。

日軍背的行軍揹包非常重,但是這個揹包關係重大,一旦他們在作戰中放下揹包,那麼他們任務成功率和生存率都將大幅度下降,為了自己的生命,再重他們也不能放下來。


世界近代史觀察員


按常理說揹著包打仗影響射擊精度,但是真實的戰爭和我們想象的並不一樣,我們在影視劇中經常看到面對面的射擊,這種情況幾乎是不存在的,比較真實的戰爭是超遠距離射擊,如果拍真實的戰爭,根本就沒有畫面的,所以才會去拍一些大規模人海戰術的戰爭。真實的戰爭雙方見到面的幾率很小,除了狙擊手以外射擊精度都非常低,要知道當年日軍當年平均2萬發子彈打死一個敵人,你就可以想象真實的戰爭和電視劇中完全不是一回事,基本上就是漫無目的的掃射。或者一對人一起射擊,所以說揹著包打仗並不影響什麼東西。

日本的這種揹包叫昭五式揹包,而1939年以後變成了99式,這些揹包一般都是用牛皮製作的,後來才用了帆布包,裡面裝上了各種作戰用品和生活用具,要知道日本軍人都比較矮小,所以不像歐美國家那樣揹著一個大揹包,僅僅是背了30公斤左右的揹包,這對日本人來說已經很重了,當然當時日軍大多是進行長途奔襲,所以揹著這種揹包打仗可以在任何時候做一些準備工作,而且還有防禦性的鐵鏟,可以挖戰壕,如果在激烈的戰爭中突然把揹包扔掉,那都不知道什麼時候能找回來。大多數日軍都是機械化部隊作戰,所以這些士兵都是一邊行進一邊作戰,除非在城市攻堅戰中才卸下揹包,另外這些揹包還有一個特殊作用,就是防禦自己的後背。因為從後背射擊是防不勝防的,這種揹包有一定的保護後面的作用。或者是在打白刃戰的時候,能夠防止敵人從背後襲擊。

在現在戰爭中,我們也經常看到美軍揹著揹包作戰,在戰場上大多數都是拿著機槍掃射,儘管日本人的射擊精度還是很高的,但是在野戰中基本上都是用坦克,或者是用重炮,在城市戰中基本上就是靠盲打,要知道在戰場上大多數人都是被炮火所殺死的,並不是被槍所殺死,因此揹著揹包基本上對射擊沒有多大影響,而且還對自己有一定的防護作用。同時在這個揹包裡也有很多軍用品,比如說挖戰壕用的工兵鎬,還有防毒面具,以及一些攀登用的繩子,最關鍵的是應急口糧,因為真的發生戰爭了,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吃飯。所以說這個揹包基本上就等於是病的半條命,無論什麼時候也不能丟掉。


江淮聖手


這個問題其實很容易判斷,沒人願意背個揹包去打仗。那個年代還算好,揹包沒那麼重,現在部隊士兵的揹包動輒三十公斤,背個包打仗,和送死其實也沒啥太大區別了。只有極個別的情況下,士兵才會揹包打仗。

至於這個日軍為何要揹包打仗,這個可能是受到電視劇的影響了,或者是一些作者的影響了。揹包裡無非就是鞋襪被褥這類東西,外加一些小的軍用物品這些了,這些東西,背在身上,作戰時會帶來啥樣的情況呢?影響機動性,降低奔跑速度不說,動作還會變的遲緩,你揹包翻牆容易,還是不揹包翻牆容易呢?另外你這個揹包還會發出點聲響,而且那麼大一個東西還不利於隱蔽。

這個揹包有這麼多特殊的功效,你覺得日軍可能會命令士兵揹包打仗麼?這麼明顯的一個利害關係,日本人要是不傻應該就能明白過來。

上圖是諾門罕戰役的情景,日軍並沒有揹包打仗。

上圖是淞滬會戰,日軍並沒有揹包。

上圖是仁安羌戰役,日軍同樣沒有揹包作戰。

行軍過程中都是要揹著揹包的,打個遭遇戰的話,你可能來不及解下揹包就開始打仗了。另外,在進攻的時候,部隊開到前線,進攻之前之前肯定是先解下揹包的。另外,出一場任務,可能是很長時間,幾天幾夜,可能你需要休息,但你還是會有一個宿營的地方,另外,要是打的過於激烈,你可能會鋪上毯子在那睡覺麼?當然,不排除有些特殊情況,需要揹著包一直追,這種情況很少。

