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只记得他的《五牛图》,却不知他一手拉回大厦将倾的唐朝……

<strong>世人只记得他的《五牛图》,却不知他一手拉回大厦将倾的唐朝……

提起大唐王朝韩滉的《五牛图》,书画界赞不绝口。而《五牛图》拖尾的后纸上的赵孟頫,孔克标,项元汴,乾隆帝,金农的题跋,足见诸多名家对此画作的推崇。但是,韩滉不仅画工出众,政绩也极为突出。

世人只记得他的《五牛图》,却不知他一手拉回大厦将倾的唐朝……

唐玄宗末年,代宗初年,安史之乱爆发,人心惶惶的大唐贵族纷纷卷铺盖走人。当时,33岁的韩滉身怀报国之志,毅然投身军中:做过参军,做过御史,还在吏部管过人事,都是苦活累活,可他却乐此不疲。33岁之前的韩滉,根本为人所不屑。尽管出身豪门:父亲是开元盛世的大唐名相韩休。

世人只记得他的《五牛图》,却不知他一手拉回大厦将倾的唐朝……

含着金汤匙出生的韩滉,生活优哉游哉,靠着家族的关系,他不去找官,官职也会来找他。年纪轻轻就担任过不少闲职,但韩滉在那些王宫贵胄的官宦子弟的圈子里却是一个怪胎。从来不附庸风雅,风花雪月。每天就知道埋头学习。不但学习琴棋书画,还学算学等一些其它的门类。所以 ,经常被一些贵族子弟嘲笑。

世人只记得他的《五牛图》,却不知他一手拉回大厦将倾的唐朝……

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沉默寡言的青年,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在磨练自己。自安史之乱始,韩滉就投身军营,担任的都是一些苦活累活,甘愿为叱咤疆场的英雄做后勤。但他这个后勤干的极为出色,多年的默默苦练,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管吏部人事公务时,哪个人靠谱,扫一遍档案,就能判断个八九不离十,哪个部门有问题,立刻就能找出漏洞。

世人只记得他的《五牛图》,却不知他一手拉回大厦将倾的唐朝……

就这样,韩滉越干越出名,待到唐代宗年间,终于从各种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中脱颖而出。却又跳进一个更深的坑:韩滉担任了当时大唐最吃力不讨好的职务:户部侍郎。当时的大唐,内忧外患。外有吐蕃侵略,内有藩镇叛乱,大唐国库空虚,到处都缺钱,户部侍郎就是个烫手的山芋。但韩滉逆流而上,义无反顾的接过了户部侍郎的担子 ,并且在短短的时日,逼自己变成一个不折不扣的狂人。

世人只记得他的《五牛图》,却不知他一手拉回大厦将倾的唐朝……

百姓的赋税,他这个户部侍郎能减就拼命的减。哪个行业暴利,就朝哪个行业开刀。特别是诸如食盐等垄断的暴利行业,硬生生被新上任的户部侍郎抠出大笔金钱,给大唐解决了燃眉之急,但当朝权贵也被他得罪了个遍。为此,韩滉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被朝野上下冠以“活土匪”的称号。等到唐德宗登基,这个听够韩滉坏话的青年皇帝,一脚把韩滉踹到晋州做刺史。然后又调往苏州做刺史,然后是镇海军节度使。

世人只记得他的《五牛图》,却不知他一手拉回大厦将倾的唐朝……

但韩滉从无怨言,反而兢兢业业,在其位,谋其政,做到有声有色,平乱治民政绩突出,十分亮眼。但踹走韩滉的唐德宗,没几天就后悔了:大唐的财政入不敷出,账目一塌糊涂,国库出现严重赤字。饶是如此,已经穷得叮当响的唐德宗竟然要削藩镇,结果,杯具了:建中四年(783)。抗议削藩的军阀李希烈叛乱,唐德宗调兵平叛,但是,由于平叛军队没有军饷,致使平叛军队造反,翻手夺了长安,唐德宗仓皇逃向乾县。

世人只记得他的《五牛图》,却不知他一手拉回大厦将倾的唐朝……

虽说唐德宗成功逃脱,但抵制削藩的各路藩王蠢蠢欲动,有一部分干脆跟风造反。一场亡国灭种的灾难风暴就要席卷大唐。就在这时,闻讯长安动乱的韩滉瞬间做出了反应:先是封锁了防区的各关口,部队秣兵历马,枕戈旦旦,随时准备护驾靖患。将打仗所需要的军需,源源不断的输送到乾县。满血复活的唐德宗,利用韩滉撑起来的这条唐朝翻盘的生命线,致使前线的唐军,在李晟等名将的率领下,终于快速收复了长安,让大唐又一次度过了劫难。

世人只记得他的《五牛图》,却不知他一手拉回大厦将倾的唐朝……

之后,平叛的李晟等名将,都被视作大唐的英雄,韩滉甘愿屈居幕后,做无名英雄。但逃过一劫的唐德宗,并没有忘记韩滉的英雄业绩,事后心悦诚服的叹服:“真大臣之器!”可是世人只记得韩滉的《五牛图》而忽略了其卓绝的政绩以及调兵平乱的大功。

这里是文史一谈,你们最想看的文史趣事,这里都有。欢迎评论区互动,关注获取最新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