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造银元详解

自从广东省在光绪十六年(1890年)第三次更换模式生产标准银元流通市面受到民众欢迎,并且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之后,各省皆跃跃砍试,向朝延奏请成立官钱局及筹建造币厂。福建省在这股潮流下当然也不甘落后,这个省在来获准朱批之前,于光绪二十年至二十一年(1894-1895)便委托广东省钱局代铸小银元,面额有一钱四分四厘(相当二角币)、七分二厘(相当于一角)、三分六厘(相当于五分)等。这批“光绪元宝”银辅币雕模精细,铸作严谨,然铸额不多,市上很难见到。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朝廷批准福建省由官绅办造币厂,仿广东铸小银元。但由于雕模粗糙,构图欠佳,铸作草率,同年十月这家私营厂便奉令停办,总督边宝泉收回铸币权,进而又租用原造币厂之机器与厂房,由藩司及盐法道督办重开模具,经营铸币事项,官局所铸的银币,正面上端镌“福建宫局造“五字,以资和原先商办厂所铸之银元有别。官府租借该厂造币机后,除了铸造小银元外,总督边宝泉也曾下令试铸七钱二分之大银元,终因机器压力不足,仅造了十几枚试样币,现存世极少。

福建省造银元详解

直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户部才奏准在福建设铸币厂。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造币厂在福州建成,定名为福州制造局,开铸铜币和银元。

福建省造银元详解

1902年造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朝廷又将福州制造局与马尾兵工厂(即现在的造船厂)改名为造币厂,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以后,造币厂铸出中有“闽”字的银辅币。

福建省造银元详解

福建地方银币。该币型式的正面中央小“闽”字,环列“中华元宝”,珠圈外有“福建都督府造”、“库平一钱四分四厘”,左右分列纪年“辛亥”。背面中央葵花饰内阴文小字“闽”,外有铁血十八星,上下有英文“福建”、“一钱四分四厘”,左右分列四瓣花星。直径23毫米,重5.3克,成色70%。

尔后陈炯明、张毅在漳州铸了低成色的二角及一角的银辅币。

福建省造银元详解

是时,商人见制造辅币有利可图,便集巨资在厦门设厂开铸上镌纪干支年的“中华癸亥”."民国甲子"(1924年)等劣质辅币。

福建省造银元详解

福建地方银辅币。其正面中央芒星,环列“民国甲子”,珠圈外有“福建银币厂造”、“库平一钱四分四厘”,左右分列四瓣四芒星。背面中央交叉铁血十八星旗、五色旗和青天白日旗,下系结带,结带高扬,周边英文“MADE INFOOKIEN MINT(福建造币厂制造)”、“IMACE AND4.4CANDAREENS(一钱四分四厘)”,左右分列花星。直径23毫米,重5.3克,成色70%。

福建省造银元详解

福建地方银辅币。其正面中央芒星,环列“中华癸亥”,珠圈外有“福建银币厂造”、“库平一钱四分四厘”,左右分列花星。背面中央交叉铁血十八星旗、五色旗和青天白日旗,下系结带高扬,周边英文“福建造币厂制造”、“一钱四分四厘”,左右分列花星。直径22.5毫米,重5.32克,成色70%。

民国十六年(1927年)北伐战争时期,革命军进入闽南以及北伐胜利以后,亦都先后铸造过几种纪念币和银辅币。因此,当年福建省的币制极为混乱,所铸之银角子只能在本地流通,出了省外便很难使用。

此外,据传早在1654-1660年间,民族英雄郑成功为了筹集军饷,招募水师建造战舰以收复宝岛台湾,也在福建漳州地区招聘银匠用手工打制了一批“漳州军饷”银币,即“朱成功”和“国姓大木”币。

解放后,漳州一老人果然捐献“朱成功"银元一枚,由此引起了我国考古界的关注.1962年末,当时的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到厦门时,曾亲自对这枚银元作了鉴定,他当场用计量器称了这枚银元(重量为七钱二分,这和当时流入我国的大量外圆银元的重量相等),又翻阅了有关郑成功的历史资料,辨认出银元的花押是由“朱成功“三字组成(郑成功早年曾受南明皇帝的器重,赐姓来),当时郭老高兴地说:“这是宝贝,是我国最早铸造的银元!"

福建省造银元详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