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運來臨群眾喜盼滴滴順風車迴歸,勿雙標看安全和責任邊界!

春運來臨群眾喜盼順風車迴歸 切勿雙標看待安全和責任邊界

隨著春運大幕開啟,交通出行在這個特殊節點又衍生出了無數難題,比如買票難和打車難等,不僅縈繞不去,還會讓公眾產生切實痛感。在這種情況下,補充運力,緩解春運出行尷尬,便成了公眾的現實訴求。

春運來臨群眾喜盼滴滴順風車迴歸,勿雙標看安全和責任邊界!

順風車是一個相對強大的運力補充選項。公開數據顯示,2016年春運期間,滴滴順風車共運送乘客190萬人回家,覆蓋31個省。2017年,有848萬乘客通過順風車跨城出行。2018年,滴滴跨城順風車共運送乘客超過了3000萬。雖然現在也有其他平臺順風車提供服務,但就體量、產品等方面而言,都無法與滴滴順風車比擬。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呼籲滴滴順風車的迴歸。

我們先試想一下,如果順風車春運期間不迴歸,會發生什麼?在運力保持現狀的前提下,順風車市場很容易被黑車所擠佔,各種盜版的順風車組織也會甚囂塵上,如此,出行的安全性脫離了靠譜的大平臺,更得不到保障。

有人會質疑,那順風車的安全性就能保障了?最高法曾發佈一個數據,表明網約車發生的安全事故率遠遠低於傳統的出租車行業。所以,無論怎麼比,順風車的安全性都是相對較高的。安全性的現實,再加上春運期間公眾在出行便利方面的“剛需”狀態,那春運期間順風車的迴歸與否,就成了一道必答題了。

春運來臨群眾喜盼滴滴順風車迴歸,勿雙標看安全和責任邊界!

當然,即使在現行基礎之上,如果真要回歸,順風車對於“安全性”的追求,還是不能有一刻停歇,這是底線問題。其實在安全性上,平臺方已經有了探索。在正式下線之前,滴滴在順風車安全上的努力也很明顯,包括下線社交功能,將緊急求助放在app內更醒目位置,增加車主人臉識別,更嚴格的安全審核等,這些都是有正面價值的。

筆者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雖然滴滴順風車未能迴歸,但是其他在安全方面相對較弱的順風車平臺卻開始提供服務,相關部門也並未提出相關要求。市場規模小並不能成為這種弱的正當理由。因此,順風車的安全標準不應該是雙標的,更應追求全行業統一,否則大平臺的安全成本代價遠大於小平臺,也容易形成劣幣淘汰良幣狀態,不利於行業健康發展。

是的,安全性的保障只靠企業還不夠,需要政府參與形成合力。遺憾的是,目前國家層面對於順風車缺少相關的行業標準,這或許是一種缺位。正如一位順風車司機代表所言,要“走得了”還要“走得好”。要在探索中實現順風車的迴歸,而不是一直等下去,坐以待斃。

此外,順風車若迴歸,其公益屬性還需要進一步強化。“減少雙方使用成本和出行成本,不是以盈利為目的,而是減輕出行負擔”,這本身就是順風車的自身定義。

這一點要想保證,企業搭建平臺和政府監管,共同履行社會責任,只是最起碼的基礎。還可以嘗試順風車平臺與網約車平臺的區分與獨立,進而更有力的在形式上實現公益性和非商業化,最大程度保證順風車的純潔性,公益性也能得到更大支撐。這樣的話,也是在為順風車的安全性打助攻,保證順風車的健康回歸和未來理性成長。

春運來臨群眾喜盼滴滴順風車迴歸,勿雙標看安全和責任邊界!

另一方面,順風車的責任邊界也得明晰,平臺自然有責任,但多大責任,需要有個標準。不能大起大落,否則對於行業也是一種傷害。很多專家學者認為,順風車是信息撮合平臺,乘客車主之間是民事互助行為。這種清晰的定位,以及順風車公益的屬性,應該與相關方的實際責任保持一致。

放眼國外,對於順風車的執著層面已經不侷限於安全問題,甚至還上升到了文化層面,而且經過時間檢驗,成為<strong>日常文化一部分。在這種氣氛下,安全性等問題既能得到相對保障,也能極大程度消解掉。而回歸到我們目前的情況下,所要追求的順風車出行狀態,根源還是得落在如何跟互聯網實現更好結合的問題上,在安全打底基礎上,使之也成為一種日常文化。

對於順風車,有專家認為,我們目前對於順風車出行方式所帶來的經濟增長方式和出行方式革命性和重要性的認識不夠。所以,這也一定程度導致了當下順風車的尷尬境地。面對順風車迴歸與否的問題,還是不要怕,要大膽面對,在創新和合規發展中,規避各種問題,這也是對出行、民眾、經濟和未來負責的表現。期待相關方在這道必答題上,給民眾滿意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