我不大明白,後面幾個大師,是怎麼得出來日軍是一定要揹包打仗的,就因為包裡面有點被褥襪子啥的?你怕丟還是怎麼?打仗最重要的不是手裡那把槍和那幾盒子彈麼,再有個手雷,這幾樣帶齊了就行了,你背個被褥襪子當累贅,你命重要還是這點破爛重要啊?另外還有個大神居然得出揹包能擋子彈以及白刃戰能防止背後被捅的結論,我不知道他上學的時候有沒有打過架,背個書包明顯就是累贅,你綁的再緊他都是累贅,即便是一對一,一群人的大混戰就別提了。

現在的士兵負重更多,三四十公斤的負重,打起來,這揹包肯定是扔車上的,抄起槍就出去了,沒人願意揹著那麼大個包去打仗,翻牆都費勁,臥倒都影響隱蔽。


軍武文齋


抗日神劇導演們的共性,是對日軍單兵裝備的用途“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就儘可能地給“假鬼子們”披掛滿身以顯示專業,其實恰好露怯,也讓不少觀眾誤讀了抗戰歷史。比如最近那個《河山》看了幾眼就棄了,鬼子兵拉屎撒尿都得揹著“野戰揹包”,攻擊城門居然原始到用原木撞,不是神劇是什麼?



既然單兵裝備的名稱為“野戰揹包”,顧名思義,是日軍士兵在遠離駐地、宿營地的行軍中才使用的,一旦停留下來準備進攻或者防禦作戰,是一定會解下來的集中安置的。尤其是1941年之前日軍普遍使用的“昭五式”揹包,如果揹著它衝鋒或者拼刺,那跟送死沒什麼區別。

為什麼呢?因為昭五式揹包是用一個木框來固定的,材質為防水帆布,等於每個鬼子兵都揹著一扇“小窗戶”。上面捆著軍用毛毯、雨衣、水靴、工兵鍬、鐮刀、飯盒、備用鞋等等,既笨重又兜風,閉上眼睛想像一下,如果揹著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爬山、衝鋒、肉搏以及射擊,那得有多麼的累贅和彆扭?



更有甚者,個別抗日神劇為了證明自己在軍事上的專業,連在監獄裡站崗的日本兵都揹著野戰揹包,這種值勤的哨位與營房最多幾百米距離,日本人吃飽了撐的啊?心疼橫店群演三分鐘。真實的戰爭場景是,鬼子兵長途行軍確實需要揹著,一旦準備投入作戰時會全部放下來,以便輕裝上陣。

另外在遂行作戰任務時,只有動作稍微劇烈些,野戰揹包上面的固定物肯定會發出撞擊聲,工兵鍬、鐮刀或者飯盒撞上任何東西都會有聲響,部隊如何隱蔽行動?實際上,只有一種情況之下鬼子兵才會揹包作戰,那就是戰鬥在猝然間打響,比如在行軍中遭到伏擊、突然發現敵情等等,來不及集體放下揹包。



昭五式揹包非常浪費材質,並且木框容易變形,所以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開始裝備“九九式”揹包,取消木框而全部採用防水帆布,上面有許多條用來捆束裝備的帶子,所以又稱“章魚包”。但是要注意,日本士兵的野戰揹包都是軍綠色帆布制,絕對沒有褐色皮革部分的,那是軍官專用揹包,幾乎所有的抗日劇都忽略了這一點。

比如《太行山上》演繹的平型關伏擊戰,呈四列縱隊行進的日軍確實都揹著野戰揹包,當遭遇驟然火力打擊後,會立刻散開尋找位置還擊,當然沒有時間再放下揹包,這個橋段還是禁得住推敲的。



《長沙保衛戰》裡日寇則是離開新牆河北岸防區長距離南突,遠離後方作戰也不知道下一個宿營地在哪,揹著揹包也沒毛病,其實中央軍德械部隊也裝備有野戰揹包,雙方用法相同。

如果是在駐地附近作戰和值勤,日軍士兵普遍裝備有斜背的“挎包”,完全可以攜帶隨身物品,電視劇《雪豹》則走了另外一個極端,所有鬼子不論何時何地,只有“挎包”沒有“揹包”,其實也不準確。二戰日軍的軍裝和單兵裝備根據時期、季節和作戰區域的不同,具有相當的複雜性,絕非前篇一律,尤要注意。



