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其一生,我们都在等待一个看见自己的人

当你在一份关系里被看见,被接纳,当你的痛苦可以被懂得时——你就会在这份关系里,敢于做真实的自己。

不被懂得,会有多孤独?

独来独往,是为了保护自己


终其一生,我们都在等待一个看见自己的人


这些孤独的、无助的,夹杂着不满、埋怨和无奈的日子,你是怎么走过来的?

心理学家科胡特说:每个人本质上都是自恋的。

自恋是一种借着胜任的经验而产生的真正的自我价值感,是一种认为自己值得被珍惜、保护的真实感觉。

也就是说,因为本质的自恋存在,即便你遭遇各种否定和贬低,内心依然有一个声音告诉自己:

我不是你们想象的那样,我才不屑于跟你们去争辩什么。

所以,从不被看见的人,大多会活在一个自己构想的安全世界里,看起来清高而自负。

这样的不亲近,既可以保有与他人之间更远一点的距离,又可以满足自己高自尊的需要。

只要一个人在这样孤独的世界里,不跟人建立更多关系的连接,就可以获得幻想世界里的更多的自恋满足,避免遭遇现实挫败的打击,不让理想自我的角色受到伤害。

每当你想尝试接近现实的时候,受到的现实关系阻碍就会很容易让你退回去,所以你会无意识地选择继续留在那个孤独的舒适区。

直到等到一个能看见你的人,他会拉着你的手,照顾好你的脆弱,将你带回这个现实的世界 。

被看见,是疗愈的开始

终其一生,我们都在等待一个看见自己的人


每个人的行为样本几乎都是他人给予的:

因为被看见过,你开始看见自己;

因为被珍惜过,你开始珍惜自己;

也因为被爱,你开始爱自己。

可是,如果一段关系没有让你打开自己,反而让你更加坚决地关闭自己的内心时,一个很坏的结果可能是——

当你遇上一个愿意走进你的人时,你一边因为创伤、投射去不停的试探、伤害他,另一边又渴望他能透过你冷漠的外表,看见那颗温暖而柔弱的心。

然而,不是所有的人都做得到无条件地接纳你。

你可能在一段关系里痛苦纠缠很久,最终依然被对方看作是一个有问题的人,你只得再一次失望地离开。

再接着在不同的关系里跌跌撞撞,一直等待一个能真正看见自己的人。

心理咨询师李松蔚分享过一个经历:

他曾和一位老师合作一个家庭案例,一个孩子在咨询室大发脾气,把东西扔了一地,他的父母忍不住上去规劝,他也忍不住想要帮忙,而那位老师则示意他静观其变。

孩子的情绪越来越失控,很快达到顶峰,拿起玻璃杯顺势就要往地上砸,他在旁边看得心惊肉跳。

然而,并没有听到声响,孩子轻轻放回了玻璃杯,喘着粗气对大家说着:对不起。

他开始擦汗,整理自己的头发、衣服,把地上的东西捡起来,放回原处——这时候,大家才看到他扔的全是摔不坏的东西。

在大家眼里,一个如此失去控制的孩子,必须他人帮忙,他才能控制情绪。

可心理咨询师却能在他极度失控的外表下,看见并相信他有自我控制的能力。

那一刻,因为咨询师的看见,孩子就看见了自己,找回自我控制的自信和力量感。


终其一生,我们都在等待一个看见自己的人


有时候,有些过去的伤痛让我们不忍直视,就像自己心房某一处的残缺,一触就会疼。

而修补好这处残缺的原料,已经化作许多碎片,遗落在自己的记忆里,支离破碎。

即便你后悔、遗憾、内疚或者自责,仍然无法弥补好这块残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