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多少才算“財務自由”?你真的算過嗎?

不得不說,財務自由真是許願池裡最耀眼的那隻錦鯉。

最近幾年,我周圍朋友聊到個人經濟,經常有意無意帶一句,“靠這點收入很難財務自由啊”、“希望40歲能財務自由”、“所有自由不都建立在錢上嗎?”、“等以後財務自由就好了。”

我不知道這算好事還是壞事,但這是一種現狀。

大部分人對這4個字的理解是,有一大筆錢→穩定吃利息→安逸到老。我以前寫過一篇《我有50萬,請問離財務自由還有多遠》,後來有位朋友問,她有兩套房子,存款也50萬左右,是不是離財務自由更近些?

我想了想,恐怕要對她say sorry。

捫心自問,這4個字從沒正兒八經地出現在我這大俗人的字典中,它就像都市中的繁華夜景,璀璨美好,而感受光亮,遠比衝上前擁有它來得現實。

現實層面,沒那麼容易達到

真要掰數據硬碰硬,各類專家不是沒給出答案:一線城市2.9億,二線1.7億。這數字看完哈哈一笑就過了,對普通人來講沒啥意義,反正就是一輩子都掙不到的一個數。

大部分上班族是怎樣的呢?

如剛才那位朋友描述的,人到中年有1-2套房,有些存款,投資以買股票基金、銀行理財為主。雖非大富大貴,但溫飽無憂,“菜市場自由”還是沒問題的。

以她口中“50萬存款”作為一個參考。

如果一年增長15%,盈利7.5萬,很牛X的成績了吧?你需要多少年,多少個7.5萬才能觸碰到賬面上的答案?過程中,還得面對通貨膨脹與經濟環境等各方夾擊,15%收益一不留神就往回退,甚至負數。

這無異於將一顆渴望財富自由的熾熱之心,直接丟入速凍模式的冰櫃中。

收入多少才算“財務自由”?你真的算過嗎?

我們知道,從投資角度看,波動越大收益越可觀。想要高回報,必須兵行險招走高風險之路。

好了,這時造富神話開始讓你蠢蠢欲動:

“他靠虛擬幣,1年實現了別人一輩子的目標”;“兩年資產上千萬的民間股神,是如何煉成的?”;“月入50萬的自媒體告訴你,選擇比努力更重要”;“投資風口、辭職創業的他,如今身價上億”。

媽耶,看得我的少女心都砰砰跳。

咳,拿特例當普遍,倖存者偏差的老話題了,反正成功了說啥都對嘛。其中最大的Bug在於,暴富案例不可複製。

比如炒幣。

進場者大部分難逃當分母的命運。前陣子看到一個帖子,講幣圈一位朋友,主流幣爆倉,他的山寨幣跌了近20倍。100萬瞬間只剩下8萬,險些自殺。

你隨便在網絡上多翻一會兒就會發現,因為代投跑路,交易所拔網線等情況,讓不少投資者血本無歸的也不算少數。他們是神話背後的深淵。

創業同樣如此。

遠的不說,我周圍創業的人群中,有的一年不到,脫髮脫到連吃飯時都捨不得摘帽子;有的深夜在朋友圈發一句誰也看不懂的話,沒一會又匆忙刪除;還有的剛步入正軌,每日如芒在背。

工薪階層指望靠高風險投資博得財務自由的門票,只會離它越來越遠。

精神層面,它倒也不是一碗毒雞湯

《吐槽大會》有一集,李誕說他和王思聰在KTV唱歌,聽到王思聰唱《新鴛鴦蝴蝶夢》那句“誰又能擺脫這人世間的悲哀”時,把他震住了。

當時許多人頗感欣慰,你瞧,連王校長都不能擺脫啊,世上哪還有什麼隨心所欲的自由?

“精神自由才能財務自由”,這句話聽來非常虛偽,細細品嚐,這毒雞湯居然還挺香。

收入多少才算“財務自由”?你真的算過嗎?

就拿人們很愛標榜的“月入3萬”看,肯定談不上啃被動收入到老的理想局面,可神奇之處在於:

有人過得如履薄冰,滿身燒糊的焦慮味;有人過得宛如行走的雞血,每天笑得花開富貴。

同樣物質條件下,人的主觀作用很大程度決定了生活狀態。

想要厚厚一疊VIP黑卡、領口繡著名字縮寫的高定襯衣、市中心CBD的江景小複式、恨不得每次去接小孩都曬定位的國際幼兒園,是一種衣食無憂。

每天上班穿著優衣庫,揹著揹包,做自己喜歡的事兒,週末約幾位好友擼串喝酒侃大山,興致來了買菜給家人做頓可口的飯菜,這是另一種衣食無憂。

二者註定是兩個次元。

經濟能力到某個程度後,靠物質獲取的幸福感逐漸稀釋,所謂自由,其實與你的主觀想法不可分。

追求財務自由,最有價值的部分

那麼,是不是真如一些文章說的“鼓吹財務自由容易毀掉一個人”?

危言聳聽啦。

確實,工薪族沒必要把財務自由作為擺在神壇上的追逐目標,聊多少錢才能如何如何的話題從來都是千人千面,對你來說不見得適用。

不如把目標放小些,做些不起眼卻有效提升生活品質的事:

1、自己和家人好好活著

多少人感慨“有錢真好”不是在買房買車時,而是在醫院裡,挺讓人唏噓。身體健康開開心心,配置商業保險,萬一遇到意外也不至於經受身體與金錢的雙重打擊。

2、有一份能做出價值感的工作

雖然很多人把薪資當做選擇工作的No.1考慮因素,可要想一份工作做得久、做得爽,熱情和價值認同都是必需品。除了錢什麼都得不到的工作,本質就是一臺大功率的時間-金錢兌換機。

3、量入為出

有一期《圓桌派》,竇文濤問,什麼時候你覺得自己特缺錢。馬家輝說了一句話令人拍案叫絕:“你的慾望比你的收入多一塊錢,就是貧窮。”

財務自由=被動收入>花銷,人們習慣把目光聚焦在“被動收入”與“花銷”上,而忽視了最重要的是中間那個“>”。

放棄為虛榮或過分的慾望買單,至少讓自己過得更從容自在。

以及投資上順勢而為、不重倉自己不理解的東西、對周圍人真誠以待、現金流穩定、懂得利用複利讓錢生錢等等,這些事,基本踮踮腳、努努力都能做到。

或許會馬失前蹄,但依然有重新站起的力量;

或許達不到自由,但離幸福更近一步。

“我財務自由了嗎?”——沒必要量子糾纏,只要你比前幾年、去年、上個月生活好了那麼一點點,都值得擊掌歡呼。

畢竟,我們追求的從來不是“財務自由”4個字的認證官印,而是努力追尋路上,那個變得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