有個特例,之前解答過日軍士兵在敢死衝鋒時,會有將野戰揹包反轉置於胸前的做法,在《中國兄弟連》劇中曾經出現過,筆者沒有查到相關準確的資料,不過既然在早期的抗戰劇中有所反映,必有素材來源而不是導演們的心血來潮。

因為揹包在全副武裝的情況下,有木框、有鐵器、有橡膠製品,所以儘管帆布沒有防彈作用,上述這些東西確實能起到一定的防護作用,是具備可信度的,這就跟有些老革命被兜裡裝的銀元、懷錶救過性命一樣,屬於概率問題。


度度狼gg


日軍放下揹包是不可能的,這是他們的命根子。

具有工匠精神的日本人,天生就喜歡把細節做到極致。日軍的揹包帶末端大開叉,分出兩條輔助帶來連接物品和揹包,這能使受力更加均衡。日軍揹包上還廣泛使用了聖潔作為次要的翻蓋,蓋布等零件的關閉方式。材質以皮質和帆布為主。

日軍的揹包裡幾乎涵蓋了所有滿足作戰需求的物品。包括生活必需品水壺。飯盒,護腿,軍毯,帳篷布,雨衣,軍糧。作戰方面的彈藥盒,地圖,防毒面具,防蚊頭罩,護目鏡,蚊帳。野外生存所需的步兵鍬,鐮刀,手斧,軍鎬。可以說,日軍的揹包就是他在戰場上的護身符,沒了它就相當於裸奔。

二戰期間,日軍的足跡從寒冷的東北雪原,到東南亞炎熱多雨的熱帶雨林,從陸地到海洋。日軍在複雜的作戰環境,時時刻刻都要嚴防對方的突然襲擊,而日軍的揹包就是讓其能夠時刻處於戰備狀態,一旦放下揹包,傷亡率就會有所增加。

《東史郎日記》中曾經記載過這樣的情境,日本士兵東史郎為了減輕揹包重量,曾經想把羊毛衫和羊毛褲扔掉,而因為沒有捨得扔掉而一直攜帶在揹包裡。夏天的炎熱天氣,即使日軍扔掉一頁紙都會感到輕鬆。一旦到了冬天,揹包裡的禦寒物就派上了用場。而那些在夏天裡抱怨揹包沉重的日本士兵,在冬天裡都凍成了狗。日軍曾經提出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想,在淞滬會戰後這種痴心妄想徹底破滅,侵華戰爭也進入到了持久戰。作戰時間的拉長,讓日軍在行軍中,必須準備好一年四季的戰爭物資,以避免出現德國在寒冷的莫斯科缺乏棉衣被凍死的前車之鑑。

而且由於日軍的戰線過長,軍備物資無法在第一時間裡運到前線,也只能隨身攜帶所有作戰物品。比起正面戰場,日軍更害怕的是游擊戰。日軍即使在佔領區內,也不是高枕無憂,也需要面臨武裝部隊的遊擊襲擾,讓日軍不敢放鬆警惕。

日軍陸軍學校曾提過補給就是士氣的信條。當然也有某些日軍將領為了減少揹包的負重,而用牛羊當行軍軍糧的。在英帕爾之戰中,日軍狂妄的將領牟田口廉,曾經制定了一個成吉思汗式的補給法,徵用大批水牛,山羊和猴子,再從泰國調來大象,將日軍的揹包讓這些牲畜揹負。計劃先讓日軍先吃動物揹負的糧食,然後再吃牛羊。這樣一來,這些隨行的牲畜既是食物,也是勞動力。如意算盤雖然打得好,但是隻有經過訓練的牲畜才能完成這個艱鉅的任務。然而日軍並不是馬戲團出身,這些牲畜在炮火轟炸聲中由於受驚而四處逃竄。最後日軍在彈盡糧絕,又缺乏醫療物品下被擊潰。牟田口廉也成為二戰中的笑話。

