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下80℃保温、抗压防辐射……这个罐子是通过海选登上月球的!

1月12日20时,随嫦娥四号登陆月球背面的生物科普试验载荷罐传回最后一张试验照片,显示罐内生长出的植物嫩芽长势良好。人类首次月面生物生长培育试验成功。

零下80℃保温、抗压防辐射……这个罐子是通过海选登上月球的!

记者1月15日从重庆大学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为人类首次月面生物生长试验立下汗马功劳的这个“罐子”,是通过“海选”从而搭上嫦娥四号去往月球的。

5斤的“罐子”住了6种生物

在月球开展生物生长试验的“生物科普饰演载荷项目”是通过研究在月球低重力、强辐射、自然光照条件下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状态,为人类今后建立月球基地提供研究基础和经验。

进行生物科普试验的这个“罐子”是一个高度密封的圆柱形抗压容器,由特殊铝合金材料制成,“罐子”直径173毫米,高198.3毫米,总重量2.608公斤。

零下80℃保温、抗压防辐射……这个罐子是通过海选登上月球的!

这个“罐子”由结构模块、热控模块、控制模块、导光模块、生物模块等组成,搭载有马铃薯、拟南芥、油菜、棉花、果蝇、酵母6种生物,此外,还有18毫升水,以及土壤、空气、热控以及两个记录生物生长状态的相机。

从257个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

重庆大学副校长、科普载荷项目总指挥刘汉龙1月15日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生物科普试验载荷项目的诞生过程。原来这个项目是从全国参赛的257个作品中脱颖而出的。

零下80℃保温、抗压防辐射……这个罐子是通过海选登上月球的!

刘汉龙介绍说,为了充分发挥我国探月工程的牵引带动作用,激发社会公众和青少年探索宇宙的热情,2015年国家国防科工局、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共青团中央五部委联合举办了“激发探索热情,鼓励大众创新”为主题的月球探测载荷创意设计征集活动。

由教育部深空探测中心组织、重庆大学牵头设计的“月面微型生态圈科普载荷”,在全国各地参赛的257个作品中,经过初选、院士专家组初评、公众网络投票、公示、院士专家组终评等层层筛选,凭借其“创新性突出”“科普效果好”的特点,成为备选方案之一,后经探月工程“两总”系统研究确定为嫦娥四号搭载载荷,并命名为“生物科普试验载荷”。

零下60℃到80℃环境中保温

在项目的研发过程中,研发团队对科普载荷进行多个技术难点的攻关:

为确保科普载荷在轨工作安全,罐体结构件全部由高性能铝合金加工,且进行了防腐处理,并通过分析、试验的形式进行了多方面验证;

针对长期零下57℃低温微弱漏气现象,通过结构分析、密封材料性能优化等多种方法予以解决;

为了使科普载荷能够在零下60℃到80℃的温度范围内保持稳定的适宜生物生存的温度,通过20多次的热方案设计及优化,

最终确定了由半导体制冷器、电加热器、散热片及隔热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科普载荷内部智能化温度控制。

背后是数不清的挫折与失败

刘汉龙说,科普载荷顺利实施的背后,是成百上千次的试验数据,是数不清的挫折与失败,是无数个并肩作战的黎明与黄昏,更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

“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他说,一个小小的设备,承载着科研工作者们对科学的终极探索愿望,尽管未来还有更多挑战,但他们将继续迎难而上,在攻坚克难中实现理想,并带领更多人走近那曾遥不可及的航天梦。

- END -

来源 读创App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董芳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