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科技热讯|机器人进军考古界

一周科技热讯|机器人进军考古界

01

仿真机器人进军考古界

一周科技热讯|机器人进军考古界

————

一个欧洲科学家团队17日在英国《自然》杂志在线发表论文称,他们利用新打造的名为“OroBOT”的机器人和仿真骨架进行研究,发现史前四足动物学会在陆上更加高效地行走的时间早于此前预期,这意味着,陆上高效运动的发展先于羊膜动物的演化和分化。在“OroBOT”的帮助下,研究人员发现,与一般的非羊膜四足动物相比,大型食草四足动物可能更偏向于直立行走方式。因此团队提出,这种先进的运动方式的演化时间,比人们此前预期的更早。

02

全新人造超材料:多向晶格+3D打印

一周科技热讯|机器人进军考古界

————

英国《自然》杂志16日发表了一项材料学最新成果: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团队报告了一种全新人造超材料——强度增加但质量依旧较轻,这种材料是利用多向晶格,并结合3D打印技术制成,而其中新型晶格则是根据强金属合金的基本原理设计的。晶格结构由重复节点和连接支柱组成,结合3D打印技术,制造出来的材料既轻便又坚固。研究人员发现,粒状超材料(又称“变斑晶”)发生形变时,比传统超材料更坚固,更耐损。与多晶材料一样,“变斑晶”的强度可以通过缩小每个粒状晶格区域的尺寸来增强。研究团队创造了在施压后能够扭变成不同构型的特殊“变斑晶”,模仿的是晶体材料中类似的重排。综合而言,这些成果将会为科学界带来更加坚固且适合于各种应用的轻型3D打印材料。

03

350吨世界水电“巨无霸”诞生

一周科技热讯|机器人进军考古界

————

1月12日,全球在建最大水电站白鹤滩电站使用的首个百万千瓦级水轮机组转轮,在东方电机白鹤滩转轮加工厂完工。这个高3.92米、直径8.62米、重达350吨的世界水电“巨无霸”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发电设备企业率先掌握了百万千瓦等级巨型水轮机组的核心技术。白鹤滩水电站坝址位于四川省凉山州宁南县和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境内的金沙江干流下游河段上,装机总容量1600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624.43亿千瓦时,基本相当于2018年成都全社会用电的总量(637.41亿千瓦时)。

04

首款3D原子级硅量子芯片架构问世

一周科技热讯|机器人进军考古界

————

据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官网近日报道,该校科学家证明,他们可以在3D设备中构建原子精度的量子比特,并实现精准的层间对齐与高精度的自旋状态测量,最终得到全球首款3D原子级硅量子芯片架构,朝着构建大规模量子计算机迈出了重要一步。在最新研究中,新南威尔士大学量子计算与通信技术卓越中心教授米歇尔·西蒙斯领导研究团队,将原子级量子比特制造技术应用于多层硅晶体,获得了这款3D原子级量子芯片架构。

05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逝世

一周科技热讯|机器人进军考古界

————

我国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改革先锋于敏,于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岁。1961年,于敏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氢弹理论探索任务,并取得了我国氢弹试验的成功,为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国防实力的增强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 END -

·免责申明·

本文部分图文整理自网络

本文如无意侵犯某方的知识产权,告之即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