日軍的揹包還有一個用途,就是在戰爭中搜刮財物。為了徹底打擊抗日士氣,日軍所到之處奉行的是三光政策,即搶光,殺光,燒光。日軍攻城略地之時,一路燒殺搶掠,但凡打過勝仗的日軍士兵也都肥得流油。這些日軍身上的揹包裡,裝滿了從百姓搶來的民脂民膏,有些甚至還裝有名貴的歷史文物。日軍的揹包有時就是用來掠奪戰利品的負載工具,這也是很多日軍上戰場的動力之一,不是每個日軍士兵都被武士道精神衝昏頭。


梓蕤


我們從一些戰爭影像記錄片裡可以看到日本軍隊在進行大規模進攻或者巡邏時都會揹著一個揹包,當然這個揹包對於日本士兵來說是極其重要的。這個揹包裡面包含很多日軍的必需品,衣服、口糧,以及一些工具等,這些都是一個日本士兵所必須的。

日軍在對敵方根據地挺進時,在行軍過程中揹包是最重的,各種東西加在一起重量可以達到40斤左右。但是到了作戰時期,日軍就不會像行軍那樣裝備有眾多東西了,東西一旦過於多就會影響軍隊的作戰效率,很可能會加大傷亡,這時只會裝備有一些衣服、餐具、口糧已經彈藥等。



當然我們也可以看到日軍在衝鋒時喜歡將揹包戴在前面,這樣能夠給日軍心理上多一重保護,畢竟敵方的子彈隨時都有可能會擊中,而這種將揹包放置胸前的行為真的能夠擋住子彈嗎,這只是一種心理安慰而已。日軍作戰時揹包裡面都是衣服,只有少量的金屬製品,如罐頭餐具等,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減緩子彈的衝擊,但是布質的衣服顯然沒有沒有任何作用。當然很多日本軍官的揹包材質有所不同,裡面採用了皮革製造,再加上裡面裝有很多如地圖、手槍、筆等東西,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傷亡,但是這畢竟是少數。



而這種裝備在當時的國軍和八路軍之間並不流行,這一方面是由於當時製造材料以及基礎有限,還有一方面是影響作戰。由於當時裝備有限,槍支很難一人一支,許多軍人就手執大刀和敵軍進行近戰,而輕裝上陣也無形中增加了作戰能力,從側面也反應了他們的驍勇善戰。

所以日軍無論是在戰鬥時還是行軍時都要背上那個對自己極為重要的揹包。當然二戰時期不僅只有日本裝備了揹包,德國和美國製造的揹包甚至更加先進。直到現在,單兵裝備依舊離不開一個揹包,每一個士兵都配有一個揹包。


Global防尉


這就要看打什麼仗了,如果日軍是依託據點打防禦戰,你見影視劇中作戰的日軍那個揹著揹包打仗?

揹著揹包作戰都是野戰狀態,部隊都處於運動之中,或者擊潰對方部隊進行追擊,或抵擋不住對方的進攻而撤退,你卸掉揹包打仗,突然間一聲令下,部隊馬上轉入衝鋒或撤退之中,有你尋找揹包的時間嗎?如果此時有卸掉揹包的士兵,此時也只能放棄揹包了。

別說日軍在野戰中揹著揹包打仗,就連我們八路軍、解放軍也有揹著揹包打野戰的習慣。

我寫戰爭小說,也愛找戰爭倖存老兵聊天,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二十歲的小夥子交的朋友都是五六十歲的退伍老兵。

一個老兵告訴我,他能活下來全憑了他背上的揹包。

那是他們部隊突然於日軍遭遇,雙方一輪射擊、互投一排手榴彈後,便糾纏在一起,開始了殘忍的肉搏戰,他在端著刺刀衝向一個鬼子的時候,另一個鬼子的刺刀從他背後向他刺來,卻正刺中了他背後的揹包,他昏死了過去,當他甦醒過來時,他已經躺在了八路軍野戰醫院的病床上,醫生告訴他,如果鬼子刺刀再往深刺一公分,他就沒命了,而鬼子恰恰刺中了他的揹包,刺刀刺穿揹包的一條棉被刺入他的後背,才沒能使刺刀傷及他的心臟,也就是他背上的揹包救了他一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