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時代》3個不合邏輯的地方,30集拍成50集

最近,我也在看《創業時代》,但是看著看著,總覺得有哪裡不對,有些不合邏輯的地方實在想不通,不知道大家看了怎麼想?

1、投行洩露項目不必擔責

劇情從一個“誤會”展開,AB所飾演的風投公司高管那藍,誤將黃軒飾演的主角郭鑫年的項目計劃書遺留在前男友家裡,被前男友剽竊,展開版權之爭,才有了後續的各種勾心鬥角。

《創業時代》3個不合邏輯的地方,30集拍成50集

創業時代

不合理的邏輯:作為專業的投行,還是知名公司,洩露項目這樣的不專業行為,竟然不用擔責?

2、主角撲錯人、那藍強行變那綠。

不怪我們質疑,首先我們要清楚,主角郭鑫年的創業項目名叫“魔晶”,是<strong>一款聲音傳輸軟件,類似對講機。

《創業時代》3個不合邏輯的地方,30集拍成50集

創業時代

既然是聲音傳輸軟件,那麼聲音的保真就成了核心競爭力,劇中郭鑫年在爭取洛菲斯投資路演的時候,很強調通過聲音來表現情緒,但是他卻無法分辨兩個音色大相徑庭的女人的聲音,豈不是貽笑大方?這就好比,一個無法分辨食材味道的人卻立志要做大廚。

3、IT工程師卻不懂得隨時備份

即便我不是IT工作者,也知道要隨時保存,謹慎備份,以防電腦拋錨前功盡棄,程序員能不知道嗎?

《創業時代》3個不合邏輯的地方,30集拍成50集

it工作者

然而,為了劇情發展的需要,主角郭鑫年團隊的電腦變得十分脆弱,第一次是小混混調虎離山打雜電腦導致進度延遲一週,後來又是車撞辦公室導致產品完全報廢。我很奇怪,為什麼沒有備份?做程序的隨時備份,甚至狡兔三窟地備份不是基本技能嗎?一個產品創業者居然不會做好備份,一個企業大佬居然也僅僅以為破幻了別人的電腦就能讓產品消失,不覺有些業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